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壹個讀書人讀了很多詩卻沒有堅強的意誌,那麽他狹隘的心胸在遇到困難時就會半途而廢。如果他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那麽他就是壹個懦弱的人。試想,壹個懦弱的人,如何為國家和社會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種責任是沈重而長久的,是由內心有著強烈意誌的士人踐行仁學理想所決定的。孔子仁學的精神在於善待國家、善待社會、善待他人,所以要承擔起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責任。在進行仁德教育時,曾子特別強調人生的理想和堅定意誌。因此,我經常告訴青年學生,如果他們想對國家、社會和家庭負責,他們必須有“弘毅”。壹個讀書人壹定要有遠大的誌向和堅強的意誌,因為他對社會的責任重大,任重而道遠。弘毅雄心勃勃,意誌堅強。對於壹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誌向和堅強的意誌是不可或缺的。
曾子的這兩句名言後來演變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個說法,就是“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濟世。”壹個人在顯赫的時候可以以天下為己任,在窘迫的時候依然可以關心天下。這是紳士該做的。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很多名人,在極度貧困的時候,仍然念念不忘老百姓。詩人聖人杜甫,只能在他的茅屋裏避難,但當它破漏的時候,他所想的是“有千萬間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範仲淹認為,壹個讀書人,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遠涉江湖”,都應該關心天下百姓,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此寬廣的胸懷,如此遠大的誌向,源於孔子的《論語》和曾子的“士要自強不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