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音樂教學方法
第壹,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音樂教學活動。
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屬於初級階段的音樂教育。教師應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選擇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他們會積極參與有趣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以遊戲活動的形式進行音樂教學,讓孩子在音樂旋律的陪伴下,通過動手、動腦、口頭遊戲來學習音樂。同時,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遊戲活動。比如小班的孩子剛接觸音樂,對音樂是什麽沒有概念。他們喜歡簡單明快的節奏和旋律。教師可以設計生動活潑的音樂遊戲活動,如學習兒歌《走路》,歌詞為:“小白兔走著跳著,小鴨走著抖著,烏龜走著爬著,小花貓靜靜地走著。”老師可以讓孩子壹邊唱歌壹邊模仿這些動物走路的樣子,然後老師可以展示其他動物的圖片,讓孩子說說這些動物是怎麽走路的,並模仿它們。在這樣的遊戲活動中,孩子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主動說話和表演。他們在學習童謠的同時,也懂得壹些生活常識。再比如,中學教兒歌《尾巴歌》的時候,歌詞是:什麽是平尾巴?什麽尾巴彎?什麽尾巴看起來像雨傘?鴨子的尾巴是平的,公雞的尾巴是彎的,松鼠的尾巴像壹把傘。什麽尾巴長?什麽尾巴短?什麽尾巴像扇子?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像扇子。老師可以通過猜謎語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不同動物尾巴的形狀,從而理解這首童謠的結構,記住音樂的旋律,為接下來的童謠創作活動做準備。
二,精心選擇音樂教材
對兒童進行有效的音樂教學,很重要的壹步是選擇合適的音樂教材,即音樂教材要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的教材才能吸引孩子的註意力。雖然幼兒園教材中選入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但並不是每首歌都適合孩子的認知。有些歌曲太老,有些歌詞太復雜,有些歌曲與孩子的生活聯系不大,可能會影響孩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那麽什麽樣的音樂教材適合幼兒呢?在我看來,只要內容健康有趣,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情感體驗的歌曲都是合適的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幼兒的感性體驗和審美情趣,激發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幼兒音樂教學的內容,除了課本上壹些優秀的經典兒歌外,還可以增加壹些兒童熟悉的流行歌曲和影視劇插曲,如《隱形的翅膀》、《外婆的澎湖灣》等。這些歌曲能吸引孩子們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改編這些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使其朗朗上口,簡單易學,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會了解孩子學習的難點,比如元音的跨度、停頓、聲音,以及他們唱歌時的感受,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所以幼兒園老師要有針對性的給孩子選歌,讓孩子成為與時俱進的人。
第三,通過音樂欣賞活動提高孩子的欣賞能力
音樂欣賞是人們根據音樂旋律的發展進行形象思維的心理過程,是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孩子並不具備獨立欣賞的能力,必須依靠歌詞的引導和老師的啟蒙才能完成整個欣賞過程。在音樂教學中,我通常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孩子欣賞音樂作品,提高孩子的欣賞能力。
(壹)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孩子理解音樂。
孩子對事物的第壹印象壹般是深刻的。在第壹次欣賞兒童的音樂作品時,教師應盡力使他們對音樂產生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這個過程要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想象力活躍起來,觸動他們的情感。比如,在欣賞《啄木鳥》這首歌時,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音樂,跟著老師富有感情的音樂講解,在腦海中呈現出啄木鳥對待果樹的美好畫面,蟲害防治後果樹枝繁葉茂的美好畫面,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音樂中,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旋律和意境。
(B)通過行動示範更好地演奏音樂
比如我欣賞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的音樂時,先讓孩子們只聽壹三遍有動作沒有噪音的音樂,然後我觀察他們的反應。於是,壹些孩子很快就用動作把音樂中個別動物的動作表現出來。我抓住機會,鼓勵孩子們發揮想象力,隨著音樂中動物角色的變化,大膽地寫出自己的動作,讓孩子們在聽、想、做的同時感知和表達音樂。
(C)通過圖片更好地展示音樂
比如我在欣賞歌曲《嘀哩,嘀哩》時,在孩子對歌曲理解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大膽想象,用畫筆在紙上展現出關於春天的美妙景色,從而完成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總之,培養幼兒音樂素養最重要的途徑是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然而,我們教師不應該將兒童的音樂教育局限於課堂,而應該將其引入課外活動,甚至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在課堂之外,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音樂學習環境,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表演和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生活、學習、遊戲、工作中都能有音樂的陪伴,從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愉悅和放松。
兒童聲樂教學方法
第壹,保護“聲音”比練習“聲音”更重要。生長期的孩子,發聲器官非常不成熟。如果不註意保護嗓音,大喊大叫、感冒、發聲方法不正確或過度用聲,都有可能引起聲音嘶啞、聲帶小結和息肉,甚至嚴重的失聲。
所以,首先,在孩子學唱歌之前,我們要組織專門的嗓音健康課,向家長和學生強調保護嗓音的重要性,以及保護嗓音比練習嗓音更重要的原則。
“輕聲說話”、“弱聲說話”、“合理用聲”、“半聲練習”,以及生活中應註意的聲音保健方法,如不迎風唱歌、跑步時唱歌、運動前後、吃飯前後、唱歌前後、四季時唱歌等。這是壹套適合孩子的“語音保健法”。
二、把“看不見”和“摸不著”的發聲技巧融於兒童形象直觀的思維中,研究兒童聲樂教學的教師必須明確,兒童唱法和成人唱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成人唱法和兒童唱法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如果用成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聲音,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在聲樂活動中,發現了壹些問題。有的老師跟孩子講聲樂理論中的“位置”、“* * * *唱點”、“收尾”、“三種唱法”等專有名詞,讓學生壹頭霧水。在學習中,我們要用簡單易懂的方法來實現我們為孩子設定的目標。
美聲唱法技術的壹個重要環節是使聲音在氣息的支持下從喉頭進入鼻咽腔的通道,從而獲得較好的頭聲。這是每個歌手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孩子唱歌的必經之路。這聽起來很深奧。訓練時,老師刻意淡化,用“開火車”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老師說“聲音像火車”,“鼻咽腔通道”像鐵軌。火車必須在鐵軌上運行,學生很容易理解。火車的方向是“北京站”,老師指著額頭上的眉毛示意聲音應該唱到哪裏。火車的驅動力在這裏,老師指著腰腹示意呼吸;
大腦是統帥,每個學生其實都帶著壹個“老師”。這個“老師”是個“耳朵”!當學生們的聲音不對時,老師幽默地說:“聽著,your先生,火車已經出軌了!”學生會很快調整自己的聲音;
在註意上面的“段落”,不註意氣息的時候,老師又補充了壹句:“火車沒油了,動不了了!”學生迅速用手觸摸腰腹,註意用力,收回氣息;
當聲音通過“通道”傳到額頭和眉毛時,老師高興地鼓勵道:“啊!對了,妳開過?火車?順利到達?北京站?啦!”學生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很有成就感!訓練是獲得先聲的基礎。
第三:輕聲哼唱。壹般來說,在孩子沒有訓練好之前,絕對不能讓他們大聲唱歌,否則,優美的音質就會消失。要想獲得好的頭音,孩子應該從弱音哼唱的訓練開始。
過程是:在自然狀態下把握“哼唱”,配合呼吸支持訓練“哼唱”,讓孩子的聲帶得到充分的調整,然後逐漸加強和擴展。如果妳註意觀察,妳會發現“哼唱”其實是孩子自己最自然最喜歡的狀態。在上學的路上,在家裏,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妳會經常聽到孩子哼著歌,這也是唱歌開始時最珍貴的自然狀態。我們應該抓住這種感覺。因為哼“ng”會引起軟腭後面的垂直部分振動,並導致鼻咽腔的打開,同時使下頜放松,使學生在呼吸的配合下獲得更好的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