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
相關信息
鄂爾多斯市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城市。鄂爾多斯經濟是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從這座城市的工業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鄂爾多斯經濟現象”的形成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工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 1949 ~ 1980是工業經濟低速運行階段。1949年,鄂爾多斯市只有8個小煤礦,年產量6.8萬噸,工業總產值1.94億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1980年,全市共有工業企業458家,資產總額2.08億元,涉及煤炭、紡織、醫藥、建材、機械、食品等行業,總產值1.1.9億元,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44.8: 55.2。農業仍然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2) 1981 ~ 1993是工業發展階段。1980之後,隨著國家能源戰略的西移,東勝煤田、準格爾煤田、達拉特電廠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相繼開工。與此同時,鄂爾多斯市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也大規模上馬,為鄂爾多斯市的產業發展帶來了絕佳的機遇。以此為契機,湖北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戰略,建設了壹批大型工業項目。到1993年,工業企業發展到491家,資產總額達到241億元,利稅達到1.69億元,工農業產值比調整到53: 47。工業開始在湖北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基本形成了煤炭、紡織、化工、電力四大支柱產業。(3) 1994壹直是工業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的發展階段,工業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裏的經濟總量急劇擴張,內部結構明顯改善。工業企業發展到9063家,總資產296億元。到2000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6:58:26(1978為45: 28: 27,1995為34: 41: 25),徹底實現了由農牧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的生產、加工、銷售占全國1/2,占世界1/3。煤炭生產企業,主要是神華神東公司、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公司、萬裏、沂蒙煤業集團,年生產能力4000萬噸,占自治區的60%;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達拉特熱電廠、國華準格爾熱電廠總裝機容量超過200萬千瓦。從1995到2000年,全市生產總值從49.74億元增加到15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9%;人均生產總值從3992元增加到10774元,是自治區平均水平的1.9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7.9%。全市財政收入從4.44億元增加到6543.8+0.574億元,年均增長28.8%;工業經濟繼續高速高效運行。全市工業資產年均增長37.5%,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2.7%,高於自治區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7.4,連續7年位居自治區第壹,實現利稅年均增長22.7%。工業總量從1990的自治區倒數第三位躍升至自治區第二位(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02元,年均增長13.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3元,年均增長14.4%。農牧區貧困人口由1993年的52.3萬人減少到1999年的13.7萬人(2000年因災貧困人口達到195900人)。2000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自治區第二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居自治區第三位。鄂爾多斯經濟如期實現了進入內蒙古自治區前列的目標,創造了“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十五”期間,鄂爾多斯市累計實現GDP 6543.8+0586億元,是“九五”的3倍。十五末,鄂爾多斯創造的日均價值(增加值)是五年前的三倍,相當於壹年創造的價值654.38+0955。2005年,鄂爾多斯財政收入達到93.4億元,是“九五”末的近6倍,年均增長41.9%。2006年以56%的增長率和14586萬元的總額躍居全自治區第壹!
編輯此段落
原因和經驗
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原因很多。國家能源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戰略轉移對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並不能完全解釋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原因。原因如下:
理清經濟發展思路,正確實施對外開放戰略
“八五”和“九五”期間,鄂爾多斯以經濟為中心,以工業為重點,集中力量在工業上大做文章,徹底重塑和重構了鄂爾多斯發展經濟的思路。
1979期間,鄂爾多斯在自治區率先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日本成套技術和設備,成立了沂蒙羊絨衫廠(鄂爾多斯集團公司)。之後,鄂爾多斯市先後引進國內投資,建設了準格爾煤電、東勝煤田、拉達特火電、萬家寨水電等重大項目,成為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992以來,為加快開放步伐,鄂爾多斯市設立了6個開發區,以此為窗口,在高新材料、生物工程、高能產品開發等領域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壹些開發區已經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九五”期間,全市累計利用外資39748萬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8.6倍。
組建企業集團,推進產業化、規模化。
上世紀90年代初,鄂爾多斯市在自治區率先組建企業集團,使產業優勢迅速集聚,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995以來,按照“以業立群,以群促業”的發展思路,大力扶持年利稅10萬元以上企業發展。經過幾年的培育,31企業達到上述規模,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其中,四大集團(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伊美集團、宜化集團、伊利集團)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的34%,上繳利稅占全市財政收入的20%,形成了湖北工業經濟的強大支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龍頭企業1995上市b股,1997發行b股,2001發行a股,三次募集資金24億元。1995集團被國家統計局授予“中國羊絨制品大王”稱號。2000年,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0.7億元,創匯65.438+0.1億美元,利稅4.4億元,居全國紡織行業首位。鄂爾多斯工業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從當時亞洲最大的羊絨加工企業鄂爾多斯羊絨衫廠建成開始的,從65438到0979。它的成立曾被國內有識之士稱為“中國羊絨產業的壹次革命”,也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羊絨產業史上壹次壯麗的日出”,這也標誌著鄂爾多斯地區工業化的開始。
市旗經濟壹體化,開放創新。
把“四個集團”、“四級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工業經濟的大局。
這壹開創性舉措不僅有利於資源的整體優化和企業的整體發展,也有利於資源的多層次享受和企業的共同發展。而且“四大集團”、“四級企業”、“工業園區”要對外開放,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促進資源和企業的發展。將“抓大放強,放小放活”的理念靈活運用到經濟管理中。在抓大的過程中壯大公有產業,在放小的過程中發展非公有產業,這也包含了非公小企業向非公大企業的轉變。城市旗幟的經濟整合。打破過去產業趨同、重復建設、土地整理、資源封鎖、各自為政的發展局面,優化優勢資源組合,形成強大的“拳頭”經濟。如鄂爾多斯集團擁有全國羊絨衫35%和全球羊絨衫25%的市場份額,宜化擁有全國小蘇打70%的市場份額,從而促進了旗區的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2000年,8個旗市中有6個超億元,其中東勝地方財政預算收入2981.3萬元,在全國縣(市)中排名第75位,在內蒙古自治區排名第1位。
立足資源優勢,實施資源開發轉化戰略
鄂爾多斯五華天寶是壹個不可多得的資源富集區。初步探明有8大類48種礦藏,有優質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的非金屬礦產;聞名中外的阿爾巴斯白羊絨;優質的中藥材是眾所周知的。鄂爾多斯資源豐富,但相對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因此,必須對資源進行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商品優勢,實施資源開發與轉化並重的戰略。近年來,該市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壹是通過“拉動聯動、增收增效”,大力加強農畜資源綜合開發,不斷延伸農畜產品加工增值鏈條。二是以優化資產增量結構為核心,通過重點項目啟動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第三,正確處理支持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與發展地方經濟的關系。鄂爾多斯市為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重點項目不受幹擾。國家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不僅逐年為全市工業經濟和財政做出了貢獻,也有力地推動了地方工業、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和市政建設的發展。比如準格爾煤田10年來的開發,使薛家灣從壹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發展成為擁有6.4萬人口的明星小鎮。1999年8月,準格爾旗政府也從沙圪堵鎮遷至薛家灣鎮。
改革企業產權制度,優化資本結構。
十五大前,鄂爾多斯市提前建市。按照“支柱產業集團化、骨幹企業公司化、中小企業私有化”的思路,旗(區)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大力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對集團公司成員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1995以來,鄂爾多斯市大力支持鄂爾多斯、伊美、儀化、伊利四大集團成功實施低成本擴張,在自治區率先實施股票上市,融資近40億元,約占自治區1∕3。這些企業相繼進入中國500家重點企業行列。1995年9月,經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同意,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證管辦於9月8日正式發文,決定從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上海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額度中向鄂爾多斯羊絨廠分配110萬股,鄂爾多斯羊絨廠更名為“鄂爾多斯羊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註意人的作用。
壹方面是調動領導幹部的積極性。億科趙萌原黨委公開向社會承諾:“三年不摘貧困帽,我摘烏紗帽。”對工會直屬局的要求是,如果自治區部門工作排名下降,相關領導要降職。聯盟內八旗實行“座次制”。經濟發展速度和運行質量方面的第壹旗獎為654.38+萬元,第二旗獎為8萬元,其中旗委書記和旗長各可獲得654.38+0萬元。排名最後的旗手第壹年被降薪,第二年被辭退。達拉特旗經濟下滑,原團委堅決果斷調整。因此,國旗很快呈現出新的面貌。另壹方面是充分培養和造就壹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該市逐步建立了“理性溝通、高能激勵、剛性約束”的機制。“理性溝通”是指理解企業家,信任和保護企業家。從政治上、工作上關註和關心創業者,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鄂爾多斯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三大企業的總裁都有隨時隨地會見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權利。“高能激勵”是指獎勵有貢獻的企業家,鼓勵他們成長。“剛性約束”是指企業家的“風險聘任制”,廠長、經理不交房貸不能上崗,連續兩年就地免職。由此,造就了壹批優秀的企業家,如、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