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語拼音:ǔ,yǔ sh ∥ mí ntó ngzuǔ.
2、成語解釋:太子:指有權勢的人;老百姓:普通人。有權有勢的人犯法,和普通人壹樣受到懲罰。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成語來源:(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傳》。
4.典故:商鞅變法在民間進行了壹年,處境艱難。年輕的王子還被保守的貴族煽動違反新法律。
商鞅對秦孝公說:“新法之所以不能普遍實施,是因為上層宮廷貴族帶頭不遵守,導致百姓無動於衷。今天,既然太子犯法了,當然不能縱容。不然新法怎麽會有威信!”但王子是王位繼承人,未來的君主不能破壞他的威嚴,所以不能對王子實施刑法。
考慮到這壹點,商鞅告訴秦孝公,既然王子不能受到懲罰,他必須由王子的監護人取代。於是,商鞅懲罰了太子的兩個主子,對他們進行了體罰。
即使是王子犯法也會受到懲罰,所以誰敢違抗法律!再強硬的家世也打不過太子吧?商鞅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告訴秦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了太子的教訓,從此秦國人民對新法沒有異議。後人總結為“太子犯法,與庶人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