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郭毅
1937盧溝橋“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繼續堅持民族抗戰。為了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誌,打擊抗戰的中心目標,日本侵略者對重慶進行了長期的戰略轟炸。面對法西斯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重慶消防隊員用簡陋的滅火器材,用血肉築起了新的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壹曲不屈不撓的消防歌,鑄就了壹座永恒的歷史豐碑!
據《重慶防空報》不完全統計,五年半時間裏,日寇轟炸重慶203次,出動飛機9166架次,投下炸彈17812枚,給山城軍民和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由於國力和軍力的限制,重慶的主動防空能力(空中攔截)也極其有限,難以有效阻止日軍飛機對戰時首都的轟炸,所以被動防空(空襲後的救災)就上升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實施的壹系列地毯式轟炸、狂轟濫炸、疲勞轟炸、月光轟炸,重慶成立了壹支8000多人的消防隊,由消防警察和誌願者組成。誌願消防員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誌願者”。他們通常是商人、公司職員、立夫和大學生。壹旦發生火災,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時刻戰鬥在滅火搶險的第壹線。
7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30年代,重慶所有的消防設備只有兩部18m(60ft)的電梯和六七輛老式消防車。此外,還有梯子、沙鏟、鉤子、斧子、水桶等等。完成滅火任務,只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需要。滅火工作主要依靠人力。
為了彌補消防器材的不足,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便攜式“外來龍”。這是壹個手動操作的簡單機械滅火器。水箱裏放水,手動抽動水槍射擊。然而投入使用時,山城內陡峭的街巷崎嶇狹窄,用輪子轉動的“楊龍”無法推著爬山。只有卸下火龍的輪子,“楊龍”才被邀請坐在滑柱上,由隊員們擡向火堆。以免因行動遲緩而延誤救火時機。
除了噴水,投擲沙袋也被廣泛用於滅火。1940年8月20日,蔣介石親筆書寫了壹份“救火令”:“消防隊員若靠水,應設法多備沙袋...這種沙袋要堆在城市的重要地方,存放在沒有被炸過的地區的幾個單位,比如東、西、北、南的單位...?但少量的沙袋無濟於事,我們會盡力從市政府和各機關甚至到其他縣區購買。多花幾個錢可能是值得的。”這份由當時最高軍政首長簽發的通緝令,足以見證重慶消防裝備的尷尬。
由於自來水經常被吹斷,市民們齊心協力,主動幫忙,實施人群戰術,自發熟練地利用臉盆、水桶、沙袋組成消防水龍帶沙龍滅火,有效控制了火勢蔓延。
經過無數次的錘煉,重慶的救火技能得到了進壹步的提高。除抗戰初期的火災外,其他大部分火災都能迅速撲滅,使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為抵抗日本侵略者對重慶的無休止轟炸,維護戰時首都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年重慶的建築多為木結構。日軍轟炸時,每次都投下大量燃燒的炸彈,把繁華的市區變成了壹片火海。日本強盜試圖用炸彈和火魔摧毀人民的抗日意誌。盡管烈火熊熊,吞噬著市場、余燼和熱浪,但抗日軍民滅火的意誌始終堅如鋼鐵。在搶險救災中,他們在冰雹下奔跑,在火洞裏馳騁,冒著生命危險保命。每次日本飛機打到重慶,剛投下炸彈,消防員就沖到有火的地方。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消防工作,直到把火撲滅,這樣可以減少人們的災難,保存他們在後方的活力。
1940年4月,宋慶齡剛剛在兩路口的新村湟源安頓下來。晚上,她遭到了日本飛機的襲擊。炮彈擊中了她家左側的木屋,起火燃燒。隨著風,巨大的火頭蔓延到宋慶齡住的房子,四周是雙層圍墻。火災發生時,火焰熊熊,無情地吞噬著街邊的房屋,即使誌願消防隊用盡全力用水龍帶噴射水柱,火勢依然沒有衰減。消防隊員不得不殘忍地拆掉相鄰的兩間木屋,以確保宋慶齡的房子安然無恙。以至於第二天她如期到達國際廣播電臺,和宋藹齡、宋美齡壹起同臺播音,用中英文向全世界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狂轟濫炸重慶的滔天罪行。
新聞界對敵機轟炸後的可怕景象和我軍軍民的反轟炸鬥爭進行了全面及時的報道。6月1940,重慶新民日報報道:“敵機昨天轟炸了城市,他還攜帶了無數的慢性炸彈(定時炸彈)。每經過壹條街道,他都能看到“炸彈未在此爆炸”的字樣。.....保護人員不顧壹切地滅火。在XX街的火災中,我們看到消防員英勇負傷,但他們仍在努力工作。保護組和救護人員還沒‘擡’上來就已經出動了,XXX的防空洞塌了。他們在敵機下頻繁出動,終於在20分鐘內救出了所有人員。”
《新華日報》寫道:“敵機狂轟濫炸重慶市區,投下巨量燃燒彈,但災情不重。其原因是戰時消防隊全體人員的英勇服務和力量。運河等。來自民間,大部分是義務崗位。他們勇於工作的精神值得欽佩。每次敵機來襲,就在投下炸彈後,各區消防隊員以最快的速度行動,冒著壹切風險奔赴災區工作。”(新華日報1941年6月3日)
1940年8月9日、20日,日本侵略者在24小時內連續4次轟炸重慶,造成了去年“5.3”、“5.4”大轟炸以來最慘重的災難。轟炸的範圍遠遠超過了那兩次的範圍。火勢從半島頂端的朝天門蔓延至城內,壹直燒到城外兩個路口。該市發生了38起火災,火焰正在燃燒。仿佛整個山城都在燃燒,黑煙籠罩著這座城市,就連夏日的陽光也是暗淡的。
消防隊員在空襲解除前趕到火災現場滅火。碎瓦、碎磚、破屋梁、破木板,甚至整面墻都散落在地上,仿佛壹只可怕的魔鬼之手正在肆虐。幾十個人體滅火器和幾千名消防隊員、工程師在廢墟上忙碌著,就像壹群螞蟻在被摧毀的蟻巢上爬來爬去,冒著生命危險,揮舞著自己簡陋的工具,頑強地與法西斯火魔搏鬥。
前幾天來到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先進部的壹批學員,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滅火救援隊伍中,蓋房子,拆房子,幫助災民搶救火災中的物品和家具,送傷員到醫院及時搶救(《抗戰時期的重慶防空》,重慶抗戰叢書編譯委員會編)。派出所消防大隊大隊長王海元、徐健在第壹次轟炸後冒著生命危險救火,但不幸在最後壹次日軍飛機轟炸時犧牲。
轟炸的第二天,《新華日報》用了壹個醒目的橫幅標題:“著火了!開火!開火!滿天都是火,遮天蔽日!”記者無限深情地寫道:“我們的水龍帶那麽少,我們的消防設備那麽差那麽弱,但我們有很大的人力。多少人忘記了生命的危險就在火焰中四處奔跑。即使不能馬上滅火,也要阻止它燎原。消防隊員正在把他們的汗水和淚水從吸煙聚集在壹起,以阻止邪惡的大火蔓延。我們見過許多房子,許多財產,許多不安的心得救了。”(新華日報1940年8月20日,)
《中央日報》高度評價了人民的搶險救災:“為空襲服務的人,會在敵機出城前出動,或負責救援、醫療或滅火。他們的冒險精神是中國固有的俠義精神的結晶。在烈火中,在危墻下,救死扶傷,不遺余力。因此,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撲滅火焰,避免其蔓延,並在警報解除後的幾十小時內整理出被炸區域,恢復交通。”?(中央日報1941年7月3日)
在重慶五年多的反轟炸鬥爭中,消防員出現了上千次。消防官兵中,81因公殉職,在火災現場犧牲。除了前述的徐劍、王海遠,還有、中隊長陳、大隊長李國祿、隊員許,以及受傷致殘的宋、等數十名隊員。很多不在編制內的誌願消防員傷亡無法統計。
為表彰烈士功績,告慰逝者英靈,時任重慶市市長張、公安局長唐毅、知名人士等社會各界人士,在首屆重慶消防節期間,在中央公園(現人民公園)發起“重慶消防執勤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基本上保存完好。它是壹塊長方形的石碑,高7.34米。紀念碑正面,12字樣,直徑0.3米,鐫刻“重慶消防員殉職紀念碑”。紀念碑左側刻有11“重慶市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字樣,紀念碑右側刻有14“民國36年8月19日建成”字樣。碑體下部和碑座連接處分別刻有三處碑文,分別是《重慶消防因公犧牲人員修建紀念碑》、《給發起者的碑文》和《抗日戰爭期間因公犧牲人員姓名碑文》。
國民政府制作了滅火戰爭紀念勛章,其中甲級滅火戰爭紀念勛章為銅鍍銀,直徑4.8厘米,正面正中鑄有醒目的紅色“V”符號,象征抗日戰爭勝利,並刻有黃色五角星和梅花圖案;背面有“滅火紀念勛章”、“甲級”、“重慶戰時消防總隊”等詳細題字。這些授予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中積極進行搶險滅火的有功人員的勛章,也是重慶大轟炸的歷史見證。
附:建立重慶消防執勤戰士紀念館
重慶是中國西南重鎮,人口密集。無論晝夜嚴寒酷暑,壹旦發生火災,就要燎原,所以滅火器材必不可少。
但自七七事變後,政府西遷,並將其命名為首都,即□□□□□□□□□□□。倭寇肆虐,轟炸頻繁,城市遭空襲96次,火災396起。當時消防隊員本著服務的精神,盡最大努力營救。或被炸彈炸死,或因房屋倒塌而死傷,81人遇難,這和前面抗日戰爭的戰士犧牲者沒什麽區別,貢獻很大。在石頭上畫畫,讓它不朽。亦其宜也,遂題詞:
什麽是消防?防範延安。七月七日回國,從事抗戰工作。從事長員,是國家之道。靠仁義,靠智謀。勇往直前,恥於住後宮。沖向災難,榮譽之名建立。而長壽的河山,永遠垂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