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甲午戰爭對中國和日本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影響?

甲午戰爭對中國和日本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影響?

壹、甲午戰爭夢碎113年前,黃海大東溝海域,兩支艦隊相遇,於是“車錯樞紐,兵短”,雙方爆發激戰——這就是甲午戰爭史上著名的黃海海戰。交戰雙方分別是清政府的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茫茫波濤中,兩軍激戰近五個小時。北洋水師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在甲午戰爭史上寫下了慷慨悲壯的歷史挽歌。黃海海戰是中日海軍的主要決戰,其規模之大、激烈程度之深、持續時間之長,在世界近代海戰史上都是罕見的。就雙方的軍事損失而言,中方的損失無疑大於日方。“九月,丁率北洋軍艦在大東溝與日作戰,損失致遠艦、靖遠艦、朝永艦、洋尾艦四艘。”(2)只有5艘日艦受損,無壹沈沒。相比之下,雖然北洋水師最終迫使日軍離開戰場,粉碎了日軍的企圖,但從戰場的損失和實際效果來看,北洋水師在戰術層面確實失敗了。如果說在65438年6月到0894年9月的這場激戰中,北洋水師還有勇氣作戰的話,那麽65438年2月和65438年2月+1995年7月07日北洋水師的最終覆滅,就是壹曲挽歌。“2月17日上午8時30分,日本聯合艦隊以松島為首,我方千代田、李嶠、鹽島、第壹遊擊隊、吉野、秋金洲等艦艇緊隨其後,第三、第四遊擊隊以單壹垂直隊形從白螭崖起航,各路旗幟高高飄揚,從北口魚貫而入,緩緩進入阿哈瓦港。”“鎮遠、濟源、平原、廣c、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鐘真、鎮邊十艘船都降下了中國國旗,卻輕易用上了日本國旗。唯壹的例外是嵇康艦,它的尾部仍然懸掛著黃龍旗。因為這是為丁準備的的棺材。.....四時,擡來六口棺材,有丁、劉、楊永林、戴宗謙、沈壽昌、黃祖廉,還有水兵水兵和洋人。在汽笛的哀號中,迎著冷雨,他們傷心地離開了阿哈瓦港,駛向煙臺港。”(3)就這樣,北洋水師覆滅,中國的海軍夢在甲午戰爭的隆隆聲中化為浮雲。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種因素* * *的結果,但實力差距是不爭的事實。李鴻章曾說:海戰只靠船跑,“稍有優越感,則優劣大異。”(4)從甲午戰爭時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的對比來看,可以說只是略遜壹籌,所以不考慮其他因素,壹方面北洋海軍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們以黃海海戰為例來說明這種實力差距。表1:黃海戰役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實力對比表(5)類別北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對比軍艦總數1012-2艦型裝甲艦41+3半裝甲艦13-2非裝甲艦58-3火炮總數173268-9530。068+815厘米口徑火炮和雜炮160-1115厘米(6英寸)口徑速射炮30-3012厘米(4.7英寸)口徑速射炮67- 7100平均馬力(匹)462061002)火賽總數:65438+北洋水師的0.549倍;3)總噸位:65438+北洋水師的0.302倍;4)總馬力和平均馬力:分別是北洋水師的1倍。和第壹遊擊團分別是北洋水師的1.006倍和1.252倍。6)總兵力:日軍是北洋水師的1.767倍。7)速射炮:日軍有97門,北洋水師沒有速射炮。當然,北洋水師在某些方面也有壹定的優勢。比如,就裝甲艦艇數量而言,北洋水師占據4艘。但總體來看,北洋水師處於明顯劣勢。對此,英國菲勒蒙海軍中將曾評論說:“為了比較兩軍的實力,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參與黃海戰役的軍艦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從噸位、人員、速度、速射炮、新船來看,日本艦隊更勝壹籌。除了赤城,這個國家的軍艦性能大致相同,艦體尺寸從2200噸到4200噸不等,都是新完工的尖端艦艇。中國,雖有定遠、鎮遠二級戰艦,各有7400噸噸位;其次,靖遠和淶源兩艦各有2900噸的噸位,但只是以裝甲巡洋艦的名義。其余船只要麽噸位小,要麽實力弱,要麽船型不對稱,裝備不當。”(6)黃海海戰雙方艦艇雖未涵蓋兩軍全部艦艇,但基本囊括了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因此,從黃海海戰中日海軍實力的差異,基本可以了解1894前後中日海軍實力的懸殊。但是,中日海軍力量對比是從壹開始就這樣的嗎?第二,要理解軍備競賽的這壹點,必須追根溯源,從中日兩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入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軍。唐宋以後,中國的造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說曾經擁有世界領先的水平。特別是鄭和在1405-1433期間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真的可以用“炫耀外國軍隊,展示中國繁榮”來形容。(7)但是到了清朝,西方國家的航海和造船技術進步很快,相關的海軍體系和戰略思想也逐漸現代化。在壹百二十年的時間裏,完成了傳統海軍向現代海軍的轉型過程。此時的中國海軍依然沿襲歷代固有體制,並無突破。所謂“水師”,分為內河和公海。當初沿海各省的海軍師團只是用來保衛海口,抓捕海盜。雖然他們的管轄範圍在沿海地區,但官方制度與大陸相同。光緒年間,南北洋鐵船都造好了,還設專門官員指揮。”(8)可見,直到光緒年間,中國仍未完成從古代海軍向現代海軍的轉變。至於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在《大清約法》中有記載:“中國當初沒有海軍,道光年間才開始籌海防經費,開始討論向國外購買船只,以補充水軍。同治初年,曾國楨和左建議興辦造船廠和煉鐵廠。沈葆楨在渤海開船政,李鴻章在旅順建碼頭練北洋水師,這是壹個海軍的開始。”(9)可見,中國海軍的建立真正完成於光緒初年。我們用壹些重要的時間點來大致勾勒壹下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光緒二十壹年(1895)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道光二十二年(1842),文峰買了壹艘魯的船,可以得心應手地禦敵。海軍旗營演習李,與輿士紳商人購買。這是為海軍購買船只的開始。鹹豐六年(1856),宜良下詔,允許英國稅吏李泰國購買汽船鎮壓粵匪。旋轉展開。同治元年(1862),曾在安慶設局,造小船。(自造艦起)六年(1867),李鴻章將虹口制造局遷至高昌寺,並修建碼頭,定名為江南制造局。.....那壹年,芮林向英國訂購了六艘軍艦。(江南制造局創建)光緒元年(1875),制造局為豫園造指揮船。船舶管理系統是成功的。通過練習武術,學生們遊遍南洋,回到日本。求南北洋大臣籌海防經費。稅務總長赫德到天津,與李鴻章談判,訂購了兩艘26噸半和38噸半的英國炮艦,專門用於海防。那壹年,沈葆楨購買了法國威遠號軍艦。第二年(1876),沈葆楨與李鴻章壹起,派學生到英法兩國的大學和制造局實習。這是第壹個留學生。這壹年,潁州和國鑫建立了船政系統。制造局造了壹艘金甌的小鐵甲船。(從造小鐵甲船開始)三年,四年(1877-1878),泰安,威遠,朝武戰船也成。沈葆楨省吃儉用,請各省出錢出力,每年省出二百萬,用於南北海疆,十年後成為南洋、北洋、嶽陽海軍三大分支。恐怕不會很急。請妳先拿四百萬美元解決北洋,待南陽成軍後再解決南陽。六年(1880)...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海軍軍官學校。輪換到定遠、鎮遠兩艘德國造船廠訂購的鐵艦。(訂購二等戰船兩艘,分別為定遠、鎮遠姊妹艦)十四年(1888),海軍衙門設置官制,包括提督、總司令官、副將、參將、遊擊、都統、總司令、經委。那壹年,英德工廠建造的致遠、靖遠、靖遠、淶源快船來到中國。英國百濟公司建造的魚雷快艇也已完工。六月,臺省造反,命致遠艦、靖遠二艦鎮壓。(海軍衙門成立,同時向英德購買四艘裝甲或半裝甲巡洋艦)。二十年(1894),實行船政制度。訂購壹艘英國炮艦,取名福安。二月,鎮遠艦和定遠艦裝備了十二門新式克虜伯快炮。四月,朝鮮內亂,北洋出兵鎮壓。5月,在鴨山口外與日本戰船發生戰鬥,濟源受傷,廣益被擊沈,失守,載有士兵的商船也被擊沈。九月,丁率北洋戰船在大東溝與日軍作戰,損失致遠、靖遠、朝勇、洋尾四艦。(黃海之戰)二十壹年(1895),日以師艦攻威海,定遠、鎮遠諸艦亦盡失,丁大敗。(北洋水師滅亡)(10)我們再來看日本方面:“日本古代沒有海軍。安正第二年六月,賀蘭人開始提供汽船。德川將軍的家人決定派保田博和hide戰勝鈴太郎,相當於向長崎學習汽船技術,然後派阪本釜次郎和赤松泰三郎向蘭國學習海軍方法,購買觀光船。.....慶應丁卯,德川重歸政壇,設三職八班,僅以陸海軍務為名,不設專官。.....8月,兵部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師,每個師都有自己的分局。五年二月,裁撤兵部,脫離陸軍,設海軍省。六年六月,官制重新定義,是現在的制度。”(11) 1872(同治十壹年、明治五年)165438+10月28日,根據《國軍條令》,頒布征兵公告,實行全國義務兵役制。用普遍義務兵役制度取代武士職業兵役制度。文告中規定“中國四族年滿二十歲之男子,應征入伍,以備急用”。同時,建立海軍和陸軍。兵役制度改革是明治政府加強軍事實力、準備對外擴張的重要措施之壹。說明日本正在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自征兵通知發布以來,日本設立了1所海軍學校和3個海軍陸戰隊,以培養和補充海軍軍官。但當時日本海軍還很弱,只有17艘大小不壹的艦艇。(12) 1874(同治十三年、明治七年)日本侵臺省失敗,使明治政府“感到船不足,向英國訂購扶桑、金剛、畢瑞三艘”(13)“這是海軍建省後向外國購買新船的開始”(65438)經過十五年的大力擴張和苦心經營,由1882(即日本政府從1883(光緒九年、葉明十六年)制定了八年造船計劃。明治政府決定從1886(光緒十二年、明治十九年)和1888(光緒十四年、葉明二十壹年)發行海軍公債,西鄉從道提出第二次擴軍案,這是壹個龐大的造船計劃。其中包括建造46艘海防艦的五年計劃。到1890年(光緒十六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海軍已擁有25艘完工或在建的艦艇。共五萬余噸(16) 1892(光緒十八年、明治二十五年)。我從英國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艦吉野號。1893(光緒十九年,明治二十六年)二月,牧仁皇帝再次下令節約皇宮經費。6年來,每年撥30萬元用於造船。它還命令所有文武官員,除特殊情況外,在此期間必須繳納十分之壹的薪水作為造船費。並決定擴大原計劃的戰艦制造費。計劃用7年1800萬元巨款建造2艘裝甲戰鬥艦、1艘巡洋艦和1艘通報艦。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日本政府以軍港為中心,將全國沿海劃分為五個海軍區。每個海軍區域都有海軍駐軍。伯爵:第壹海軍區:橫須賀;第二海軍區:吳第三軍區:佐世保;第四軍區:舞鶴;第五海軍區:穆然(待定)(17)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艦艇編為常備艦隊,以松島為旗艦,高千尋、千代田、高雄、大和、齋藤優子、赤城、武藏。其他的船屬於警衛室。基於中日兩國海軍發展的歷史,我們選擇1888這個時間點作為參考。不難看出,此時的日本海軍對日本海軍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具體如下:表二:北洋水師與日本水師實力對比1888 (18)軍艦種類中國(僅限北洋水師)日本二級軍艦21裝甲艦42包括二級軍艦(包括1865年法國制造的撞船“東艦”)快船(巡洋艦)。根據黃遵憲對日本的記載,好像比這個少。)另壹方面,日本方面則是另壹番景象:1869年(同治八年、葉明二年)的“版書歸還”後,長洲、薩摩、土佐三地將其軍隊全部交由葉明政府管轄,以補充正在組建的天皇軍隊的基本隊伍。為了發展海軍事業,同年在東京開辦了海軍學校,隨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海軍大學和海軍工程學校。在這些學校裏,英國軍官被雇來教書。並派了很多學生去英國和美國實習。(39)自征兵通知發出後,日本先後成立了壹所海軍學校和三個海軍團,培養和補充海軍軍官。(40)為了培養海軍人才,日本政府在武岡、廣島、橫須賀等地設立了海軍軍官學校、海軍駕駛學校、海軍造船工業學校、海軍炮兵訓練所、海軍水雷訓練所等。1887年(光緒十三年、明治二十年),決定在東京設立海軍大學,規定“軍校、礦務系、駕校畢業的學生,均可入大學進修兩年”。(41)此外,東京、大阪、函館都設有商船學校。1888年(光緒十四年、明治二十壹年)頒布了《海軍軍校官制》,其中第壹條規定“海軍軍校是教育海軍普通學校學生的場所”,其目的是培養海軍軍官。1889年(光緒十五年、明治二十二年)頒布《水師條令》,在各駐軍設立水師隊,負責守衛軍港的海軍部隊警衛、水兵的教育訓練和新兵招募。(42)關於海軍軍官學校,黃遵憲《日本史》有詳細描述:“軍官學校有校長、教師、助教。學屋有三種,壹是童年,二是成熟,三是特長。兒童期為19歲以下15歲以上,學習期限為五年。正值壯年,學生20歲以上25歲以下,學習三年,不分年齡大小。每年4月海軍招生,每年8月有希望申請入學的學者被學校錄取。入院之初,有壹個檢查的方法。他們強不強,能不能寫書...有等級之分,第壹種淺而深。.....學校分為官生和私生兩類,官生從入校就宣誓就職。我願意終身從事海軍,不辦其他業務,費用由官方支付。.....官生完成學業後,會被送到泰國西部學習,壹些士官會被送到大使館學習其他國家的軍事制度,或者遇到戰爭,比如最近荷蘭亞齊的戰爭,普佛的戰爭,俄羅斯土耳其的戰爭,都是由專門的官員派出觀看。”(43)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海軍教育體系不僅興起早於中國,而且在規模和完善程度上也略勝中國。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日本擁有較為完備的訓練體系,可以為海軍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這也是中日海軍力量對比變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開發環境不同。就中日海軍的發展環境而言,毫無疑問,日本也有很大的優勢。應該說在19世紀中期,日本和中國都受到了西方的威脅。中國經歷了1840-1842的鴉片戰爭,日本人經歷了1853的美利堅合眾國佩裏艦隊的敲打。中國和日本都被迫打開了大門。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大不壹樣了。”不管是好是壞,日本和之前的中國壹樣,被迫被西方侵略。但是,它對這次入侵的反應與中國完全不同。”(44)的確,日本很快做出了積極回應。陳武戰爭和大政府回歸後,日本明治天皇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日本在短時間內逐漸擺脫了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幹擾,贏得了主權的獨立。”經過長期的外交努力,在1894年,他們(日本)說服英美在五年內結束了治外領事裁判權。.....從此,再也沒有任何理由將日本視為劣等國家,其他列強紛紛效仿英美,很快放棄特權。到1899,日本獲得了對其領土上所有外國人的合法管轄權。在這種情況下,它成為亞洲第壹個打破西方控制鏈條的國家。”(45)然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從1840開始,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壹直在加深。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以及19年七八十年代的邊界危機,中國在領土和主權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也承受了巨額的戰爭賠款。(鴉片戰爭21萬元,第二次鴉片戰爭1.67萬元——其中英國850萬元,法國820萬元)另外,1-1.864年期間,中國還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給了清朝的社會。以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內部環境。就外部環境而言,中國處於遠東的利益和核心區,始終處於大國包圍之中。大國不可能為了自己在中國的利益,允許中國擁有強大的海軍。而日本則處於遠東利益的邊緣,由於列強之間的諸多矛盾,都想利用日本的擴張來限制其他勢力,所以對日本采取了縱容的態度,為這壹時期日本的軍備擴張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四。結語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19世紀下半葉中日海軍力量的大起大落並非偶然,而是有著非常深刻復雜的原因。由於資料不足,本文無法壹壹探究,只是勾勒出壹個大概的輪廓,梳理出壹個大概的思路。總之,19世紀下半葉中日海軍力量的大起大落,是體制、經費、重視程度、戰略理念、教育體制、國內外環境等壹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該從全面客觀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甲午戰爭的最終失敗是非常復雜的,絕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慈禧太後、李鴻章、丁等個人因素。我認為,甲午戰爭日本海軍的失敗,是本世紀下半葉中日兩國分歧的必然結果,不是壹兩個人所能控制的。參考資料:

www.studa.net/lishi/080724/15062218-3.html

  • 上一篇:季節性停用的固定資產是否需要計提折舊?
  • 下一篇:建築類公司稅務登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