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是學前教育:
這就涉及到人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教育對象的劃分。人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幹階段,如嬰兒期(0 ~ 3歲)、嬰兒期(3 ~ 6歲)、兒童期(6 ~ 11、12歲)、青春期(11、12)。所以,要適合不同年齡的人,教育壹定要分階段進行。學前教育主要是指對3 ~ 6歲兒童的教育。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後半部分,與前面的O ~ 3歲嬰幼兒教育和後面的小學教育相銜接。這是壹個人教育和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是指它是壹個人發展的奠基期,許多重要的能力和人格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征;“特殊”是指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無定形到基本定型的過渡時期,然後他們就可以根據社會需要開始學習和發展了。嬰兒直到出生後大約1年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頭交流。在此之前,嬰兒依靠非語言交流來表達他的感受和想法。除了哭作為壹種直接的交流,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手臂和腳的動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妳越了解他們的肢體語言,妳和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系就越緊密,妳就越能鼓勵他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交流方式。
二,幼兒教育的作用
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賈明斯的研究,在5歲之前,智力發展最快,壹個18歲的孩子可以實現正常的智力教育。
壹般來說,50%是4歲前獲得的,30%是4-8歲前獲得的,20%是8-18歲前獲得的。美國生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嬰兒是大腦生理發育最快的時期。壹個成年人的大腦重量約為1400克,4歲時約為1000克,8歲時約為1300克。日本學者木舒奎壹指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壹個遞減規律,即壹個出生時潛在能力為100分的孩子,如果在出生時接受教育,可以成為潛在能力為100分的人,如果在5歲時接受教育,可以成為潛在能力為80分的人,如果在10歲時接受教育,可以成為潛在能力為60分的人。這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很快。在孩子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因為智力與教育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如果在這個時期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早期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童年是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
幼兒教育在人的個性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性格特征開始萌芽,逐漸形成。這時候孩子可塑性強,自我評價還沒有建立起來,往往是靠家長和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和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和老師說“壞”就是“壞”。如果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質,將對其壹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相反,如果這期間形成了壹些不好的性格特征或行為習慣,以後就很難改正了。
童年是性教育的關鍵時期。
3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性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心理學上稱之為“性萌芽期”。如果壹個男生把自己當成女生,在穿著打扮、行為舉止、表情上模仿女生,他就成了壹個女性化的男生。如果壹個女生把自己當成男生,在穿著打扮、行為舉止、表情上模仿他,那她就成了男性化的女生。這叫性別角色畸形。總之,孩子是智力發育、人格健全和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教育中,主要是引導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以應對未來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所以,幼兒教育是決定人生命運和幸福的終身大事。
三、題目的由來
(1)我的經歷
選擇“教師研究”領域的畢業論文選題,首先與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因為媽媽是小學老師,我從小就生活在校園環境裏。老師都是我媽媽的同事,我也經常和他們有近距離的接觸,這讓我從小到大沒有壹般學生有的“敬畏”和“敬畏”,只有壹種天生的善良和愛。我媽媽是小學畢業班的數學老師。她投身教育幾十年,送走了壹批又壹批學生。對於我媽來說,學生的成功,家長的尊重,教學上的成就,已經讓她很滿足了。媽媽作為壹個好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知道了什麽是責任,什麽是追求。我在小學和中學遇到的大部分老師都在學習和成長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逐漸熱愛上了教師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這也成為我高中畢業報考師範院校的原因之壹。
(二)現實接觸
現代社會重視兒童早期教育,幼兒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幼兒教師來說,人們的腦海中可能會出現壹幅美麗的畫面:在壹個陽光明媚、宛如童話世界的幼兒園裏,和壹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壹起微笑、做遊戲、唱歌...他們要清新、溫柔、快樂、健康、有耐心,能處理好每個孩子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兒園沒有升學壓力,孩子學的都是壹些表面知識。在人們的眼裏,幼師的工作應該是輕松、愉快、簡單的。
A.我是幼兒園老師的丈夫。我妻子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上班。她說她5: 30下班,但經常6點或7點回來。幼兒園壹天十幾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壹個月還要交很多論文和教案,還要回家寫這個寫那個,做教具,周末還要加班吃飯。現在家裏沒人管,孩子也沒人管。家裏吵架多。說到底是因為幼兒園工作壓力太大。現在我在找資料幫她寫教案。唉!當幼師的老公很累。
B.作為壹名幼兒教師,我真的深深體會到了妳們幼師夫人的忙碌和辛苦。幼兒園的工作真的很復雜。如果只是為了孩子,我覺得也是值得的,因為孩子是那麽的天真無邪,我覺得和他們在壹起我的心會永遠年輕。但是我們現在在忙什麽呢?可能是文字工作比較多,還要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這些正規而繁重的工作對孩子有多大幫助?為什麽不減輕壹點我們的壓力,多陪陪孩子呢?
C.我是壹所幼兒園的園長。我是從老師這個角色走過來的,吃過苦,累過,煩過。不過,我覺得幼師社會地位低也和職業技術含量低有關。電視不是報道了下崗女工辦幼兒園的新聞嗎?連下崗女工都能做的事,能有多少技術含量?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學習,鉆研業務,通過做題目、寫論文來提高教學技能和水平,把寫論文變成我們內在的需要,而不是完成任務。所以妳不覺得累,反而有成就感和樂趣。心情好了,家庭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D.想問問上面的導演,妳說的技術含量是什麽意思?理論能力強,寫論文能力強就意味著技術含量高?但我認為,要做好這份工作,首先妳需要的是比其他行業多得多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其次是隨著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現在很多老師光是應付書面作業就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很多不得不說是表面文章,是給“上面”的人看的。但是我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是看到我們的文采越來越好嗎?還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能夠真正的發展,幸福的生活?要做到這壹點,壹個下崗女工真的有可能隨隨便便做到嗎?有時候我們會沾沾自喜:不管是不會唱不會跳不會畫不會玩的幼師,什麽又舊又沒用的東西在我們手裏都能變成玩具,這些是下崗女工隨便就能做的嗎?我相信妳不會認為我們只是像社會上的壹些人壹樣照顧孩子吧?幼兒園老師老公的壹句話能引起這麽多罵聲,說明我們的煩惱不是壹個值得全社會關註的現象。畢竟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未來,需要良好積極的心態。
J.我是壹名從事教學10年的幼師,我從未厭倦過我的職業,因為我想不出還有什麽職業會比現在更得心應手,更有回報,更有保障。在我找到答案之前,我沒有理由厭倦它。雖然我也有工作的壓力,但是我很開心。心態平和是幸福的前提。
上述老師的聲音中有牢騷與抱怨,有驕傲與自豪,有理性的思考,讓我們看到了幼兒教師職業生活的某些方面。反觀我的大學同學(幼教系),23人中有8人做過幼教,其中有從壹開始就在沿海城市的幼兒園穩定工作的,也有因為待遇和環境問題逐漸搬到沿海的。他們平時很忙,周末難得放松壹下。但他們有的為了文藝演出的任務加班排練節目,有的做美術、鋼琴演奏、心算的家教來貼補收入,有的絞盡腦汁完成主任布置的科研論文任務。有機會在電話裏聊他們的工作時,最常聽到的兩個詞是“煩”和“累”,其中壹個每次說話都是沙啞的。這些情況引起了我的壹些思考:
壹、現實中的教師分幾種,職業生活各不相同:有的教師只為謀生而工作,只感受到工作的苦、累、煩,完全感受不到工作的快樂和幸福;有些老師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為了可愛的孩子,為了職業良心,他們依然奮鬥在崗位上。唯壹的成就是來自於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還有壹些教師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壹種管理,全身心地投入,既創造了自己職業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又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達到了“雙贏”。
其次,社會對幼兒教師這壹職業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壹方面,社會和家長往往提出壹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強調教師要有奉獻精神,而將教師“神聖化”和工具化,忽視了教師作為普通人和自身的需求,壹些不考慮教師工作量的任務成為異化勞動,增加了教師的身心壓力;壹方面,有人認為幼師的工作只是簡單的勞動,類似保姆的勞動,是“下崗女工才能做的工作。”這些認識反映到幼兒教師身上,嚴重影響了他們對自己職業的認同和滿意度。他們發出“理解萬歲”、“呼喚自己”的心聲。
第三,職業生活的質量與人們的職業自我意識和價值追求有關。老師的這些話,說明他們也在反思和追問自己的職業價值:“我們現在在忙什麽?”“我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我們每天都很忙。有多大價值?”“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誰沒有壓力?關鍵是如何理解這些問題。我們要化壓力為動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職業不僅具有服務社會、促進兒童發展的外在價值,還具有使教師享有壹定的權利、待遇、地位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內在價值。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能否體驗和享受到自己職業的價值,關系到自己是否會安心工作,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發展,關系到這個職業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吸引力。
二、研究價值及概念界定
研究價值
1.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對教師職業價值的理解壹直停留在教師角色,即外在的工具性價值層面,而很少關註和理解職業對教師本身的價值。將研究視角聚焦於幼兒教師這壹特殊群體,其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方法、工作任務都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旨在關註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喚起人們對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的關註,從而提升教師的生命價值,最終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快樂教育不僅意味著孩子快樂地學習,獲得成功和快樂,還意味著教師快樂地教學,在專業活動中確認自己的價值,體驗生命的意義,獲得創造的滿足感。
2.理查德寫道:“沒有人聽老師講課,因為他們不說話。他們不說話,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壹部分。在這種文化中,過度工作、地下社會地位和壹種外部定義的績效標準等壹系列壓制機制讓他們保持沈默。”
3.本研究可以豐富幼兒教師理論,促進幼兒教育基礎理論和相關學科建設,為研究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突破口。也可以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教師管理政策、師範院校教師培訓和幼兒園教師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B)概念定義
1,職業。是指“個人進入社會的物質生產或非物質生產過程後所獲得的壹種社會地位,個人通過這種社會地位加入社會資源的生產和分配體系,並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3】職業生涯占人壹生的三分之壹。職業是人類生存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體生存意義的決定因素。個人對專業內容的每壹個小環節都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從而導致不同的價值判斷。從職業特點的表現形式來看,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為此,美國職業心理學家施恩將職業分為內部職業和外部職業。
2.價值。從哲學層面看,它包括知識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真善美等多種形態。哲學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或消極意義,即積極價值和消極價值。價值不是壹個實體,而是壹種相對關系,“即客體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的需要,主體的需要被客體滿足的利益關系。”價值總是涉及兩個方面,壹方面是主體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另壹方面是客體的壹些結構和屬性,二者缺壹不可。" [4]
3.專業價值。意思是“職業能夠滿足人和社會需要的程度,即職業對人的發展、生存和生活以及社會進步具有積極意義”。[5]簡而言之,就是職業對主體的意義,體現了職業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具有覆蓋面豐富、表達層次分明、個體體驗不同的特點。
4.教師的職業價值。是指教師職業的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包括社會、群體和個人(包括教師群體和個人)。“教師職業價值不僅包括職業的外在價值層面,還包括內在價值層面。前者是指教師作為教育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義務、使命和實際社會貢獻,是教師職業存在的根本依據,是實現自身主體價值的根本途徑;後者是指教師職業對教師主體的價值和意義,是教師在社會體系和職業體系中享有的自我發展和精神自由的程度。它具有等級體系,包括維持生計的實用價值、滿足社會需求的精神價值、自主創造獲得的內在尊嚴和幸福生活價值。”[6]
5.幼兒園老師。主要指幼兒園從事幼兒教育實踐的人員,包括教師、保育員和園長。
6.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教師根據自身和社會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是壹個穩定的、普遍的、動態的信念體系:是個體普遍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它不僅決定了人們的擇業傾向,也決定了人們的工作態度;它是個體在長期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的職業經驗和職業感受的結晶;屬於人格傾向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