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母親去市場,請她的父親照看搖籃裏睡著的孩子。父親覺得天氣有點冷,於是穿上厚衣服,心想:“我冷他冷”,於是又給孩子蓋了壹床被子。幹了壹會兒,父親覺得熱,就把衣服脫了,心想:“我熱他也熱”,就把孩子的被子都拿走了。過了壹會兒,活兒幹完了,父親也沒那麽火了。當他穿好衣服剛想給孩子蓋上時,發現孩子已經凍死了。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無論是哪壹種,人們的感受都不會完全壹樣,從而導致認知的不同。
父親用自己的認知代替了孩子的認知,最後殺死了孩子。可見,把別人的認知視角當成自己的認知標準是不正確的,也是不靠譜的。
就像在紅綠燈前開車,車上的同伴認為黃燈無所謂,可以沖過去。但由於人的駕駛技術不同,對法律規則的理解也不同(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壹樣的,但總有人當真),壹旦從同行的角度來看,司機闖黃燈,極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從司機的角度來說,同齡人的認知對他來說是沒用的,不是他真正的需求。
《地球上的星星》裏,尼桑按照自己的思路翻譯了壹句話,讓老師大怒,認為他莫名其妙。但那只是老師的傳統認知。誰能說日產的認知是錯的?
在我的認知裏,不認可權威老師的翻譯。我更喜歡尼桑說的:“看到了就有感覺,沒看到就沒感覺,但有時候看到的不存在,沒看到不代表不存在。”
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是對“萬物皆空”最好的解釋。
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壹樣。相信並尊重自己的認知。別人的想法再好,除非自己親身經歷和感受,否則都不能稱之為真實。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並承認別人的認知不能代表自己的感受時,我們的潛意識就會打開枷鎖,願意去深入思考,去探索,去實踐,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