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研究區地質礦產工作概況及回顧

研究區地質礦產工作概況及回顧

研究區位於青藏高原藏北腹地,涉及班公湖-怒江結合帶、岡底斯北部、羌塘盆地南部和羌塘中央隆起帶。由於大地構造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成礦背景,它壹直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的關註。然而,由於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以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較為薄弱。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1∶1萬修訂圖、日本土壤圖、拉薩圖區域地質調查覆蓋了這壹區域。80年代中期,各省相繼完成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但由於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地區未開展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截至2000年,研究區先後完成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但區域化探、物探、礦產調查較為分散。石油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羌塘地區進行了專門的石油地質研究和壹些地震調查。

(1)區域地質調查

該區綜合地質調查主要是2000年至2006年開展的1∶25萬空白區地質調查。2006年以來,圍繞重要成礦帶和重大地質問題,在該區開展了少量1∶5萬區域地質調查,但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遠景調查項目主要部署在班努帶西段的格吉-改則銅鐵鉻金礦成礦遠景區,少數部署在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在班努帶的中部和東部,很少有地質調查項目。

上述工作中最重要的是1∶25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全面系統地調查研究了班奴帶及其鄰區的地層格架、巖漿活動、構造演化等方面的情況。石油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羌塘盆地石油地質調查和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選擇調查與評價,主要研究羌塘的石油地質、盆地格局和中央隆起帶的構造演化。

本項目系統收集了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專題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和專著,同時隨時跟蹤研究中項目的進展和階段性成果。本書充分利用了上述信息。

(2)礦產資源調查

2001和2002年分別在本區東部雙湖-那曲地區、2003年在改則縣北部、2005年在獅泉河、日土、改則地區開展了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物探、化探、遙感工作,取得了壹大批新發現、新成果、新認識。此外,在羌塘油氣地質工作中,1991至2006年,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開展了“中國西部大盆地分析”重大基礎項目;2001-2004年開展“青藏高原重點沈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項目。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啟動了“國家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計劃。

2007-200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的日土-改則地區開展了斑巖銅礦和鐵礦地質找礦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發現了多隆大型富金斑巖銅礦、野夫、才馬富磁鐵礦等。認為多布紮礦區是壹個超大型斑巖型銅金礦。班努帶中巖金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與岡底斯成礦帶相比,班努成礦帶的地質找礦和科研水平還很低。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班奴帶西段部署了5個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和1個礦產綜合研究項目。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再次在該區部署了11礦產遠景調查項目。礦產項目主要部署在班努地區的“格吉-改則銅-鐵-鉻-金調查規劃區”、“班戈銅-鉛-鋅-鉻規劃區”和“雁石坪-安多鐵-銅規劃區”,目的是查明這些重要成礦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條件,找出找礦線索,為後續礦產調查提供找礦靶區。

(3)區域地球化學勘查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的地球化學勘查十分薄弱。1999年和2001、1 ∶ 20萬和1 ∶ 50萬區域化探布置在本區西北部的喀喇昆侖南部,但本區未涉及。2002年在該區周圍開展了大量的1∶20萬化探工作,僅在東部雙湖周圍開展了6次1∶20萬化探,大部分地區仍為空白。200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有利成礦區(曲松-葛集)安排了6次1∶2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面積43320km2)。2006年以來,該區西段1 ∶ 5萬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均涉及1 ∶ 5萬化探工作,但完成時間太晚,難以采用該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9年和2010年在博魯地區的都吉爾、依布查卡、小查卡、當秋多、來多強瑪、崗日等地部署了1 ∶ 20萬區域化探(2009 ~ 2011)。1 ∶ 25萬松溪幅、土則崗日幅、日圖縣幅、羌族多區域化探(2010 ~ 2012)、1 ∶ 25萬邦多區域化探(2010 ~ 2065438+)目前雖然班-怒帶已基本完成中等規模化探的覆蓋,但這些項目正在因此,本項目尚無法利用有效的地球化學成果全面研究班奴帶的成礦地質背景。

(4)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勘探

該區的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主要是在1999之後進行的。1980之前,1 ∶ 50萬航空物探只涉及那曲和尼瑪地區,不包括班努地區和羌塘地區。1999年,在西藏西部進行了1 ∶ 1萬次航磁調查,覆蓋了班奴帶和羌塘的大部分地區。2003年在班奴帶和羌塘地區進行了1∶1萬重力地質調查,石油部在羌塘中央隆起帶進行了1∶20萬重力地質調查。2001、16年在西藏西部安排了航空遙感地質調查,覆蓋雙湖、改則、獅泉河地區。另外在地球物理方面做了壹些專項工作,地礦部亞東-格爾木地學段1986到1990;1991 ~ 1992年,國家地震局組織中美合作,利用11臺站組成地震臺網,記錄天然地震,研究地殼和上地幔。1998 ~ 2000,中美深度合作——羌塘地塊項目等。這些結果為羌塘盆地的基底和盆地邊緣提供了深部資料。本項目收集了研究區1 ∶ 1萬重力、航磁和ETM衛星遙感數據。本項目編制了整個研究區的重力和航磁異常圖,編制了日藏重點地區的ETM遙感異常圖。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本區重點區域開展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中西部礦產資源綜合遙感調查”,利用高分辨率數據對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部進行了礦產調查。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熱布卡、申紮縣布設了1: 25萬區域重力調查,在青海脫脫河、可可西裏湖、烏蘭烏拉湖、布卡達阪峰布設了1: 25萬區域重力調查,在赤布張措、溫泉軍臺、青海布設了1: 25萬區域重力調查。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又建立了西藏當雄縣、門巴區1 ∶ 25萬區域重力調查和西藏班戈縣、那曲縣1 ∶ 25萬區域重力調查。

(5)班公湖-怒江帶的幾個重要地質問題。

1.班奴帶的構造屬性

班公湖-怒江蛇綠混雜巖帶作為壹條板塊縫合帶,將南部的拉薩地體和北部的羌塘地體分隔開來,這壹點已經得到公認(郭等,1991;任繼順和肖立偉,2004)。有學者認為班-安格爾帶代表了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特提斯洋,將歐亞板塊與岡瓦納板塊分隔開來(Hsü et al .,1995;潘桂堂等,1997)。班奴帶東部的丁青、碧土壹帶確實存在古生代至三疊紀的蛇綠巖,所以該區在石炭紀時開為洋盆,壹直持續到早三疊世(殷廣厚、侯,1998),中、晚三疊世開始俯沖閉合(,et al .,2002)。但也有人認為藏東古特提斯洋盆向南與滇西昌寧-孟連縫合帶、西北與雙湖-龍木錯縫合帶相連,形成了古特提斯開放的多島洋主體洋盆(吳根耀,2006),而班奴帶是中生代才開放的洋盆,其時代和屬性與雅魯藏布江流域相似。班戈縣白臘鄉拉那溝壹帶,上三疊統卻哈拉群與下伏巖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表明可能存在古生代蛇綠巖,中生代洋盆可能是在古生代洋盆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陳等,2005)。

多數學者認同班努帶只是中生代特提斯洋的壹個分支,岡瓦納板塊的北邊界位於雙湖-龍木錯縫合帶(蔡麗等,1995;鮑培生等,1999;蔡麗等人,2006年)。根據深部地球物理證據,認為班奴帶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縫合帶,而是壹個古老的弧後拉張帶(趙等,2004)。通過對班公錯蛇綠巖巖石化學的詳細研究,認為確實存在洋脊型和俯沖型兩種類型的蛇綠巖,它們形成於早洋中脊和晚俯沖帶之上的兩個構造環境(階段),但僅認為是岡瓦納大陸內部的地塊邊界(石等。, 2008).根據斑巖的產狀和巖石化學綜合特征,板奴蛇綠巖為型,並非形成於海洋環境(邱等,2004;施仁登等,2005;盛等,2004;劉文斌等人,2002年;邱等,2007).

可見,班-怒海盆地的構造屬性和時代及其與特提斯演化的時空關系仍有爭議。對其演化過程、巖漿巖響應及其與成礦的時空關系尚缺乏深入研究。

2.班奴帶洋盆的俯沖極性及其時代。

蛇綠巖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表明,班-努帶特提斯洋存在於侏羅紀,但閉合時代仍有爭議。班公錯蛇綠巖中輝長巖鋯石Shrimp u-Pb年齡為(162.5±8.6)~(177.1.5438+0.4)Ma,加權平均年齡為(167.0 1.4)。佘馬拉溝層狀輝長巖的Sm-Nd內等時線年齡為(191 22) Ma,K-Ar年齡為(140±4.07)Ma和(152.3±3.6)Ma,因此認為洋盆時代為早侏羅世。對東橋蛇綠巖中的輝長巖進行了鋯石SHRIMPU—Pb定年,獲得了(187.8±3.7)Ma的年齡(夏斌等,2008)。

班奴帶西段蛇綠巖和木幹崗裏群為不整合,被沙姆羅組覆蓋,具陸相沈積特征,表明晚侏羅世洋盆閉合並開始隆升(卡普帕托)。, 2003;陳國榮等人,2004年)。根據那曲覺翁地區的地質調查,認為班奴帶早白堊世有蛇綠巖存在,晚白堊世被荊竹山組不整合覆蓋,因此班奴帶特提斯洋的最終閉合時代為晚白堊世(陳等,2006)。Shrimpu-Pb年齡為(132±3)Ma,整個玄武巖的40Ar/39Ar年齡為(137.4±2.7)Ma和(140.9±2.8)Ma(包培生等)。此外,塔仁本早白堊世洋島玄武巖的發現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早白堊世並未完全消失(王忠恒等,2005;朱迪成等,2006)。這些證據表明,班奴帶西段早白堊世仍處於洋盆環境,晚白堊世閉合。

班克羅夫特帶特提斯洋的俯沖時代和極性也有爭議。有向北俯沖(曲曉明等,2009)和向南俯沖(耿全如等,2005;2006)和分階段雙向潛水(廖柳根等,2005;曹勝華等,2006)。俯沖時間壹般認為發生在中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然而,岡底斯帶二疊紀初始島弧的形成也可能與古特提斯洋殼向南俯沖有關。, 2009).

3.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北側燕山期巖漿弧與成礦

班奴帶北緣侏羅紀和白堊紀巖漿巖被認為是巖漿弧,這是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的重要進展。近年來發現的多隆斑巖銅礦和野夫-才馬大型磁鐵礦是該區地質礦產調查最顯著的成果,可能是青藏高原繼玉龍、岡底斯之後的第三條斑巖銅礦帶(曲曉明等,2001)。

侏羅紀花崗巖類分布於日土、羌多、多隆地區(區域資料1 ∶ 25萬日本土幅、羌多幅、烏瑪幅)。對鄭州以北20公裏拉布科東部的全火山巖和黑雲母花崗巖進行了40Ar—39Ar年代學研究。它們的年齡分別為(111 2) Ma和(145 1) Ma (Kapp等。,2000)毫安。日本北部發現年齡為159Ma的輝長巖墻,具有巖漿弧成分特征(曲曉明等,2009)。獅泉河帶東部嘎爾瓊含銅斑巖的鋯石SHRIMP年齡為112.0Ma(曲曉明、辛洪波,2006)。但獅泉河地區的花崗巖是否與班奴帶的俯沖有關,有待進壹步研究。

以往的同位素測試發現,多隆和日土地區與成礦有關的巖漿巖年齡主要為早白堊世。與地區成礦有關的巖漿弧形成於早白堊世(張,2007,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李進香,2008,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佘洪權等,2009)。多不紮大型斑巖銅礦床的含礦斑巖為鉀-高鉀-鈣堿性系列(曲曉明、辛洪波,2006)。日土地區、格則多隆地區的早白堊世侵入巖和卡納地區的火山巖可能代表班-怒帶北部的燕山期巖漿弧帶,巖漿活動時代有同位素年代學支持(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2004;四川省地質調查院,2006;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2006)。改則以北約5km的角閃石和全巖的40Ar—39Ar年齡為110~116ma(Kappe Tal。, 2003).過去,日本土壤-野夫巖漿弧的年代學試驗仍然薄弱。

目前與班努帶有關的大型斑巖銅礦僅在西部的多布紮得到確認,加爾瓊斑巖銅礦位於岡底斯帶。是否與班努帶巖漿弧有關,目前還不能確定。但該帶向西延伸,形成薩爾塞的石梅(伊朗)、聖達克(巴基斯坦)等著名斑巖銅礦(芮宗耀等,2004)。在班奴帶西段發現的另壹類礦床是矽卡巖型磁鐵礦,分布在羌多和日土地區。初步測得了與成礦有關的巖石的早白堊世同位素年齡,但也獲得了該區花崗質巖石的侏羅紀年齡。初步研究表明,這些礦床與班努帶特提斯洋殼向北俯沖形成的巖漿弧有關(廖柳根等,2005;李光明等人,2006年;鮑培生等,2007;馮等,2007;李進香等人,2008年)。但是,這壹時期巖漿弧的性質是代表大陸邊緣弧還是島弧?大陸地殼或弧前增生楔基底在巖漿弧中的存在、其成礦的時空關系、當時南羌塘板塊南緣的構造屬性及弧後盆地的存在等問題尚未研究。必須從地層對比、巖漿巖石學和構造演化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

(六)主要地質礦產問題分析。

以往的地質礦產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和物探、化探和遙感資料。班奴帶和雙湖-龍木錯蛇綠巖帶已基本確定,主要成礦類型有斑巖銅礦、接觸交代-熱液充填鐵礦、超鎂鐵質巖漿分離型鉻礦等。但壹些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如板奴帶特提斯的俯沖極性、巖漿弧(沈積盆地)的時空分布、羌塘盆地基底、特提斯的演化等。,還需要研究區域成礦背景(銅、金、鐵形成的構造背景及其與燕山期巖漿作用的關系)。成礦作用與板奴帶巖漿弧有關嗎?時間、時期、分布等。主要地質和礦產問題如下。

1.空間框架需要在區域地層劃分和構造上進壹步明確和完善。

區域地質調查在地層劃分對比、巖漿活動時的空間格局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由於缺乏全面的對比和劃分,地層劃分十分混亂。①羌塘地區前寒武紀基底及空間分布;②羌塘盆地下古生界的分布及其代表的沈積環境;③羌塘地區是否存在晚古生代花崗巖及其構造意義,羌塘和班奴帶花崗巖活動的時空分布;(4)班奴帶作為壹個構造混合帶,地層劃分混亂,需要進壹步明確和對比;⑤需要在詳細對比和劃分的基礎上,確定本區地層、巖漿活動和構造活動的時空結構。

2.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尚未解決。

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和相關科學研究的開展,班努帶和羌塘盆地的基礎地質資料越來越豐富,需要進行區域總結和對比,壹些關鍵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1)龍木錯-雙湖-瀾滄江蛇綠混雜巖與岡瓦納大陸北緣

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和岡瓦納大陸與歐亞大陸邊界的研究是幾十年來持續的研究熱點。龍母錯-雙湖-瀾滄江縫合帶能否作為兩大洲的界線,目前尚有爭議。

中國學者在大量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島弧-盆地系統”、“壹個特提斯洋、兩個大陸邊緣”和增生造山等模式(潘桂堂等,2010)。在新的理論模式下,如何認識岡瓦納大陸和泛華夏大陸的界限,是今後需要研究的課題。

(2)羌塘盆地基底。

羌塘盆地是否存在前寒武紀基底是壹個長期爭論的重要地質問題。根據野外觀察和同位素定年,認為羌塘盆地基底為元古界變質巖系,甚至可能存在太古宙陸核(黃,2001;汪國誌和王成山,2006 54 38+0;陸冰,2006 54 38+0;袁守城等人,2007年;譚文賦等人,2009)。另壹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羌塘盆地沒有可靠的結晶基底證據,得到的基底鋯石年齡為碎屑鋯石年齡,不能代表原巖和變質年齡(蔡麗等,2000;2001;2003)。

通過野外和室內研究,在雙湖-龍木錯帶及北羌塘部分地區(馬爾果察卡、奧庫邁、本松錯、嘎錯)發現了含藍晶石和矽線石的長英質片麻巖和絹雲母石英片巖,代表了壹套負變質巖組合(區域尺度65,438+0 ∶ 25萬,阿木顏剛組、騎龍五乳巖組、嘎錯組)。這套偶爾出露的片巖和片麻巖是否代表羌塘盆地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有待進壹步研究。有趣的是,類似的片麻巖和片巖露頭在南羌塘盆地至今尚未發現。是否意味著南羌塘古生代和中生代沈積盆地建立在不同類型的基底上?有必要借助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對這壹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3)羌塘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構造屬性。

羌塘盆地是高原上最大的海相盆地,面積超過654.38+80萬km2,具有良好的生儲蓋條件和良好的油氣前景。但對盆地性質、構造背景和演化過程的認識仍存在較大分歧,直接影響了尋找油氣資源的指導思想。這個問題涉及到羌塘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區域地層對比。古生代羌塘盆地代表被動大陸邊緣嗎?南羌塘代表中生代(侏羅紀)弧前增生楔嗎?解決羌塘盆地的構造演化和盆地性質,不僅是壹個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而且對礦產資源和油氣地質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有必要詳細劃分成礦帶,總結區域成礦背景和規律。

由於對班努帶及其鄰區開展的礦產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較少,該帶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區帶劃分研究十分薄弱。區域諧波礦產調查發現了大量的礦床、礦點及成礦線索,需要從區域成礦背景、成礦帶、成礦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在班奴帶西段的多布紮-鐵格隆發現了壹個較好的斑巖銅礦床。金礦床在全區廣泛分布;班努帶中段安多-那曲地區已有鉻和貴金屬的重大發現,成礦前景良好。對區域成礦特征和成礦規律的認識還存在分歧,對區域成礦規律及其內在原因還缺乏深入探討。

4.區域物探、化探、遙感地質調查基礎薄弱。

目前該區僅有1∶1萬重、航磁資料,缺少中、大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地球物理調查資料,缺少1∶20萬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現有地球化學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區域物化探遙感資料的綜合利用和研究,不僅對區域構造的時空劃分,而且對區域成礦規律和礦產預測都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斑奴帶和羌塘地塊的地質礦產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也發現了重要的基礎地質問題。這個地區的地質和礦產調查仍在進行。需要系統總結地層、構造、巖漿年代學、地球化學等實際資料,深化對成礦地質背景和找礦方向的認識。

  • 上一篇:受賄罪的相關法律規定有哪些?
  • 下一篇:以色列的教育理念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以色列的教育理念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