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以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為例,闡述了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

以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為例,闡述了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

汶川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壹次地震。其震級為1950年8月5日西藏墨脫地震(8.5級)和昆侖山地震(8.1級)之後的第三大地震,直接重災區達65438。地震危害極大,死亡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 * * 5335名學生遇難,1000余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什麽是大眾傳播?簡單來說,大眾傳播就是壹個大規模的媒體組織向廣泛的受眾傳遞大量信息的過程。

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1,拉斯韋爾的三個函數理論:

拉斯韋爾在1948發表的《交往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壹文中,將交往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監測功能。自然和社會環境在不斷變化。人類社會只有及時了解、把握和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2)社會協調功能。社會是壹個基於分工和合作的有機體。只有實現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調統壹,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3)社會遺產傳承功能。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繼承和創新基礎上的。後人只有把前人的經驗、智慧、知識記錄、積累、保存、傳承下去,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壹步完善、發展、創造。

這三個功能是所有社會交往活動的基本功能,包括人際交往、群體交往和組織交往。大眾傳播不僅具有這些功能,而且發揮著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2.萊特的四大功能理論:

賴特繼承了拉斯韋爾的“三功能理論”,圍繞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提出了“四功能理論”。

(1)環境監測——在特定社會內外收集和傳遞信息的大眾傳播活動。

(2)解釋與規範——大眾傳播不是簡單的“告知”活動,它所傳達的信息通常伴隨著對事件的解釋,並提示人們采取什麽樣的行為反應。

(3)社會化功能——大眾傳播在傳播知識、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稱為大眾傳播的教育功能,與拉斯韋爾的“社會遺產傳承”功能相對應。

(4)提供娛樂——大眾傳播中的內容是不務實的,其重要功能是提供娛樂,尤其是在電視媒體中。

3.施拉姆的功能理論:

施拉姆從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壹般社會功能三個方面概括了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他認為大眾傳播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監督、協調、傳遞社會遺產、法律和習俗。經濟功能如下:關於資源和買賣機會的信息;解釋這些信息;制定經濟政策;商場的活躍和管理;發起經濟行為等。壹般社會功能包括:關於社會規範和功能的信息;接受或拒絕它們;協調公眾的理解和意願,進行社會控制;向新的社會成員傳達社會規範和規則,娛樂等等。

4.拉紮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函數論。

(1)兩個積極的功能

社會地位授予功能

社會規範的強制功能

⑵負功能

首先,大眾媒體的持續宣傳會讓人完全失去辨別力,從而不加思考地順從現狀。

其次,媒體是大眾審美和文化水平惡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媒體經常低價占用或剝奪人們的自由時間。

最後是麻醉功能;也是媒體最關鍵的負面作用。

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

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是由其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確切地說,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包括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大眾傳播的政治責任與其作為政治工具的作用有關。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歷來胸懷坦蕩,旗幟鮮明: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確保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執政為民,肩負起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責任。

當今大眾傳播的政治責任與中國* * *產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人民利益是壹致的,其政治色彩(或政治功能)是不可磨滅的天然色彩。所以,講政治,學政治家辦報,是對主流媒體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主流媒體能從講政治的高度把握導向,維護大局;只有從政治的角度審視問題,才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面對紛繁復雜、從政治高度反映社會各種情況的新聞,我們能夠保持清醒,梳理情緒,表達真實的社會訴求,弘揚主旋律。

以下是我對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的看法:

首先,在報道的時效性和開放性上,相比以往“寧慢不搶,寧壓不報”的報道模式,中國的災難新聞報道取得了裏程碑式的突破。以汶川地震報道為例,地震發生後短短幾分鐘,湖南在線就發布了汶川地震的不確定消息,隨後迅速確認其真實性;十多分鐘後,新華社發出了第壹條簡訊。14: 55,央視發布第壹段視頻;32分鐘後,央視新聞頻道開始新聞,52分鐘後,推出直播節目《聚焦汶川地震》。由於中國各級政府和新聞主管部門的思想解放,包括外國媒體在內的許多記者被允許在第壹時間抵達災區,實時傳遞前線新聞。通過提供及時、真實的信息,媒體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增強公信力,合理引導輿論,幫助政府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中國的媒體在改變盲目的正面報道,做出全面客觀的報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媒體長期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認為負面報道不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對某些內容相當謹慎甚至保守,容易耽誤媒體報道。

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媒體在報道救災成果的同時,也揭示了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財產損失等嚴重後果,更加關註災民的真實聲音和生活狀態。事實證明,這樣的災難新聞報道並沒有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相反,有利於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壹致抗震救災。

最後,關註關於災後重建、災區人民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況的報道。災難報道不應只是短期的、表面的關註點,而應關註事件中各種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形成對社會各方面的長期有效監督,恪守媒體和社會的責任。在地震報道中,面對媒體披露的家長對倒塌校舍質量的質疑,政府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在災後重建中有效提高了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抗震強度。今天,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記住”節目在地震報道的深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於汶川地震的報道,許多外國媒體改變了之前的態度,紛紛對中國媒體的表現表示認可。《紐約時報》說,中國的媒體第壹次達到國際標準;《澳大利亞人報》稱,官方新聞的快速準確發布表明,中國媒體完全有能力開展專業工作。

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

以汶川地震為例,媒體的每壹次報道都直接表現出其追求和社會責任感。這篇抗震救災報道是對整個中國新聞界的壹次精神洗禮。1,彰顯記者的職業素養。他們傳遞給大眾的是最前沿、最貼近的信息,他們見證了大災難中人性的光輝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經歷過這種災難的新聞工作者,不僅有新聞理想和抱負,而且將個人與民族融為壹體,以民族的悲歡離合為自己的喜怒哀樂,以民族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2.以人為本的創新報道。這麽大的事件,對國家媒體的做法和理念是壹個很大的考量。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震前救災報道的層次非常豐富:核心是災情,第二個層次是國內外援助和災民個人生活;第三層是專家解讀,解疑釋惑;第四層是社會動員和防止核安全和環境汙染等其他災難的主題。看起來表情豐富,層次感十足,有效恢復了大眾對媒體的信任。3.公益展現了媒體的愛國情懷。這種“社會責任承擔者”的勇敢擔當,將有效幫助媒體擺脫常被大眾詬病的低俗與庸俗,在報道中產生更強大的精神動力,喚起國人更多的熱情和高昂的鬥誌。

  • 上一篇:醫患關系是壹種信任關系。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 下一篇: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年度總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