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裏有兩頭豬,壹頭大豬和壹頭小豬。豬圈的壹側有壹個踏板。每踩壹次踏板,就會有少量的食物落在豬圈另壹側遠離踏板的餵食口。如果壹只豬踩了踏板,另壹只豬就有機會先吃掉掉在另壹邊的食物。豬壹踩踏板,大豬剛好會在豬跑到食槽前把所有食物吃完;如果大豬踩了踏板,在小豬吃完掉下來的食物之前,還有機會跑到食槽,爭奪剩下的另壹半。
那麽,兩只豬會采取什麽策略呢?答案是:小豬會選擇“搭便車”策略,即在低谷期舒服地等待;大豬不知疲倦地在踏板和食槽之間跑來跑去,只為了壹點剩菜。
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小豬通過踩踏板什麽也得不到,但不踩踏板卻能吃到食物。對於小豬來說,不管大豬踩不踩踏板,不踩總是壹個不錯的選擇。另壹方面,大豬知道小豬不會踩油門。自己踩油門總比不踩好,所以他得自己來。
“小豬躺著,大豬跑著”的現象是故事裏的遊戲規則造成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東西數量和踏板到餵食口的距離。
如果改變核心指標,豬圈會不會出現同樣的“豬躺著,大豬跑著”的場景?試試吧。
變化方案1:還原方案。餵食只有原來體重的壹半。結果小豬和大豬都不蹬了。小豬會踩,大豬會把食物吃完;如果大豬踩上去,小豬也會把食物吃完。誰蹬就意味著給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蹬的動力。
如果目的是讓豬多蹬,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變化方案二:增量方案。比以前多餵壹倍。結果小豬和大豬都會蹬。誰想吃就蹬。反正對方不會壹次吃完所有的食物。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壹個物質相對豐富的“物欲橫流”的社會,競爭意識不是很強。
對於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是相當高的(壹次提供雙份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讓豬多蹬也沒啥效果。
變化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只餵原來重量的壹半,但同時要把餵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小豬和大豬都拼命蹬。等的人不會吃,努力的人會得到更多。每壹次收獲都只是花。
對於遊戲設計師來說,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智豬遊戲》的原著故事,啟發了競爭中的弱者(豬)等待最佳策略。但是對於社會來說,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分配並不是最優的,因為小豬沒能參加比賽。為了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規則的設計者不希望看到任何人搭便車,政府也是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能否徹底杜絕“搭便車”現象,取決於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得當。
參考資料:
/question/144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