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政治民主,人民民主執政,民主法治
中國的政治發展是在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條件下進行的,但它仍然遵循著人類政治發展的基本規律。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內容。
壹、政治民主的內涵及中國政治民主的現狀
現代民主政治應體現兩個基本原則,壹是人民主權原則,二是法治原則。[1]根據這兩個原則,政治民主應該包括社會民主和國家民主。社會民主是人民民主,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其核心是擴大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參與,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參政和民主監督。國家民主是體現法治原則的治理民主,其核心是政治統治和政治治理的民主,包括管理者之間的民主和治理模式的民主。
(1)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的核心是擴大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指的是公民“或多或少旨在影響政府官員的選擇和/或他們采取的行動的合法活動。”[2]政治參與的目的是影響政府的決策,目標是影響社會價值的權威分配。本質上是壹種公民對國家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履行機制。內容主要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參政和民主監督。
目前,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還不廣泛,這表現在:
1,民主選舉機制還處於初級階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直接選舉仍然局限於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而民意代表(鄉鎮壹級除外)和國家壹級官員的選舉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仍然是間接選舉。理論上還存在誤區,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害怕失控,不敢嘗試推行進壹步的民主措施。機制沒有得到認真探索,各種選舉競爭的機制還不完善,變相操縱選舉的現象依然存在。
2.公民政治參與渠道不暢,參與方式少。這主要體現在政治參與的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中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 * *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等制度,對中國公民的參與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這些制度化的參與渠道方便了公民的利益表達,但在實踐中,這些制度的壹些具體措施還存在壹些不足,壹些具體制度本身也不夠健全。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選舉制度還不完善,如投票機制、選舉候選人的產生和選舉程序等。就中國*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而言,在具體實踐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國家建設有許多有益的建議,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但在壹些領域,他們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他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中,“民主自治”原則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有時黨政組織取代自治組織。
3.民主監督機制不健全。民主監督是人民運用民主權力對黨和政府的監督。民主監督主要通過CPPCC、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來實現。民主監督的主體是民主黨派。幾十年來,我們黨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壹定成績,但還存在壹些差距。壹是民主監督意識不強,認識不到位。二是民主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監督缺乏規範、嚴密、配套、實用的制度。第三,民主監督與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司法監督沒有形成協調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第四,地方黨組織和壹些政府部門主動通知和提供信息,決策前在決策操作中接受民主監督不夠,隨意性大。五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活動不夠活躍。
(2)治理民主
治理民主是指政治統治和政治治理要以法治和程序原則為基礎,按照法定的程序、原則和責任運行權力。法治是當今實現執政民主的最佳選擇。因為法治國家追求的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權力依法運行。雖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國家對“法治”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是為了“人治”而提出的。中國在黨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國”。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依法治國進程不斷推進。但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1,“人治”的傳統思想和工作作風依然存在,民主決策不足,民主管理不力,領導班子內部民主不夠。2.執法力度不夠。雖然我國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執行方面還不夠強。在實施和執法過程中,法律在壹些地區、壹些部門和單位甚至壹些執法人員身上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二,完善和發展中國政治民主的途徑
1.繼續完善基層民主選舉。
我國農村實行村民直接選舉村委會,是我們黨保障農村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壹項偉大創造。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進程。實踐證明,這種民主選舉對發展農村基層民主、推進村民自治、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發展還不平衡,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壹步完善和發展。農村封建殘余的影響和原有制度的弊端依然存在。這就需要排除幹擾,比如妥善處理原有幹部,排除宗教勢力和上級班子選舉的幹擾,促進本屆選舉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村民自治選舉。同時,處理好村委會和村黨支部的關系,探索基層民主與上級政治參與相結合。
2.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
首先,要進壹步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和途徑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制度化、法律化。目前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壹是可以進壹步發揮人大在公民參政中的作用。二是處理好* * *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民主黨派要廣泛了解民意,特別是了解和表達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利益集團和階層成員的利益和建議,充分發揮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參政議政的職能。三是進壹步完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制度。同時,選擇鄉鎮壹級直選試點,突破了國家與社會原有的界限。其次,建立和完善大眾傳媒組織,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更多的機會。第三,健全和完善社會上的人民團體和各種專業群眾組織,充分發揮它們在政治參與中的作用。
3.提高各級人民代表參政議政能力。
提高各級人大代表參政議政的能力,要從發展和完善現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入手。首先,在代表的構成上,要減少目前的四類代表,壹是勞模代表,二是名人代表,三是包辦代表,四是現任幹部作為代表。其次,在對代表的評價中,應該把參政議政能力放在衡量和選舉代表的首位。再次,在代表工作機制方面,代表特別是常委不能搞終身制,探索並逐步完善專職常委制度。進壹步完善代表自由的調查研究制度;建立代表向選區匯報工作的制度。
4.加強民主監督。
第壹,完善立法機關的監督職能。當前,人大應著力強化四項監督職能,即決策監督職能、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職能、監督制約職能、彈劾監督職能。
其次,改革法律監督制度。改革法律監督機制的關鍵是消除橫向幹擾,加強縱向領導。因此,我們應該探索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的保障機制。壹是理順權力關系,二是處理好實際利益關系,三是加強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的領導、支持和監督。根據憲法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第三,完善輿論監督機制。媒體可以直接快速地傳遞信息;媒體可以發揮曝光的力量;媒體可以突破碎片化的管理體制,發揮跨地區、跨行業的監督作用。媒體的監督職能既要有法律保護和制度保障,又要受到法律規範和制度的制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進行,實現法制化、通俗化、經常化,不受人為幹擾,不因各地區、各部門的態度差異和好惡而進退。這使得完善輿論監督機制,正確引導和運用媒體監督權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5.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發展。
首先,強化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這壹點要明確:第壹,法律有很大的權威,任何人都必須無條件服從;第二,法律大於權力,任何權力都必須由法律來行使和約束。誰也不能用權力代替法律,用權力壓制法律,用權力混淆法律,用權力廢除法律。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平等、義務平等、違法犯罪追究平等。
其次,鞏固和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壹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二,要切實保證人民通過法定程序和途徑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第三,我們必須保護人民的權利。第四,把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第五,擴大基層民主。
第三,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壹是改革立法體制,二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三是改革司法體制,四是改革法制教育體制。
最後,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 * *生產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在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還要改善黨的領導。
參考資料:
[1]常桂香。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題。齊魯學刊. 2005438+0.2
[2]李靜之。制度創新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教學和研究。1999.6
[3]李學慶。論現階段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3
[4]李永超。當前,推進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決策的探索包含在. 2002.7中。
[5]王家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事求是1997 24
[6]張·。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載於《中國幹部論壇》,2003.6。
註意事項:
【1】朱黃河,詹建誌。鄧小平政治建設的基本思想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戰略選擇。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1999.6。
[2][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主編:《政治學手冊選編》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96,第2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