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影響女性就業權益保護的因素有哪些,如緊迫性、在線性等?

影響女性就業權益保護的因素有哪些,如緊迫性、在線性等?

城市女性就業現狀分析

摘要:當今社會女性就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性別歧視和女性就業思想的弊端。本文結合案例分析了現代女性就業的兩種現狀,並分析了其背後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城市女性就業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女性就業;性別歧視;就業觀念;權利保護

如今,隨著全球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特別是中國進入深化改革和建立現代產業結構階段後,為婦女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此外,隨著全球婦女解放運動的推進,婦女的就業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例如,婦女的就業權利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保護,就業領域擴大了,就業方式趨於多樣化。然而,婦女就業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就像壹只口渴的烏鴉看得見卻夠不著的水,成了女性就業有形無形的障礙。

壹、女性就業現狀分析

(壹)、性別歧視的障礙

女人作為壹個和男人壹起存在的群體,必然會被拿來比較。女性就業受傳統因素影響,受性別歧視制約。因此,不僅是城市女性就業,全世界的女性就業都面臨著性別歧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工作選擇、職位情況、薪酬差距等方面。

1.求職中的性別障礙

根據2001發布的第二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提供的數據,我國男女社會地位的總體差距和分層差距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女性就業率降低和再就業困難。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0年底,城鄉女性65,438+08至64歲的比例為87%,比男性低6.6個百分點;與1990相比,城鎮男女就業率均有所下降,男性從90%下降到81.5%,女性從76.3%下降到63.7%。與男性相比,女性的下降幅度更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5年中國就業報告顯示,女性就業率比男性低11.4%。

這份材料充分說明,擇業歧視已經成為女性就業面臨的主要障礙之壹。受傳統性別分工觀念的影響,女性在社會勞動領域受到歧視是壹個普遍的問題。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形式的對婦女的歧視。我國女性擇業中的性別歧視主要表現在年齡、身份、性別和身體狀況上。

女性在入職時往往會因為性別而被孤立,很多用人單位已經習慣了因為沒錢旅遊而拒絕女性求職者,這也成為了求職的壹個“軟肋”。擇業中的性別歧視使女性成為中國壓力最大的群體,下崗城市女工和城市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2005年3月,Zhaopin.com和Sina.com聯合進行了壹項關於男女在進入工作場所時是否平等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59%的女畢業生認為自己求職順利,而28.90%的人認為女性要比男性更努力,32.75%的人承認確實存在性別歧視。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女性就業率從1996開始下降。到2000年底,全國城鎮單位女職工絕對人數減少了1477.7萬人。當許多企業實行優化組合時,女工優先被解雇。根據濟南的調查,女性員工占富余人員的70%~80%。北京某無線電廠107下崗職工中,女性95人,占下崗職工的87%。此外,第二次中國婦女地位抽樣調查的主要數據報告普遍認為找工作很難。其中,49.7%的人認為再就業時受到年齡和性別歧視,比下崗男性高出18.9個百分點。

這些案例表明,近年來,城市婦女就業突出了壹個新問題,即婦女失業規模不斷擴大,下崗女工再就業難度加大。

2.就職過程中的性別障礙。

壹位32歲的年輕女士有過6次跳槽經歷。她說:“第壹次是在私企工作,擔任廠長秘書。當時特別害怕老板有色的眼睛和手腳,整天活在白色恐怖中。我受不了了,憤然辭職。後來我轉到壹家企業辦公室做宣傳幹事。工作期間,我努力發揮自己的寫作能力,努力工作,力求做到最好。廠裏的大部分宣傳活動都是我策劃的,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表彰獎勵。然而,我總是壹次又壹次地錯過晉升機會。雖然工資還可以,但是就是不喜歡女性不能被重用這種狹隘的性別觀。後來跳槽總是運氣不好,要麽是因為遇到了壹個對性充滿渴望的男老板,要麽是因為沒有壹個讓我眼前壹亮的工作環境。”

這個案例揭示了女性就業狀況的壹些問題,即全國男性主導的職業遠大於女性主導的職業。此外,“女性”職業往往不如“男性”職業有價值,因為“男性”職業收入低,地位低,晉升機會少。這壹結果表明,在勞動力市場上,女性受到的限制更多,吸引力也不如男性。男女就業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職業和行業之間存在性別隔離。

大多數女人都跳不出“三多三少”的框框。即空崗比實崗多,配角比主角多,副職比正職多。首先,女性在就業中的地位普遍低於男性,晉升的機會也相對較低。女性總是被認為在知識和能力上不如男性,因此她們很難進入高層決策和管理部門;其次,婦女在社區服務和家政服務等非正規部門的就業率遠高於男性;再次,女性主要集中在壹些所謂的“適合女性”的領域。我國城市女性就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健康體育和社會福利等行業,而這些行業大多是輔助性的,技術水平低,就業門檻低,收入低,很難有晉升機會。但在主導性、高科技、高收入行業,如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建築、房地產、交通運輸等,女性所占比例遠低於男性。即使女性受雇於這些領域,也很難得到關註。為此,很多女性為了有所突破,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換工作環境。

3.工資收入的性別差異。

《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實施情況評估報告》顯示,男性年均收入23564元以上,女性僅為65438元+05292元,僅為男性的65%左右。收入差距比2000年擴大了8個百分點。在社會上,女性往往從事低薪工作。在收入較高的經濟、金融、文化等領域,雖然女性人數占60%至70%,但男性在管理層仍占據壹定的主導地位。

上海男女收入差距及其擴大趨勢,也是中國所有城市女性面臨的同樣問題。這也是求職和就職過程中,性別壁壘給女性就業帶來的惡性循環的結果。由於社會勞動領域普遍存在性別隔離,女性的就業率低於男性,且大多集中在低技能、低報酬和兼職工作中,使得男女收入不平等。即使女性就業水平得到提高,但由於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女性接受專業技術培訓、深造和晉升的機會比男性少得多,影響了她們的競爭力和晉升資格,造成了女性工資與男性的差距。尤其是入世後,中國男女收入差距擴大。大量的外貿企業以高薪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導致中國勞動力市場從事高科技、高智力服務的腦力勞動者短缺,而對簡單體力勞動者的需求面臨供大於求的局面。目前,男性在高科技、高層管理等高收入層面占很大比重,女性在簡單勞動層面占很大比重。這種趨勢可能會擴大男女收入差距。

(二),女性的就業觀念和思想弊病

1,女性擇業的變態思維

根據2000年武漢市女性希望從事的行業調查和排名,結果顯示,希望從事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組織工作的人數最多,占57.5%,其次是教育、文化藝術、廣播影視,占48.2%,金融保險,占42.6%。此外,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都是排名靠前的行業。但是,地質勘探、水利管理、農林牧漁、采礦和建築是女性普遍不願就業的行業。

這個案例表明,女性在選擇職業時,仍然選擇政府機關和國有單位中最穩定、最有保障、最體面的辦公室作為首選,而那些只觸及“服務”二字的職業則被視為低人壹等或不屑壹顧。由於傳統的就業觀念,女性表現出與社會需求的不壹致,女性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和創造力缺乏深刻的認識,導致就業觀念的落後,不利於女性作為與男性平等群體的社會價值,進而影響女性的就業。

2.就業偏見導致的自卑和失落心態。

從城市女性自身來看,千百年來積累的弱點,如依戀、自卑、狹隘、保守、心理脆弱等,都成為她們自身發展的障礙。因為就業難等壓力的壓迫,他們缺乏信心和勇氣,自暴自棄;在求職和就職的過程中,我受到了各種歧視和困難,逐漸變得害怕困難,習慣於服從他人,逐漸失去了追求,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女性的這些心理劣勢,壹方面是客觀社會對女性就業性別歧視的惡性結果,另壹方面也是幾千年傳統落後觀念積累下來的陋習,無論如何對女性就業產生了負面影響。

3,求職過度追求興趣價值。

同時,女性也希望在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於現代女性來說,有些職業似乎是無奈的選擇。尤其是壹些城市女性,比如大學畢業生,缺乏對自身價值地位的實際定位,導致擇業時遇到很多障礙。壹些城市下崗女工寧願在家失業,也不願在壹些服務業就業。現代服務業技術水平高、要求高、門檻高,人們註重投入產出的市場經濟效益,女性就業的瓶頸越來越窄。

二,探究城市女性就業問題的成因

(壹),教育投資中的性別歧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受教育程度壹直低於男性,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男女差異越大,導致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少、時間短,壹直造成女性在社會專業技能方面處於劣勢,限制了女性從事高科技、高質量的行業,也對進入高層管理產生了負面影響。

(2)扭曲女性的生理價值觀,將女性的家庭責任感視為軟肋。

從生理上講,女性要面對懷孕、分娩、哺乳的考驗。這種“第三期”不僅影響了單位的效率,也有助於保障,使得很多單位不願意招女職工。事實上,女性不僅是物質的繁衍者,還承擔著人類繁衍的任務,但這並沒有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最近出現了“讓女人回家”的苗頭,讓家務成為專有職業,這其實是在抹殺女性的社會屬性,說到底是給女性就業設置思想障礙。

(C)缺乏保護男女平等就業的可操作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都對就業中的性別歧視進行了闡述和規定。《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的權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勞動法》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條也明確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和社會保障權利。”

但問題是,上述規定原則性有余,操作性不足。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劉明輝指出,我國法律從未對就業性別歧視的概念進行界定。要消除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立法首先要明確這個問題,甚至什麽是性別歧視,怎麽做才能保護受害者。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性別歧視糾紛的司法制度相對滯後。企業被判定為性別歧視後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根本無法有效震懾違法企業。司法部門很少對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提起訴訟,更不用說的司法判決成功地維護了婦女的平等就業權利。

(D)婦女生育保護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市尚未建立社會化的生育保險機制,用人單位招用女職工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反而增加了用工成本,從而拒絕招用女性。

(E)靈活就業方法對婦女就業權利的可能不利影響。

女性就業的多樣化趨勢包括選擇就業單位的意願和方式的多樣化、工作時間的靈活性、工作場所和勞動就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是社會發展和女性就業提高的結果,但也是壹把雙刃劍。過分強調就業方式多樣性的趨勢實際上對女性的就業保障起到了負面作用。

片面強調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容易使社會對女性就業和職業發展產生誤解,認為女性職業可以“靈活”甚至可有可無,從而影響部分女性就業形勢的穩定性和職業發展的連續性,也為壹些企業隨意辭退女性員工創造了機會。此外,“靈活”的工作往往與較低的工資、有限的社會保障以及較低的職業聲望和前途聯系在壹起。

靈活的女性員工往往被企業認為更容易流動,因此企業可能會拒絕投資和開發她們的人力資本,也很少給她們晉升的機會,往往把她們放在重要性低、失業風險高的崗位上。壹旦企業經營效益不好,首先考慮的就是裁掉這些“靈活”的女工。因此,女性勞動者的就業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在最“靈活”的非國有企業,女職工的勞動保護得不到保障。有調查顯示,壹些非國有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不執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無視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應享受的特殊保護,無視女職工利益,強行對孕婦實行長假,或以保護女職工為借口進行裁員;有些工廠實行提前退休,比正常退休年齡提前5年,壹般在45歲左右,有的甚至將女職工退休年齡提前到42歲。

壹些企業利用彈性工作時間變相剝削女性。雖然“彈性工作制”給了就業婦女更多的選擇自由,使她們能夠選擇在角色沖突中照顧家庭的工作時間,但它受到壹些婦女的歡迎。而有些企業恰恰利用“彈性工作時間”混淆作息時間,變相剝削女職工。

三,解決女性就業問題的相關建議

(壹)、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大處罰力度。

壹方面,要建立以政府勞動部門為主體,相關部門為參與方的勞動保護監督檢查機構,定期檢查企業執法情況,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依法嚴肅處理侵害女職工權益的案件。對違法行為突出的行業和企業進行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限期整改,防止和杜絕侵權行為的發生,對違法的經營者追究法律責任;另壹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工會法律監督組織,形成網絡和制度,並與司法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監督企業侵權行為,促進企業執行各項法律法規。

(B)促進女性就業觀念的轉變,把握就業形式多樣化帶來的機遇。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仍有部分女職工還在“等、靠、要”。“平等”國家的優惠政策;依靠組織的幫助來打理;想要壹份理想的工作。甚至有人堅持“寧願跟國企窮,也不願意給私企打工”。在這些觀念的支配下,即使有壹些崗位需要女性,失業女性也對個人面子或企業屬性不屑壹顧,造成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極大錯位。社會有關部門,特別是婦女組織,要幫助女職工充分認識多樣化的就業形式,更新就業觀念,掌握和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就業形式創業。

(3)發展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促進婦女知識和技能的提高。

如果婦女的知識和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僅靠滿足其基本需求和改善其外部環境,難以有效促進婦女就業。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確保婦女有平等的機會接受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婦女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讓她們在積極的生活體驗中發揮潛力。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婦女就業的保障。

社會保障包括就業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生育保障和工傷保障五個方面,其中生育保障因其為女性所獨有而尤為突出。在勞動力市場的男女競爭中,對女性最不利的就是生育。造成女性就業和人力投資的階段性特征,使其人力資源存量少於男性。

從宏觀上看,應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統籌性和覆蓋面,改變目前過多的社會保障職能由企業承擔的現象,采取有效措施激發不同所有制單位聘用女職工的積極性。建立和落實職工失業保險、養老補貼、醫療補貼、生育補償等社會保障制度。確保所有就業人員都能參加和享受社會保障,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微觀上,為了維護婦女的人身權利和勞動權利,進壹步落實《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不斷改善女職工的工作環境條件,應制定適應新的就業形勢的法律政策,保護外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女職工的權益。

(5)關心婦女的心理健康

各級政府要協調衛生、民政、婦聯等部門,把婦女心理健康作為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議題;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比如支持在社區或醫院建立專門針對女性的心理健康門診和心理咨詢熱線,建立與相關機構掛鉤的性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大眾傳媒應廣泛宣傳女性心理健康知識,積極引導人們關註女性心理健康。

女性就業問題是中國就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城市女性問題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和穩定社會發展的重要壹步。關鍵在於完善保護女性就業權利的法律制度,消除女性歧視,改善女性就業觀念,提高女性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1998年廣州市女性就業觀念調查[J]。中國勞工,1995,(5)

[2].1998年廣州女性就業觀念調查(下)[J]。中國勞工,1995,(6)

[3].* * *武漢市委黨校。武漢市女性就業壓力和思想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學習與實踐,2007,(5)

[4].中國婦女地位第二次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報告[N]。中國婦女報,2001

[5].李銀河。女性力量的崛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

[6].李懷玉。青年女性農民工的就業現狀及權益保護[J].紅旗文稿,2007,(4)

[7].王晶林坦。論女性就業方式多元化的利弊——廣東省四市女性就業調查報告[J]。人口與經濟,2002,(4)

  • 上一篇:醫學倫理學個人工作總結範文(6篇壹般性文章)
  • 下一篇:豫劇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