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纂的《廣饒縣誌》編纂於1982年,收集文獻18萬字,口碑信息10多萬字,實物、照片等大量資料。發布於1995。地方誌原則上上限為1840,部分內容適當追溯;下限是1985。全書除前言、總論、大事記、附錄、後記外,共36個部分,分別是:建制區劃、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漁業、水利、鹽業、鄉鎮企業多種經營、工業、交通、郵電、電力、商業、糧油、工商、物價計量、財稅。
廣饒縣位於魯北平原,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南部。東至壽光市,南至青州市和臨淄區,西至博興縣,北至東營區。廣饒縣秦時屬齊縣,西漢時名廣饒。隋朝改稱黔城。金熙宗田娟元年(1138),遷城改樂安,屬益都府。從李、明、清到民國初年,縣名、疆域不變。1913樂安縣城屬於膠東路。1914更名為廣饒。建國後於8月30日劃歸東營市,1983。1985年,全縣轄3個鎮,15個鄉,551個行政村,總面積1137.54平方公裏。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處暖溫帶,以季風氣候為特征,四季分明。人口44.25萬。
廣饒縣地勢平緩,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海濱廣拒,魚鹽豐富”之稱。中國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鹵水和煤炭。初步探明油氣資源總分布面積51萬平方公裏,石油儲量6628萬噸,天然氣儲量654380+0.57億立方米,地熱資源豐富。廣饒縣海岸線11.86公裏,海灘3萬公頃。貝類資源豐富,水產資源多樣,魚類20多種。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大豆和谷子,經濟作物是棉花、花生和芝麻。蔬菜有40多種。樹木93種,以楊、柳、槐、桐為主,經濟樹木28種,有蘋果、棗、桃、杏、葡萄、山楂、梨等。水生經濟植物主要有蘆葦、香蒲、蓮藕等。廣饒是農業大縣,以糧棉為主要產品。1978以後,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1985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68340 kW,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7萬公頃,糧食總產量195800噸,棉花總產量14890噸。從65438年到0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9577萬元。廣饒工業經濟整體偏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業生產有所發展。1985,全縣工業總產值為9721萬元。第三產業的繁榮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帶來了市場的繁榮。
198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16465萬元。外貿出口商品持續增長。1985,出口商品48種,出口總值6163603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5年,全縣職工人均工資976元;全縣農民人均擁有糧食473公斤;人均收入達到374元;城鄉儲蓄63865438+萬元。廣饒縣歷史悠久。早在57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全縣已發現古文化遺址1處。縣內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位於縣城的廣饒關帝廟是山東省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宋代木構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冠鄉草橋村有春秋時期齊國樂安城的遺址。廣饒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25成立的中基延吉、劉集支部,是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壹。現藏於縣博物館的《* * *產黨宣言》是我國最早的中譯本,國家壹級文物。到1985,全縣有普通中學50所,職業學校2所,小學449所,幼兒園231所。縣城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臺、電影院,各鄉鎮有文化站;全縣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392人,縣級學會7個,會員725人,取得科技成果69項。廣饒在夏朝就有鹽的生產,漢代有鹽官的任命。新編纂的《廣饒縣誌》有專門的鹽業專版,重點介紹鹽業機構、制鹽、儲運運銷、緝私等內容。廣饒的漁業生產歷史悠久,所以本刊也有專門的漁業匯編,記述了水產養殖、海水捕撈、水產品加工、漁業管理等內容。
2005年,新編《廣饒縣誌》獲得山東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