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年,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放開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壹些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減少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度經濟增長率達到5.6%,比上年增長1.6%。
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註重消費而非投資,註重內需而非出口,註重服務業而非制造業,註重高科技產業而非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印度經濟更能抵禦全球經濟下滑的沖擊,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和較長的經濟穩定增長周期。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相對較好。比如印度國內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壹半,每年對外直接投資只有中國的10%左右。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落後於中國約10年至15年,但印度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超過30%至40%的GDP來自於生產率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不足:印度國內工作效率低,往往無法集中精力在某壹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銀行的壹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印度創業需要的時間是中國的兩倍,在印度註冊資產需要67天,而在中國只需要32天;在印度履行合同需要425天,而在中國只需要241天。印度的社會經濟分化也很嚴重,現代化和落後並存,是壹個反差強烈、充滿矛盾的國家。印度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世界上1/4的最貧困人口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上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數億印度人缺乏電力和能源;其250多所大學培養了300多萬科學精英,但印度仍有40%的人口是文盲。在德裏和班加羅爾等城市,茅草屋往往與跨國公司的摩天大樓交織在壹起。
與中國相比,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有壹定的優勢:
(1)軟件業。印度軟件業發展迅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龐大的軟件人才庫和大量專業人才。產值和出口比重很大。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物流將雇用400萬名員工,使其成為年出口額達570億美元的行業,占印度GDP總量的7%。相比之下,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差距較大。
(2)金融機構。印度金融體系較為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股票市場相對成熟,已成為印度企業融資的重要場所。
(3)企業制度。印度的民間資本積累了豐富的運作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存在的私人財團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出現了大量新的私人財團。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大量從事信息技術業、制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酒店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財團迅速發展,並迅速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管理水平也比較高。
(4)人才和教育國際化。印度人才的國際交流比中國多。由於英語在印度的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是英語,印度大學生可以順利獲取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更註重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強。印度的壹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5)法律制度。印度的法律體系相對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市場經濟的發展就無法實現。
(6)基礎設施。印度的社會基礎設施比中國落後幾十年,這也是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請采納或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