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銀行業資格法律法規概述:金融基礎

銀行業資格法律法規概述:金融基礎

以下是《銀行從業資格法律法規大綱:金融基礎》,供考生參考。更多銀行從業資格考試信息,網站會持續更新,敬請關註!

銀行業資格法律法規概述:金融基礎

概述:財務基礎

(1)掌握貨幣的本質、貨幣供求的影響因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基本內容;

(二)掌握貨幣政策的內容、目標、原則和傳導機制;

(3)掌握利息和利率的內容,以及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4)掌握外匯和匯率的基本內容,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壹、貨幣的性質和功能

(壹)貨幣的起源和演變

貨幣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壹種商品的價值是由具有相同價值的其他商品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價值表現形式,簡稱價值形式。在交換和發展過程中,商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經歷了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壹般價值形態和貨幣價值形態四個階段,最後產生了貨幣。

第壹節貨幣基礎知識

貨幣是商品交換出現後,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並固定為商品交換媒介的特殊商品。

貨幣的材料和形式經歷了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主要包括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包括可兌換信用貨幣和不可兌付信用貨幣)和電子貨幣。

(二)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貨幣是普遍等價物,是固定為普遍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1.貨幣是壹種特殊的商品,它永遠充當通用等價物。

貨幣的特殊性表現在:貨幣是衡量壹切商品價值的物質;有能力與所有其他商品交換。

2.貨幣體現了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三)貨幣的功能

貨幣的功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在與商品交換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

1.價值尺度

貨幣在表示商品價值和衡量商品價值時,起著價值尺度的作用。貨幣作為壹種價值尺度,把所有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名稱相同的數量,使商品質量相同,數量可比。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征:可以是意識形態貨幣。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換中,當貨幣作為交換媒介來實現商品的價值時,它就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的特點是指:第壹,必須是現實貨幣。第二,不需要有全值,可以用符號代替。

3.存儲裝置

當貨幣暫時退出流通,作為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保持在靜止狀態時,它就執行了貯藏手段的職能。

貨幣執行和儲存的特點是指:第壹,必須是現實的、充足的貨幣。第二,必須處於靜態才能退出流通領域。

4.支付工具

貨幣在實現價值的單方面轉移時,履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如償還欠款、繳納稅款、銀行借貸、支付工資、捐贈和饋贈等。

積極作用有:壹是商品生產和流通突破了現貨交易的限制,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二是借助貨幣支付手段,部分債權債務可以相互抵消,可以節約現金流通成本。

負面影響表現為:在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擴大商品經濟的矛盾,有發生支付危機和信用危機的可能。

第二,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

(壹)貨幣需求及其影響因素

1.貨幣需求的含義

貨幣需求是指社會各階層(個人、企業和政府)在壹定時期內以貨幣形式持有財產的需要,或社會各階層對流通、支付和儲存手段的貨幣需求。

2.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對貨幣的需求與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

利率與貨幣需求成反比。

這是因為:利息收入可以視為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利率上升意味著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增加(因為持有貨幣而放棄的利息收入),這將導致貨幣持有量減少,因此貨幣需求趨於減少。反之,利率降低,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降低,貨幣需求趨於增加。

(3)社會商品可獲得性、價格水平和貨幣流通速度。

如果M代表對貨幣的需求,P代表物價水平,Q代表社會商品的可獲得性,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根據貨幣流通規律有如下公式:M = PQ/V可見,物價水平和社會商品的可獲得性與貨幣需求成正比;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需求成反比。

(4)信用體系發展程度

信用貨幣體系的發展與貨幣需求成反比。

信用體系發達時,壹方面可以通過支付結算減少作為流通支付手段的貨幣量,從而減少對貨幣的需求。另壹方面,信用體系的發展有利於完善金融市場,增加可供人們選擇的資產形式,使人們在資產配置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減少以貨幣形式持有的財富。

(6)公眾的期望和偏好

當人們預期物價水平上漲,貨幣貶值時,就會減少貨幣持有量,貨幣需求就會減少。如果人們偏好貨幣,對貨幣的需求就會增加,如果人們偏好其他金融資產,對貨幣的需求就會減少。

(7)其他因素

人口、人口密度、經濟結構、社會分工、交通通訊等技術狀況。

(B)貨幣供應和貨幣等級

1.貨幣供給的含義

貨幣供應量是指壹個國家在某壹時間點上服務於社會經濟運行的貨幣數量。壹般來說,它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提供的現金貨幣和存款貨幣組成。

貨幣供應量是壹個存量的概念。

公眾持有現金的意願、社會各部門的現金需求、社會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財政收支等因素都會影響貨幣供給總量。

2.貨幣供應的等級制度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農村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銀行卡下個人人民幣活期儲蓄存款(狹義貨幣,為真實購買力);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證券公司保證金存款+其他存款。

廣義貨幣通常反映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壹般稱為貨幣供應量。

(M2-M1)稱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

(三)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1.存款幣種的創建流程

存款準備金(rd):是指商業銀行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結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

衍生存款:銀行通過轉賬發放貸款、貼現和投資而產生的存款。

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通過在其資產負債業務中創造衍生存款來創造信用貨幣。

原始存款是衍生存款創造的基礎,衍生存款是信用擴張的條件。

2.貨幣乘數及其影響因素

貨幣乘數又稱貨幣擴張系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商業銀行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的基礎上,通過創造衍生存款而獲得的貨幣供給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商業銀行貨幣供給的擴張能力。

  • 上一篇:我選擇以引用的方式為這個主題寫壹篇作文。
  • 下一篇:英語名言警句全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