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茍:經義述聞卷廿壹王引之曰:’路史“荀”作“茍”是也。廣韻:“茍姓出河內、河南、西河三望。”國語雲:“本自黃帝之子。漢有茍參。古厚切。”“荀本姓郇,後去邑為荀,今出潁川。相倫切。”是荀姓為文王之後,茍姓為黃帝之後。軒轅黃帝傳亦作“茍”。潛夫論“茍”作“拘”,古聲相近。宜賓多此姓。
其二: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節度使石敬瑭以晉王身份起兵,奪取了後唐政權,改國號晉,遷都開封。在石敬瑭做後晉皇帝期間,朝內有個大臣姓敬,沖了皇帝的名諱,再加上這個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被定了罪,朝廷下令,所有敬姓改"敬"為"茍",否則殺無赦。為免遭殺戮,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大臣含淚招來宗族親人,忍辱減"文"留"茍",改姓為"茍",並連夜讓家人逃亡各地。就這樣,敬姓大臣的部分家人逃散到山西壹個叫雷家垌的地方,後來,這壹支中部分人又遷到現今滎陽的劉河鎮雪溝村。至於在登封唐莊鄉居住的"茍"姓人,是解放前這些人的祖輩到登封逃荒要飯,在唐莊鄉玉臺村給人扛長工,落戶在此。現在,滎陽、鞏義、新密等地都有"茍"姓人,而且在滎陽,已經有壹些"茍"姓群眾因為同樣的原因改回祖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