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是個很大的話題。字典中的壹種解釋是“人類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別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是壹個名詞,但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包括人們的思維、社會習俗、建築、飲食等等。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從不同的角度,要關註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雖然我在國外生活多年,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朋友,但我不敢說我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非常準確的看法,不敢輕易批評西方文化是否醜陋,也不敢低估中國文化是否有很多糟粕。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僅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也在努力走向世界,交流越來越多。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走出了曾經生活的小世界,有機會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背景。在此,我不妨從自己的小角度,與感興趣的朋友探討壹下中西文化的優劣,只為取長補短,希望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由於文化的含義很廣,很難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中西文化的差異。但總的來說,是思維方式上抽象和形象的區別,在生活態度上似乎西方人更實際,而中國人更註重壹些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性格隨和隨意,而中國人相對矜持矜持。
文學藝術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中西文藝各有所長。有壹種說法,中國文學含蓄,擅長寫實,外國擅長寫人物的心理活動。還有壹種說法是,西方文學關註個體心靈的成長,中國文學關註群體。如果說文學歷史悠久,只有古希臘文學和古印度文學可以和中國文學相提並論;如果文學傳統延續下去,任何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都比不上中國。
在詩歌方面,中國的唐宋詩在世界上獨樹壹幟,節奏優美,對仗獨特,也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含蓄內斂的性格。另外,總體來說,中國的詩是以安慰為主,西方是以敘事為主。
在繪畫上,西方油畫的特點是著色可以反復修改,色彩可以互相覆蓋。所以繪畫中運用色彩的順序比較隨意;中國畫用不同的顏色,講究由淺入深和事先留白,工筆嚴謹細膩,講究技法細膩,潑墨寫意相對靈活。
文子
漢字是象形文字,英語據說也起源於象形文字。二十六個字母最初源於埃及象形文字,後來腓尼基人改進發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臘人改革了腓尼基字母,創造了希臘字母。古羅馬人改革了希臘字母,發明了拉丁字母,英語字母屬於拉丁字母。
在書寫方面,英語確實有書寫方便流暢的優勢,而漢語要復雜深刻得多。從表達上來說,有很多中文意思是用英文表達不出來的。當然,有些英文幽默也很難翻譯成中文,這大概是因為文化差異是壹種綜合的思維方式。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人習慣使用象形文字,對形象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更強。
教育
西方的實用主義教育體系優於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西方文化強調分析和獨立思考,東方文化強調歸納和記憶。
在思維上,西方的特點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比如壹個問題會讓學生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管理方面,西方文化會把壹些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比如遵守交通規則,比如執行壹個規則和制度。只要有章可循,誰處理都無所謂。壹切都是例行公事,公事公辦。
在管理上,中國人的思維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比如壹個程序、規則、法律,卻往往加上了掌權者和執行者的主觀態度;在思維上,中國文化也會把壹些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比如壹個問題就是壹個問題只有壹個標準答案。
在基本智力方面,中國的孩子往往遠超西方,但卻被應試教育的刻板印象所束縛。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後,他們的發明創造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所以經常出現在學校學的、背的、考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無用武之地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中國科學的相對落後與政治制度決定的教育制度有關。
飲食文化
歐洲人壹致認為世界上有三大菜系,每個版本都包含了中國和法國,但對於第三種說法不壹,有人說是意大利的,有人說是土耳其的,突尼斯的,或者摩洛哥的。雖然我們相持不下,但我們都有壹個共識,飲食往往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的差異。
中式餐飲以其多樣性和對制作過程和方法的重視而聞名,而西式餐飲的特點是簡單和方便。
飲食文化表明,中國人有時更註重形式。所以,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排場和耗時,讓西方人張口結舌。在中國的烹飪中,菜肴的風格千變萬化,每壹道菜都非常註重色、香、味的搭配。比如川菜、粵菜、東北菜都可以列為招牌飲食系列,比如“全德居”、“桃源居”、“壹品軒”、“禦膳飯莊”等等。烹調方法有煎、炸、脹、炸、燉、蒸,各種色、香、醬都有講究。所以,中國的美食世界聞名,沒有壹個外國人不喜歡。西餐,其實也差不多,簡單。大部分都是烤、烤出來的。除了牛排和羊排,就是漢堡肉片了。雖然漢堡包被批評為不健康食品,但在國外仍占相當大的比例。所以肉、菜、面包的搭配確實方便好用,節省時間,但是味道是國內很多人不習慣的,但是面形上的簡單其實意義重大。
此外,西式餐飲中的分餐制也與中餐的用餐習慣有很大不同。我個人認為分餐制有更重要的健康意義。
建築文化
如果說建築之父是技術,建築之母是美學,那麽建築的靈魂就是思想文化。
中國大型宮殿建築的特點是中軸線,兩側對稱放置附屬建築。它體現了中國政治文化體系中的君臣秩序和尊老觀念,具有穩定、適度、內向、保守、和諧的內在特征。中國的權力政體思想可以從宮殿建築中找到,中國的天人合壹思想和藝術審美情趣可以從園林建築中找到。
西方建築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風格各異,與中國兩千多年來以儒家思想統壹的建築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建築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特點都大不相同(所以有特定的名詞來命名建築),稍有常識的人壹眼就能分辨出哥特式建築和巴洛克式建築;而中國建築在不同歷史時期延遲變化的痕跡很少,除非專業人士能從拱門的層數等細微之處(拋開其他技術手段,僅從建築風格上)正確地對壹座中國古代建築進行斷代。
總的來說,西方建築的另壹個特點是開放、壯麗、壹覽無余。這與中國封閉、內斂、隱蔽的墻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精神文化
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精神和文化的豐富性是世界公認的。易經、百家爭鳴等。都是博大精深,對世界影響深遠的。例如,西方科學家萊布尼茨從《易經》的八卦推演中看到了二進制的端倪,啟發他將二進制應用於電子計算機,為今天的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西方軍事家都致力於研究孫子兵法。
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儒釋道三位壹體。儒家主張“入世”,道家和佛家主張“出世”,相輔相成,塑造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內涵。
儒家的主要貢獻是積極入世的精神和“遠離鬼神”的精神。但其“等級觀念”及其維護整個封建社會團結穩定的“禮教”是應該消除的。“中庸”(不偏不倚)的思想不利於現代社會的競爭,也不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所以我們也要取其利,避其弊。
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出世”上。“無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超現實的視角看待世界,不局限於世界上的“衣食住行”,而是追求壹種超精神境界(當時的自然環境允許他自由思考)。這種精神體現在藝術上,就是對所謂“意境”的詮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藝術史上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佛教徒(指中國式禪宗)講究“輪回”,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們相信世間處處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成佛,不必隱居修行。這種思想的引入,對中國的文化心理,尤其是民間的文化心理,起到了巨大的塑造作用。在知識分子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西方希伯來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宗教在歷史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世紀,它壹度壟斷了整個西方,教會的力量達到了支配國家運轉的地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文藝復興以後,它們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可以說對近現代西方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中,“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是他們的瑰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蓬勃發展,國家的法制和人權意識得到深入貫徹。
任何國家任何基於善與義的宗教信仰都應該得到尊重。
科學發展
中國的其他發明,如火藥、指南針、地動儀、造紙術、印刷術、磁極原理、地動儀、活字印刷術的排版和印刷方法等。,其中壹些還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過。
如果說中國文化表現出內向的活力,那麽西方則表現出向外擴張的活力。如果說中國文化精神的對象更多的是“人”,那麽西方之所以更關註“物”,正是因為它關註物並把物分離出來。“物”是“人”要研究的對象,不像中國“人”和“物”是統壹的,講究“天人合壹”。
由於西方“人”與“物”的對立,正是基於這種精神,人們試圖去認識客觀事物,科學精神逐漸誕生。而中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像兄弟壹樣,所以他不會用心去研究,所以不會有科學精神的誕生。中國早期的科學發明只是基於實用目的,並沒有把他發現的東西提煉為知識,做系統的研究。這也造成了中國的原創發明成為了別人利用和發展的工具。
西方文化經歷了壹定的征服自然的發展過程,已經認識到要保護自然這個人類生存的環境。基於尋找客觀自然規律的初衷,有各種方法對其進行科學的衡量和總結。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不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君臣關系會導致懷疑和推翻。於是,人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相應的社會制度也隨之改變和建立。
相比之下,中國文化的中庸、和諧、安逸等特點,往往會形成壹種“退而求其次”或安於現狀的態度。中國人的這種態度固然有其人生哲學的壹面,但不質疑世界的不公,堅持理論探討,在壹定程度上縱容了社會問題的積累。
民主和法治
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強調個人權利和平等,即承認他人、人與人之間平等、講道理、依賴多數、尊重個人基本權利和自由。
其實中國不是沒有民主。比如孟子提出“民為重,君為少,國為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失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等等。
在“倫理本位”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對法治的探索似乎不夠,而是在人事與人情的關系上下了太大功夫。從這個角度來說,掌權的人是壹家之主,但是這個家的範圍比較大。如果想通過倫理的名分思想讓家庭和國家有序存在,依靠崇尚溫情的道德秩序來保證公平的社會秩序,必然會產生諸多弊端。當今社會的發展,當每個人都不能按需獲得報酬的時候,仍然需要壹個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監督機制來約束那些單純受經濟利益驅動的違法行為,以保護個人的基本利益,否則三鹿事件就不會再次發生。
集體和個人
中國文化註重集體,而西方文化註重個人的基本生活權利和自由。所以中國有壹個強大的人物,比如秦始皇,朱元璋,這樣強大的獨裁者,完全可以改變中國的面貌。
雖然我們也提倡求同存異,但是大部分人基本習慣於異中求同,這也是為什麽壹旦有壹兩個不和諧的聲音,就會被群起而攻之。中國人強調個人要服從集體,要融入集體,不要標榜自己,要處處體現集體意誌和風格。以大局為重,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個人尊嚴。
因為強烈的群體意識,《世界之眼》在中國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有人說,外國人更關註自己在做什麽,而中國總是關註別人在做什麽。
西方人提倡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關註自己。
對家庭的依戀
西方人更重視婚姻與配偶的關系,而不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國重視家庭的概念,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關於蓋茨退休的報道反映了中國和西方的差異。歐美媒體關註蓋茨卸任後微軟的未來,對蓋茨的捐款往往被置之不理。而中國輿論則專註於驚嘆蓋茨籌集的捐款數額,沒有為子女留下財產,強調蓋茨的行為凸顯了企業家的道德高度,壹些媒體也不忘嘲諷中國富人的“吝嗇”。
在西方人眼裏,他們把自己放在第壹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與父母平等,同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父母和孩子也很有禮貌,“請”和“謝謝”每次都要說,大人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
在中國人眼裏,孩子是父母壹生的全部和寄托。潛意識裏,他們被視為父母產業的壹部分。雖然家庭關系比西方更緊密,但矛盾也相應變得復雜。
貧富關系
經濟學上有壹種解釋:個人或企業對財富的追求是對社會的貢獻(當然這是指通過市場合法獲得的財富)。亞當·斯密說過,人們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過程就是道德建立的過程。事實上,人類告別叢林社會,發展到福利社會,把慈善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道德驅動不無關系。在市場環境下,人們追求財富,道德水平逐漸提高。
所以在西方社會,有這樣壹種觀念:個人或企業創造財富是社會的主要保障。所以西方媒體只用壹句話報道蓋茨把自己的財富全部捐給社會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更關註微軟的未來前景,因為只要微軟這樣的公司賺錢,社會就能處於保護和進步的良性循環中。在媒體看來,蓋茨的捐贈只是壹個良性循環系統的錦上添花。
在中國,由於社會福利建設尚未成型,民間慈善受到諸多限制,人們並不在乎企業或富人賺了多少錢,而更願意看到實物,所以人們都是親眼驚呼蓋茨的捐贈金額。
同時,由於稅收財政支出缺乏透明度,窮人並不關心富人納稅的有用性,對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富人也沒有尊重。甚至因為社會對財富過於諂媚,會造成更嚴重的等級不公,產生仇富情節。這樣就不利於富人更積極地將財富回饋社會,成為惡性循環。
生命的概念
在戰爭中,西方人始終視生命為第壹要務,不做無謂的抵抗和犧牲。但是,如果中國投降了,跑了,那就不能容忍了。
中西醫學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可比、互補的醫學體系,各有其物質基礎和認識論前提。兩者沒有區別,只有適應癥的區別。西醫講究治標,以快速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有消炎消炎,有退燒退燒;中醫講究的是治本,自我調理,但是緩解外感疾病的速度慢,容易因為見效慢而對身體器官造成損耗。因此,中西醫結合目前已被廣泛接受,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進步意義。證明了中西文化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人文性格
中國人性格比較矜持,西方人比較隨和。因為西方重視個人,所以人比較隨和,比如互相叫名字,而淡化地位和年齡。中國人強調集體環境,所以在稱呼上比西方有更多的規則。
中國人註重微妙和機智,這進壹步影響了中國的審美和文化心理。比如,在美學上,女性註重“笑而不露齒”的含蓄美,而在文學藝術上,女性註重含蓄美,強調表現而非再現。
相對而言,西方更強調個性的張揚和自身魅力的充分展現,包括身體的魅力(如希臘神話中展現的人體之美,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雕塑藝術)。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文學藝術、影視傳媒、經濟發展、哲學、歷史等方面都落後於西方,但這是政治原因。應該從社會制度和政治策略上尋找根源——壹些當權者是否從自身的人格、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上達到了令人欽佩的對人類未來負責的程度;統治階級對現代國家的認識質量是否足夠好,封閉保守狹隘所決定的政治限制、壓制和禁錮,都會影響現代文化的發展。
討論中西文化差異,並不是狹隘地關心高低貴賤。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都在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的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發展。西方文化吸收了許多東方文化的精華,同樣的東方文化也吸收了許多西方文化的精華並自我延伸。他們都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我們不應該武斷地批評任何壹方。
在未來的世界裏,很難區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文化已經相互融合,很難劃清界限。就像中國人吃漢堡,玩互聯網壹樣,西方人在宣揚雷鋒精神,吃中餐,用筷子。
我們應該認識到各自的文化優勢和劣勢,從而揚長避短。而不是壹味崇洋媚外,不驕不躁。今天的世界是開放的,競爭的,合作的。既然認同“以人為本”,那麽只要是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有利的,好的管理經驗、科學文化發展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也許我們現在的發展和發達國家有壹定的距離,並不代表我們的文化基礎和人文基礎不足。我們需要理性的新思維來抑制既得利益者對社會造成的損害。準確地說,這種損害是相當壹部分領導人把個人利益和面子置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思想意識跟不上人類現代化和文明進程,沒有“與人為善、關愛他人”的寬廣胸懷,拒絕接受進步觀念的結果。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更好的管理和發展。並不是有些人致富就能達到目的。事實上,更需要理性精英通過自身修養提升人生價值觀,跳出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站在更高的高度,自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網絡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無數人在積極探索,默默努力,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與自己實際相關的社會焦點。那麽,不完美的壹面總有壹天會被改變。
由於個人知識的限制,肯定有很多缺點或不足,不妨互相學習,共同探討。
-
下面附上網上的壹篇短文,結合30多年前美國阿波羅飛船飛向月球途中的壹些對話和神七剛剛成功訪問的場景,為對中西文化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做壹個中西文化的比較:
首先,中國航天員與行政和軍事首長的對話——簡短,非常中國——像是壹個政治文件的壹部分(有點枯燥),妳能立刻感受到壹種“上”“下”的“人”的關系——完成了中國的壹種傳統禮儀。
曹剛川:妳辛苦了!妳現在感覺如何
楊威利:我感覺很好。謝謝妳的關心。
曹剛川:現在,我正在北京航天指揮中心與妳通話。目前各系統工作正常,著陸場準備就緒,飛船將按計劃返回。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代表江主席,向妳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對妳們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妳再接再厲,精心操作,完成預定工作。祖國和人民期待著妳的勝利。
楊威利:謝謝妳的關心和鼓勵。請放心,我會努力工作,做好後續工作,給祖國和人民壹份滿意的答卷。
以下是1969年阿波羅登月時的壹段對話。壹方是三名美國宇航員,另壹方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的感覺是總統和航天員說話都太隨便了,太像自然人了,有點不雅(按中國標準)—
尼克松:有壹個問題,我想大家都願意問。我們看到妳在地球外的艙體非常顛簸,於是我就想,這是不是此行最艱難的時刻?妳們有人暈船嗎?
阿姆斯特朗:不,我不暈船。雖然這是我們航行中最艱難的時刻,但也是最舒服的時刻。妳可以忽略我們的話。
尼克松:好吧,好吧,我知道妳能在這裏分享我們的感受。另外,妳能了解壹下這個地方嗎?聽說過全明星賽嗎?
阿姆斯特朗:是的,先生。控制中心的發言人每天都給我們消息。
柯林斯:他們每天都向我們匯報。
尼克松:妳支持國家隊還是美國隊?
阿姆斯特朗:我站在國家隊壹邊。
奧爾德林:我是公正的,先生。
科林斯先生:對了,我也是。
尼克松:這就是團體中的政治家,不是嗎?
阿姆斯特朗:很遺憾妳錯過了這次活動。
尼克松:是的,是的——妳聽說過這件事嗎?
阿姆斯特朗:我們還聽說-
尼克松:下雨了-
阿姆斯特朗:下雨了。而且我們還沒能控制天氣,但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明天的任務。
尼克松:是的,是的。然後,我只是想對所有的事情做壹個總結,因為我不想耽誤妳的時間。妳還有很多事要做。太神奇了。妳們看起來真的很有活力。妳的身體和妳的壹樣健康嗎?
阿姆斯特朗:哦,我們感覺好極了。總統先生...
尼克松:好吧,讓我最後再說壹件事。我想,是的,當妳下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壹個偉大的成就,整個過程只有八天,只是壹個星期,壹個漫長的星期,但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壹周。因為這周發生的事情,世界變得無限廣闊...為此,我們要感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