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裏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跡嗎?壹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裏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壹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誌》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壹路人馬東伐孫權,壹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裏,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壹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裏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壹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壹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壹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壹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托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壹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誌.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壹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裏,荊州壹直空虛。諸葛壹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壹兵壹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裏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復雜的人物關系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壹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禦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借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壹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裏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裏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誌,統壹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麽大的軍事冒險行為。壹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誌》裏,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誌》,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裏,有的人說他壹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老撾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壹千多年的長河裏,真的是無從稽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