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監督的特征
(1)行政監察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2)行為的客體是作為相對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3)其內容是對方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執行決定、命令的情況。
(4)其性質是依職權的、單方面的、相對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
(5)其目的是防止和糾正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實施和行政目標的實現。行政監督的分類行政監督有兩種用途:壹是指行政主體基於行政職權對行政相對人是否遵守行政法規範、是否依法執行行政決定進行的監督檢查,也稱行政檢查。另壹種是指對行政組織系統內容的監督檢查,是指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因為第壹種行政監督本質上是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活動的組成部分,可以由行政管理或行政執法來涵蓋。因此,壹般行政法上的行政監督主要是指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其監督對象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在第壹種意義上,很少有作品和法律規範使用行政監督的概念。
此外,行政監督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通常由:
(1)根據行政監督對象的特點,可分為壹般監督和特殊監督。
(2)根據行政監督的內容,可分為公安、工商、海關、資源、環保、審計等行政監督。
(3)以實施周期為依據,可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
(4)根據其主體的任務,可分為依職權監督和授權行政監督。
行政監督的原則行政監督是行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行政監督應當遵循壹定的原則,以保證行政監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壹)合法性原則:行政監督的合法性是行政監督主體從事行政監督的必要條件。這種合法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行政監督主體的合法性、行政監督活動符合法定程序、行政監督活動符合法定方法。
(2)循環性原則:行政監督作為壹種循環性活動,存在於行政活動的全過程,貫穿於決策、協調、執行等各個環節。定期監督有利於及時發現政府行政組織和公務員在處理公務中的不當行為和違法現象,及時糾正和處理,避免增加社會成本。
(3)平等原則:依法監督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主義行政監督的基礎。無論是領導機關還是被領導機關,無論是專門監督機構還是壹般機構,無論是領導者還是壹般公民,監督的權利和接受監督的義務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不受監督的特權或特權監督。
(4)普遍性原則:主要指監管主體、客體和範圍的普遍性。行政監督的性質決定了所有公民都有權監督政府的公務活動。這種普遍性還表現在,行政監督要對所有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行政措施和行政制度的實施進行監督。
(五)有效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實施行政監督後的結果。有效的行政監督必須客觀、公正、準確、及時,違法違規必須追究,執法必須嚴格。
行政監督的特征行政監督有不同的國家背景、不同的制度基礎和不同的職能,但作為壹種現代的、科學的、有效的行政監督,它壹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壹,權威。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在權力擁有者和行使者相對分離的情況下,監督就是壹種權力對另壹種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如果沒有權力,監督只能是個擺設,不會有任何約束力。國家憲法和法律賦予行政監督主體相應的監督權,這是行政監督最重要的權威依據。沒有這種法律監督權力,或者這種權力模糊不清,行政監督就會形同虛設或者形同虛設。
第二,強制性。行政監督行為不同於其他經濟行為和交往行為,它不以被監督人的自願為基礎。不是基於親情倫理,而是基於有鐵條款的法律法規。行政監督權本質上是壹種法定權利,法律的強制力來源於國家的“暴力勢”。在現代社會,為了增強行政監督的有效性,許多國家都賦予了行政監督主體壹定的處置權,其強制色彩更加濃厚。壹些行政監督主體即使不直接處罰或糾正行政系統的不當行為,也能在社會上形成壹種氛圍,能夠引起具有相應處置權的主體的註意或重視,客觀上促進問題的解決。比如央視《焦點訪談》的新聞輿論監督,曾經在社會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形成了“違法違紀者壹聽就臉色蒼白,人民群眾壹聽就高興”的濃厚輿論氛圍。
第三,獨立。從行政監督本身的要求來看,行政監督是主體對客體的壹種制約活動。因此,監督的主體和客體決不能是壹體的,監督的主體決不能依附於或受制於監督的客體,而必須是相對獨立的。同時,現代行政監督是以民主和法制為基礎的。民主與法制的本質要求行政監督主體必須具有壹定的獨立性。因為,壹方面,民主政治的發展帶來了人們主體意識的高漲,對於壹個肩負重大使命的行政監督機構來說,也賦予了它相對獨立的特性;另壹方面,法律意識的公共性為行政監督主體的相對獨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監督主體只有對賦予其監督權的組織和人員負責,才能顯示其權威性和約束力。
第四,多樣性。隨著民主浪潮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參與意識的增強,行政監督的主體不再是傳統社會那樣簡單,而是越來越多元化,特別是向普通公眾擴大和滲透。公民可以監督政府,甚至可以使用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武器,直接與政府機關和國家公務員“打官司”。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在現代社會,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人身監督、權力監督和司法監督齊頭並進,形成了多元化、多極的行政監督主體網絡體系。
第五,廣泛性。行政監督涵蓋所有行政行為,從運行過程到運行方式,從實體到程序,從合法性、合理性到有效性,幾乎無所不包。正是這些多角度、多層次、多樣化的監督活動,才能對行政領域的治理形成壹個互聯互動的監督體系,真正體現行政監督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公共權力的運行真正指向公眾的利益,從而大大降低公共領域違法違紀和腐敗的發生率。
第六,誠信。各種監督主體雖然有各自的獨立性,但從其運行過程和功能來看,又是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相互關照、相互補充的,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具有壹定特色的行政監督體系。因此,在行政監督主體多元、監督內容廣泛的情況下,要取得良好的監督效果,不僅要充分發揮各種監督主體的功能和作用,更要註重各種監督主體之間的協調互補,充分發揮行政監督主體之間的整體協同作用。
行政監督檢查的分類:專門監督檢查和業務監督檢查。專項監督檢查包括兩個部門:審計部門和監察部門。業務監督檢查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物價部門和衛生部門。行政監督檢查的方式包括:檢查、檢驗、調查、檢驗、鑒定、勘驗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第壹條為了加強監督,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監察機關是人民政府行使監察職能的機關,依照本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進行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