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法制宣傳活動,舉辦以“學習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為主題的班會,積極響應號召。
活動目的
1.加強法制教育,通過班會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喚起學生的現實關註,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將法學教育和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有助於學生自覺提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認知能力。
行動模式
由班幹部主持,師生共同參與,以講解、朗誦、討論、競賽的形式進行。
活動需要
註重人人參與,註重活動順序,聯系實際。
活動過程
首先,主持人的開場白說明了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意義。
答:學習法律是社會進步對個人的外在要求。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學法、守法、用法已經成為社會的壹種時尚。不懂法,不學法的人在當今社會將無法立足。因此,在學生中開展法制教育是社會的要求。
b:法制精神是現代人的壹種內在素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內在素質的內涵逐漸豐富。我們不怕學好數理化,不怕走遍天下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現代人不僅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有人文精神和法律精神。
答: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尊重法律和遵守紀律是保護每個人個人利益的保證。
為此,我們召開了主題為“學習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的班會。
二。憲法法律知識概論(10學生)。
主持人:憲法有四章:第壹章,總綱;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國家機構;第四章,國旗、國歌、國徽和首都。
10學生帶領學生學習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結合案例,討論法律案例。
主持人:同學們,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身邊許多生動的例子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都十七八歲了,相信大家都會判斷對錯。但是,為什麽那麽多未成年人會因為壹時的迷茫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犯罪率增加了。面對這個沈重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深入思考?
案例壹:據《閩西日報》報道,2005年6月26日中午,壹名中學生林與他的同學鐘發生沖突後打了起來。當晚8時許,鐘糾集同學將林挾持在學校外的壹條胡同裏,並將其打倒在地。隨後,林某起身掏出水果刀,將王某等人捅傷後逃離現場。王被捅傷後,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165438+10月17,縣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林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
案例二:6月10+2月11日上午7點20分左右,楚雄市資溪中學高二1班學生小陽與同宿舍同學肖磊在男生公寓401室發生口角。小楊用刀刺傷了肖磊和同宿舍的另壹名同學。當學校領導趕到現場將三名學生送往州醫院救治時,肖磊和小玉經搶救無效死亡,小洋在醫院包紮後被公安機關控制。
案例三:2006年,壹個19歲的青年,用極其復雜的手段,在三天內從壹個網友的網上銀行賬戶中盜走了15000元。上午,黑龍江青年龍宇因涉嫌盜竊罪在朝陽法院受審。在法庭上,龍宇後悔自己的行為,痛哭流涕。被帶出法庭的那壹刻,他轉身對著旁聽席上已經淚流滿面的母親喊道:“媽媽,對不起。”龍宇作案時剛滿18歲。據龍宇說,當他上初中時,他在壹家電腦公司工作,做電腦配件。龍宇被捕前壹直失業。
案例四:2006年,15歲的小傑是壹名網遊玩家。有壹天,他看到化名為“白天使者”的玩家居然擁有相當高檔的裝備,讓小傑羨慕不已。小傑和晝間使者聊天,發現晝間使者在不遠處的壹家網吧。突然,他覺得不妙,想帶壹幫朋友去恐嚇他。
案例五:16歲男孩胡,在合肥某網吧玩持刀砍人的暴力遊戲時,每次都被他人刺傷。坐在他旁邊的壹個同齡少年忍不住對胡冷嘲熱諷。在網上“殺”了眼的胡當即勃然大怒,拔出隨身攜帶的刀,刺向少年,致其當場死亡。而胡依然深陷暴力遊戲。
案例六:未成年人夜間在外過夜誰該負責?小雪今年17歲。從今年5月開始,她經常在業余時間和社會上壹些不負責任的年輕人混在壹起,小賭小賭,看色情電影,甚至晚上不歸。大叔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小雪的父母,勸他們照顧好孩子。但他們說小雪懂事,不會有問題。無奈,舅舅找到小雪入住的房屋主人李某協商。李反駁道:“妳侄女願意住在這裏。我能怎麽做呢?妳們家是怎麽教育孩子的?”請問小雪父母和車主李的行為是否違法,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案例七:“妳只要5塊錢就得判刑。”幾個中學生在談到下面這個案例時,幾乎都表現出驚訝和不解:5元錢怎麽能觸碰刑法?某中學高三學生王某某等4人在某網吧相識。其中,馬提出“弄點錢”上網,其他三人同意。四名男子將路過此處的陳某拉下自行車,對其拳打腳踢,搶走現金5元後逃離現場。事件發生後,4人被捕。法院認為,四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4000元。因為在試用期內,他們失去了壹次寶貴的高考機會,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案例八:小華,16歲男生,從小就很活躍,但學習成績還不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愛玩電子遊戲,小華也不例外。有壹次,在遊戲室,小花遇到了壹群“哥們”。他們拿出壹種白色粉末,坐在周圍抽著,壹副“飄飄然”的樣子,立刻引起了小花的好奇心。當“哥們”催促他嘗壹嘗時,小花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手。有了第壹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後來,為了拿到錢吸毒,小華開始學會撒謊,在學校失去理智,甚至騙低年級同學的錢。
案例九:“我爸爸是李剛”。2010 10 16晚,河北大學校園內壹輛黑色轎車撞倒兩名女生,壹死壹傷。司機沒有停車,繼續去宿舍樓接女朋友。回來的路上,他被學生和保安攔住了。施暴者不僅不關心傷者,甚至冷漠傲慢,高喊“有本事妳去告啊,我爸是李剛!”後來證實,該名男子的名字是李,他的父親李剛是保定市公安局副局長。此事壹出,迅速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的焦點,“我爸是李剛”這句話迅速成為網絡上最熱門的流行語。
案例十:“姚嘉欣事件”。21歲大學生姚佳欣,半夜開著私家車去看望女朋友。途中,他撞倒了騎電動自行車的女服務員張萌(化名)。下車後,他發現張萌正在看他的車牌號。姚佳欣掏出刀,連刺張萌八刀,致其死亡。
內容提要:由於法制觀念淡薄,法律無知現象嚴重,在不知道什麽是違法犯罪的情況下,往往發生違反刑法的行為;但由於缺乏法律意識,當他們受到侵害時,可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不會保護自己。確實有很多人吃啞巴虧。所以我們青少年要學法律,知法守法,學會用法。
四。討論: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網癮,盲目攀比,交友不慎,惡習,感情糾葛,模仿,自大,管教粗暴,失控流浪。
國家相關規定:我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個年齡組被稱為完全刑事責任期。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走私等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個年齡段已經成為相對刑事責任期。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個年齡段被稱為減少刑事責任的時期。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這個年齡段叫絕對無刑事責任期。同時,刑法也明確規定,因不滿10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父母管教;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五、學習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征兆,杜絕犯罪。
1.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無故下滑,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考試時抄襲,不在乎考試成績,不在乎復試;
2.對事物的興趣開始轉變,工作懶散,上課走神,但對武俠、言情、低俗甚至色情的視頻、書籍、光盤非常感興趣;
3.經常遲到、早退、逃課,厭惡學校生活,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校外接觸到不法分子或無業人員,會越來越不願意回家;
4.心理變化,如恍惚、情緒波動、行為異常、心神不寧、東張西望;
5.他們厭惡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和幫助,甚至懷有敵意,有時還會給教育者出難題和開玩笑;
6.對遵守紀律、要求進步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和攻擊,對有不良行為或違法行為的人進行同情和包庇甚至模仿,把反社會人格或行為視為“勇氣”的表現;
7.原來的生活規律變了,比如從早起到晚睡,從註重衛生到邋遢、不整潔甚至骯臟,或者壹反常態的喜歡打扮;
8.道德品質發生了變化,比如從老實到說謊、空話、大話、假話,從謙虛到傲慢,從溫和到野蠻,從彬彬有禮到罵人、舉止粗魯,或者在父母老師面前循規蹈矩,背後卻肆無忌憚;
9.與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或與校外失業的學生、有前科的人交朋友,或聚在壹起打撲克、打麻將,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場所,制造事端,有事再打,唯恐天下不亂;
10.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導致成年人的壹些不良行為習慣,比如抽煙喝酒。
六、法律知識先答。
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回答法律知識,法律知識分為抽簽和小組第壹次回答兩部分,要求回答20分(每組抽5題);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最後,看哪個隊得分最多。知識競賽的題目是從法律知識中提煉出來的。
必答題:**20題(略);搶答案:* * * * 14題(略)
七。活動總結。
壹個人的知識再豐富,家庭背景再好,當他戴上對法律視而不見的眼鏡時,也很容易走錯路,越過法律的邊界。讓我們擦亮法律的鏡頭,讓他們與法律同行。
* * *鼓勵:“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
佛教裏有壹個故事,說的是有壹天佛祖閑坐在花園的井邊往下看,看到無數生前作惡的人,正因為作惡而遭受地獄之火的煎熬。這時,壹個江洋大盜透過地獄之火看到了大慈大悲的佛祖,立即向佛祖大聲呼救。佛祖以其睿智的眼光,看出小偷生前雖殺人劫貨,但作惡多端。然而,當他在走路時快要踩到壹只小蜘蛛時,他突然產生了憐憫之心,搬走了,使它活了下來,這成了他壹生中難得的好事。佛陀決定用小蜘蛛的力量來拯救他脫離苦海。壹根蜘蛛絲從井口垂下,小偷發現了,馬上抓起遊絲爬了上去。我不希望其他被折磨的邪惡的人看到它,蜂擁而至抓住遊絲。盡管有小偷的辱罵,他們還是盡力往上爬。小偷怕遊絲不堪重負,斷送了自己脫離苦海的唯壹希望,於是拔刀將身下的遊絲斬斷。結果安全爬了很多人的蜘蛛絲突然斷了,小偷拋棄了最後的憐憫,再次跌入了永恒的地獄。這個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壹點點善意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壹點點邪惡就能毀掉壹個人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