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所有的古代語言中,梵文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內容極其豐富。但由於中國古代語言的原因,今天有四部經典,即梨俱吠陀、三吠陀、耶利吠陀和阿達瓦吠陀,以及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只有少數數學家研究才有用。為了避免重蹈四大經典小說和他的兩部史詩的覆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翻譯成現代社會廣泛使用的白話文。
但是《二十四史》的翻譯難度超出了壹般人的想象,也超出了主編許嘉璐的預期。能承擔這壹任務的,必須是熟悉中國歷史,精通古今漢語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對於天文等專業的翻譯,除了單詞的基礎知識,還要有古今相關的專業知識。只有少數學者具備上述能力。用“搶救”二字來形容當時(1991年)的緊迫感。《史記》是從《史記》到《明史》共24種史料的集合。
清朝乾隆皇帝制定《二十四史》,其中“正史”壹詞特指“二十四史”。根據《四庫全書》規定,正史類“未經陳水扁評價,不得濫發”。未經皇帝批準,不得載入史冊。其中,清朝乾隆皇帝指定的“二十四史”、“正史”,指的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國24部古代史書的總稱。按照歷代記載的歷史順序,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二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宋書》。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史記,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二十四史,以原始記錄、傳記、表格、記錄的形式,縱橫交錯,條理清晰,記錄了各個朝代的大致歷史。
二十四史是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書寫的壹部民族歷史演變史。史籍的編纂和整理,古史的註釋、翻譯、評價和編纂,是中國歷代政治領導人維護國家歷史連續性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壹定時期內,國家組織整理國史。官方版畫的制度體現在宋代版畫技術的成熟,並委托教育機構使之成為國家版。自宋代以來,宋代有17部書院史,明代有21部書院史。1739年,清乾隆皇帝命名二十四史,全面出版。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指示動員全國各地的人才來標點20年的“二十四史”。這是民族歷史上第壹次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化。20世紀以來,漢語書面語學科完全轉變為現代漢語。1991年,許嘉璐先生根據訓詁學原理主持翻譯了二十四史原文,歷時13年。這既是民族史的進壹步現代化,也是對自治史以來傳統的繼承,體現了當下的歷史精神,更是對用古代漢語書寫的民族史的全面搶救性解讀,為後人留下壹部通俗易懂的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