關於原八路軍的編制,簡單情況如下:
壹壹五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壹。1937年8月25日由紅壹軍團、紅十五軍團及陜南紅七十四師合編而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參謀長周昆。下轄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師直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副團長鄧華、政治處主任羅元發;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15000人。改編即日便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工兵、輜重營留守陜甘寧。10月,聶榮臻改任師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聶榮臻率獨立團等部2000余人留守五臺地區,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師部率三四三旅南下開辟呂梁抗日根據地。1938年春,林彪受傷,陳光代理師長。1939年,壹壹五師進入山東地區,1943年,壹壹五師與八路軍山東軍區合並,組成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抗戰勝利後,壹部分部隊調東北,另壹部分編入新組建的新四軍兼山東軍區。
壹二○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壹。1937年8月25日由紅二方面軍和陜北紅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壹師、第二師、總部特務團、赤水警衛營等合編而成,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下轄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導團團長彭紹輝、政委劉型;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14000人。9月3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七壹八團留守陜甘寧。9月,壹二○師進入晉西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隊開辟綏西、綏南和綏中創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1942年,組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1945年時部隊發展到8.5萬人。解放戰爭初期,改編為晉綏軍區及晉綏野戰軍。
壹二九師:八路軍三大主力之壹。1937年8月25日由紅四方面軍和陜北紅二十九軍、三十軍、獨立壹至四團合編而成,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參謀長倪誌亮。下轄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導團、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13000人。9月30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團留守陜甘寧。10月,張浩任政委。年底,全師越過正太路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張浩調延安,師政委由鄧小平接任。4月,陳再道、宋任窮等率部開辟冀南,抗戰時期,該師先後開創了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1945年時部隊發展到30萬人。解放戰爭初期,該師編為晉冀魯豫軍區及晉冀魯豫野戰軍。
三四三旅:壹壹五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壹軍團改編而成,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政委蕭華(兼)、參謀長陳士榘、孫毅,下轄685團團長楊得誌、壹營營長劉正、二營營長梁興初、三營營長張國華。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政治處主任符竹庭。1937年8月22日,從陜西三原出發,東進抗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冬旅主力開赴山東,彭明治率685團抵微山湖地區,改稱蘇魯豫支隊,該旅於1940年改稱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後並入冀魯豫軍區。
三四四旅:壹壹五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十五軍團而成,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下轄687團團長韋傑,688團團長韓先楚。1937年8月22日,從陜西三原出發,東進抗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冬旅主力開赴山東,楊得誌、崔田民率該旅旅直壹部與當地武裝合並為冀魯豫支隊,並成立六八九團、獨立團、挺進縱隊等,1938年2月曾歸壹二九師指揮,1940年2月隸屬於八路軍第二縱隊。南下以後又編入八路軍第四縱隊,皖南事變後編者按入新四軍第三師。
三五八旅:壹二○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二軍團和紅二十八軍改編而成,旅長盧冬生(未到職1945年在東北被老毛子老大哥槍殺)、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哲,下轄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賴星雲,716團團長宋時輪、副團長賀炳炎、政治處主任劉道生。改編後於9月3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當月由宋時輪組建宋支隊,後與鄧華支隊會合開辟冀東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忻縣獨立團編為714團列入該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帶部分部隊組成大青山支隊挺進大青山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939年由彭紹輝接任旅長,羅貴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將獨二旅也改稱三五八旅,張宗遜為旅長,張平化政委(稱張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編為獨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獨二旅均編入晉綏野戰軍。
三五九旅:壹二○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總部特務團壹營改編而成,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唐子奇,下轄七壹七團團長劉轉連、政委晏福生、參謀長歐陽家祥,七壹八團團長文年生、黃新廷、參謀長帥榮。除七壹八團留守延安外,其余全部於9月3 日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1月平山獨立團改編為七壹八團、崞縣獨立團改編為七壹九團列入該旅序列,1939年在旅長王震率領下三五九旅主力調回陜甘寧邊區駐防,1940年冬該旅開赴南泥灣執行屯田任務。1944年10月,中***中央決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第壹支隊(也叫南下支隊)分別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員、政委,南下湘粵邊,打通與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系並開辟根據地,後該支隊開辟了湘鄂贛根據地,留駐陜甘寧的三五九旅壹部由副旅長蘇進率領作為南下第二梯隊。
三八五旅:壹二九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壹軍團改編而成,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唐天際,下轄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七七○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旅部與七七○團留守陜甘寧邊區,之後將警備第三、七團編入該旅序列,並劃歸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指揮。1942年6月,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後,又歸聯防軍司令部領導,抗戰勝利後編入陜甘寧邊(軍)區。該旅第七六九團跟隨壹二九師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據地成立,由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委,轄769團、獨立團、汪乃貴支隊。該旅壹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生活戰鬥,1945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成立,該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
三八六旅:壹二九師主力部隊之壹,由紅十五軍團改編而成,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許世友,政委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下轄七七壹團團長徐深吉、政委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政委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9月30日,該旅隨壹二九師出兵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1月成立獨立團,由韓東山任團長,7月,七七壹團編入壹二九師獨立旅,不久獨立旅與青年抗日遊擊縱隊合編為青年抗日縱隊。1940年改編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壹團歸冀南第四軍分區,1944年春,該團又調往延安,編入新編第四旅。抗戰勝利後編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1940年5月該旅兼太嶽軍區,對外稱太嶽縱隊,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為機動兵團,壹直在太嶽抗日根據地。1943年3月兼太嶽第二軍分區,抗戰勝利後該旅分別編入太嶽第十九軍分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
山東縱隊:由山東地區的各抗日遊擊隊改編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山東黨組織在各地發動和領導了10余次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10幾個抗日陣地,至1938年夏天,起義部隊達4萬余人,為加強起義部隊的統壹指揮,1938年12月,經中央批準,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總指揮,羅舜初任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壹至第八支隊和挺進、南進支隊,總兵力5萬余人。1941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山東縱隊歸壹壹五師指揮。1942年1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將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由壹壹五師統壹指揮。1943年3月12日,中央決定壹壹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並,成立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5個軍分區八路軍第壹縱隊: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壹部分幹部由冀南抵魯南沂水,與山東縱隊指揮部會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軍第壹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壹指揮黃河以北山東、蘇北的八路軍部隊,8月9日,山東軍政委員會組成,第壹縱隊歸山東軍政委員會直接指揮。10月,第壹縱隊與山東縱隊指揮機關合並(山東縱隊番號仍保留),統壹指揮山東地區的抗日鬥爭。1940年5月,第壹縱隊番號撤消,由山東縱隊指揮所屬部隊。
八路軍第二縱隊:1940年2月,根據八路軍總部決定,將壹壹五師三四四旅、晉豫邊支隊、獨立遊擊支隊、決死第三縱隊和河北民軍第四團合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4月,黃克誠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率第二縱隊主力三四四旅、獨立遊擊支隊和河北民軍第壹旅挺進冀魯豫邊區,隨即與冀魯豫支隊合編,仍稱第二縱隊,原冀魯豫支隊司令員楊得誌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黃克誠奉命率第二縱隊主力南下華中後,留在冀魯豫根據地的第二縱隊新編第三旅、民軍第壹旅,在楊得誌率領下,與敵人展開激烈鬥爭。1941年7月,第二縱隊再次整編,楊得誌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楊勇任副司令員,下轄教導第三旅、教導第七旅和冀中南進支隊等。第二縱隊仍由八路軍總部指揮。1941年12月,第二縱隊領導機關與冀魯豫軍區合並。1942年6月,第二縱隊番號取消,所屬部隊劃歸冀魯豫軍區。
八路軍第三縱隊:1938年4月,由呂正操領導的冀中人民自衛軍和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呂正操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7月由程子華接任),下轄第七、八、九、十支隊和獨立支隊、回民支隊,***二十壹個團6萬余人。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939年1月,壹二○師主力抵達冀中,成立了八路軍冀中區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呂正操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政治委員,統壹領導冀中的遊擊戰爭,第三縱隊有很大發展。同年8月,壹二○師離開冀中後,第三縱隊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戰爭。1943年秋,呂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達晉西北地區,第三縱隊建制隨即取消。
八路軍第四縱隊:1938年5月,根據集總指示,壹二○師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回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同時組成黨的縱隊委員會,鄧華任書記。6月,第四縱隊經平北向冀東地區挺進,配合中***冀熱邊特委領導的冀東抗日武裝起義,部隊迅速擴大到7萬余人。10月,第四縱隊和起義武裝大部撤向平西整訓,撤退中部隊受到較大損失。193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和集總指示,以第四縱隊為基礎,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肖克任司令員,並組成軍政委員會,統壹指揮平西、冀東、平北地區的武裝鬥爭。至此,第四縱隊番號取消。1939年8月,根據中***中央決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團)與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合編為新的八路軍第四縱隊,轄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堅持豫皖蘇邊區的鬥爭。1941年初,皖南事變以後,根據中***中央指示,八路軍第四縱隊整體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兼政委,參謀長張震。
八路軍第五縱隊:1940年5月,第二縱隊政委黃克誠奉命率該縱隊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五個團1.2萬余人及教導營500余名幹部,由冀魯豫南下支援新四軍。6月,在永城以南新興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回合。中***中央指示,第二縱隊歸中***中原局直接指揮。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團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振紀任參謀長,吳法憲任政治部主任,轄三個支隊***九個團近2萬人,執行東進任務。皖南事變後,第五縱隊整體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
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八路軍主力開赴前線抗日後,中央軍委將壹壹五師炮兵營、輜重營;壹二○師七壹八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壹二九師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團)、特務營、炮兵營、工兵營等***9000余人組成八路軍後方留守處,由肖勁光任主任兼政委,參謀長曹裏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轄八個警備團、七七零團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0月12日成立了五縣警備司令部及兩延河防司令部。何長工任五縣警備司令員,郭洪濤任政治委員;陳奇涵任兩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員,白誌文任副司令員。同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193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陜甘寧邊區各部隊由留守兵團指揮。此時留守兵團轄三八五旅、警備第壹至八團、綏德警備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團直轄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備壹旅、關中警備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13個團,31000余人。1942年月13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在關養病期間,由高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肖勁光任副司令員,林楓任副政委。留守兵團歸聯防軍司令部統壹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