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是農產品安全的主要風險因素。壹方面,國外繼續以此為“綠色壁壘”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另壹方面,中國繼續生產、銷售和使用劇毒農藥。據了解,我國只能從2004年到2007年分三個階段減少五種劇毒農藥(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酰胺)的使用。壹方面,低毒農藥、生態農藥研發落後,農藥產業結構單壹;另壹方面,劇毒農藥效果明顯,農民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傾向於使用劇毒農藥。
3.中小企業的社會影響力食品產業的優化升級,引領企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道路,是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發展目標之壹。但目前中小企業仍占多數,這與我國行業整體發展水平是壹致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企業壹下子達到發達國家/地區食品工業的發展水平。地區和企業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食品安全發展水平不協調。而且,發達的中小企業不僅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帶動了大量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再就業機會,尤其是對低技能勞動者而言。因此,中小食品企業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時其地位不容忽視。
4.不良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與食源性疾病密切相關。比如隨著日本飲食文化的傳入,“生魚片”等食品越來越受歡迎。但是,這種生吃動物性食物的方式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事實上,食用養殖淡水魚加工的生魚,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我省珠三角地區寄生蟲病的高發。另外,吃野生動植物可以說是壹種壞習慣。非典之後,這個壞習慣有所改善,但並沒有消除。5.法制和市場機制另壹種影響食品安全的特別嚴重的行為是使用非食用物質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必須嚴厲打擊。然而,不時發生的“瘦肉精”、“蘇丹紅”、“孔雀石綠”事件,都涉及故意使用違禁物質生產加工食品,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立法和執法存在漏洞,不能完全適應我國食品安全發展的需要。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水平也與市場環境有關。企業信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成熟的市場競爭機制可以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質量和服務水平的競爭應該是競爭的核心,其次才是價格的競爭。但是,很多中小企業在科技含量低、質量和衛生水平不穩定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得生存空間。這種現象說明市場消費結構分化嚴重,低消費群體對中小企業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在這種無序的競爭環境下,企業信用體系根本無法建立。中小企業著眼於短期利益,而忽視食品安全是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6.社會保障能力如上所述,中國有壹個巨大的低消費市場,價格競爭在這個特定的消費市場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壹般來說,這個低消費群體分散在農村、城鄉結合部、學校和工礦企業周圍。由於有限的勞動服務支付能力和不必要的社會保障,這壹低消費群體成為假冒偽劣和不安全食品的主要受害者。在現實條件下,食品安全、消費能力和運營成本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這壹矛盾的解決需要通過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貧困的消除,食品安全會有壹個大的飛躍。
7.食品安全教育薄弱也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壹方面,食品行業從業人員容易做出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高危操作行為;另壹方面,消費者不清楚如何科學合理地選擇和處理食品。事實上,每個家庭在制作自己的食物時,也應該遵守良好的食物操作程序,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向食品生產者推薦的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預防指南,即安全制備食物的“十大黃金法則”。這些簡單易行的食品操作要求知識還沒有普及。
8.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往往根據WTO/SPS關於保護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協議的規定,以食品安全為由,制定嚴格甚至苛刻的技術標準,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執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應用風險管理,我們還必須考慮國家利益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食品安全問題作為純粹的技術問題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