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環保輿情監測?公司輿情監控系統

環保輿情監測?公司輿情監控系統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劇烈轉型的多元化時代,觀念交鋒尖銳激烈,利益博弈復雜敏感,矛盾問題集中凸顯,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近年來,各種環境汙染事件頻頻曝出,主要涉及化工、醫藥、石油、采礦、蓄電池 等工業行業,以及農業、交通運輸業等。

每壹次環境汙染輿情的出現,必然伴隨著極高的網絡轟動和輿情熱議,像“連雲港擬建中法核循環項目”、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 致500名學生身體出現異常”、“江西新余黑作坊水汙染 兩次逼停百萬人口城市供水 ”等事件,都曾壹度掀起社會的輿論熱潮。2016年1月《地下水動態月報》發表了壹篇名為“80%地下水不能飲用”的文章,輿情壹出,迅速引起了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以及各界人士的廣泛關註。網絡輿論的不成熟(個別營銷號的惡性炒作)加上官方回應的不及時,飲用水的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公眾群體性的恐慌,事後盡管水利部門及時澄清,也沒免除受千夫所指的尷尬境地。

環境汙染問題壹直備受關註,相關環保企業的任何壹個應對措施都將面臨著全國公眾的熱議,對汙染治理的結果更是關系群眾的生命安危,責任之大,無疑給相關環保單位的輿情應對帶來巨大的壓力。

推進環保行業輿情監測工作?提升輿情處置能力

1、加強環境保行業的監管力度,從源頭著手解決現實問題

正是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的高度關註,相關監管部門才更應該加強環保企業的監管力度。面對涉及環境汙染的企業,相關部門應該進壹步加強治理汙染企業的執法力度,以儆效尤,學會把事後的積極應對變為事前的積極預防。

環保輿情發生後,及時處理和解決現實問題才是重中之重。諸多輿情推至高潮都是因為相關政府、企業不作為,問題遲遲得不到關註和處理才釀成輿情危機的。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在面對環境問題時,應該加強對問題的重視,第壹時間著手環境汙染問題的調查和處理,以最快的速度阻止汙染問題的繼續惡化;並積極加強與當事方、受害者和網民的溝通,對已經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公開向受害方道歉,化解流言,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尊重,從根本上降低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

2、盡快發布權威信息,擠壓謠言和環保輿論的生長空間

環保輿情發生初期,各種信息爆料會不斷地出現在輿論場上,有的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幹脆全是假的。事實上,這個時期因受真實信息還在調查的客觀條件限制,使得環保部門的權威信息在這個窗口期處於缺位狀態,不能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度,導致這個時期內公眾更容易接受謠言的灌輸,從而引起群體性的轟動,“日本核泄漏引發中國多地現“搶鹽風波”的新聞從側面反映出公眾對待不確定的輿情所持的態度。

可以想象,壹旦假信息占據了輿論主流,真實信息就會不斷的被邊緣化,輿情處置陷入被動。那麽環保輿情發生的初期,除了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擊謠言、積擠壓其輿論空間,以確保後續真實信息能夠順利地占據輿論主流。

3、積極應用新媒體,建立環保部門官方微博

環保企業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觀念,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相關環保企業應該開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規範企業信息披露及新聞發布制度,給企業發展營造風清氣順的輿論環境。針對網上負面新聞、評述、論壇、博客等,要利用自己的企業微博及時跟評、發帖、轉載,放大正面聲音,發揮“主場優勢”,稀釋、中和、平衡負面輿論。必要時,還可請第三方專家發表言論正面回應,澄清事實。

其次要加強對企業高管及中層管理人員對網絡輿情和企業危機公關知識的培訓,掌握與公眾和媒體打交道的語言藝術與技巧;坦誠面對各類媒體對已發生事件的評論,不回避、不隱瞞、不消極應對,並充分發揮“主場優勢”,積極引導媒體和公眾重大關切以及媒體關註事態發展的正面效應。

4、建立環境汙染輿情應急管理系統

由於輿論危機往往爆發突然、發展迅速,如果等到危機來臨之時才想到如何應對,就會亂了陣腳,錯失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建立環保輿論危機處理預案制度,是妥善處理環保輿論危機的重要保證。

環境突發事件及其輿情的應對需要充足的應急資源以及專業的人力儲備,因此,應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前後銜接、功能齊全、綜合配套、運轉靈活的輿情危機管理體系。設立分管部門,對環境突發事件進行實時信息監測和預警研判。在日常工作中把應對機制落到實處,把紙上談兵變成現實演練,密切掌控重要的輿情動態,做好環保輿情的監測。

  • 上一篇:洪金寶終於不再沈默,範丞丞身世之謎真相大白,網友:猜到了,後來怎樣?
  • 下一篇:會計職業規劃書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