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對應。
劉旭東、張寧娟、瑪麗主編的《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壹書指出,世界上對校本課程的出現有三種觀點:
壹是校本課程的歷史幾乎和學校教育的歷史壹樣長。在古代,學校的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在壹定程度上是由學校自己決定的。當時主導課程的是校本課程(從現有的校本課程形式來考察)。
第二種觀點認為,校本課程的理念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校本課程本質上是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 * *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這是從校本課程理念的角度);
最後壹個觀點是,校本課程真正出現是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丹大學舉辦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這是基於校本課程概念的出現)。
擴展數據:
優勢:
國家課程由於自身的特點和局限性,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地、各校的實際;更不可能照顧到眾多學習者的認知背景和學習特點;在學習方法指導和策略教學上更是無力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措施。
這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所在,也是當今時代賦予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具有以下優點:
1.教師的積極參與;
2.考慮學生的認知背景和需求;
3.學校的主客觀條件及其所在社區的經濟文化水平;
4.突出學校自身特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