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通常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稱為次生環境問題。不包括地震、海嘯、火山爆發、臺風、寒潮、風暴潮、洪水、幹旱等自然災害引發的環境問題,即原發性環境問題。
壹,環境問題的起源和發展
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就壹直在向大自然索取,同時也造成了環境問題。由於古代人類生活簡單,刀耕火種,生產力不發達,對外部環境的影響非常有限。隨後,人類學會了馴養動物,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人類改造環境的意識加強。同時,由於亂砍濫伐、草原破壞和反復的刀耕火種,土壤遭到破壞,植被銳減,水土流失,良田變成沙漠。
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特別是到19世紀中葉,各國完成了第壹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快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人類社會活動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人們從自然中獲取和幹預自然環境的能力不斷提高,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大量增加。當時由於人類對環境和環境保護認識的局限性,環境問題發展非常迅速。
以亞洲為例,亞洲的經濟發展令人矚目,但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環境狀況令人擔憂。人口膨脹、垃圾增多、交通擁堵、空氣和河流汙染使城市環境越來越差。由於農村人口的湧入和高出生率,亞洲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1990億。到2020年,預計亞洲城市人口將增至24億。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貧民窟的面積也隨之擴大,城市公害導致市民中呼吸道疾病患者大量增加。目前汙染問題突出的城市有泰國曼谷、馬尼拉、孟買和印度加爾各答。這些城市的二氧化硫和懸浮粉塵造成的空氣汙染程度比美國和加拿大的城市高十倍以上。其中,由於汽車尾氣排放嚴重,曼谷居民血液中的鉛濃度是美國城市居民的4倍。
65438-0996“地球日”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了《采取行動:妳和妳的社區的環境指南》報告。報告列出了壹系列數字,這讓我們不得不擔心我們的家園——地球。報告指出,南極臭氧洞正以每年壹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擴大。由於臭氧洞的影響,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正在驅入,人類皮膚癌的發病率正在上升。空氣質量嚴重惡化,6543.8+0.25億人生活在汙染空氣中。溫室氣體的過度釋放導致了全球變暖,這使沿海低地和壹些島國處於危險之中。世界上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就有150到2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全球有6543.8+02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6543.8+04億人的生活環境中沒有生活汙水排放裝置;全球每年土壤流失達200億噸;化學農藥年使用量超過270萬噸;全球捕魚量已大大超過每年1億噸的極限,超過40種魚類因人類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46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
二,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
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壹樣,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遇到了環境惡化的棘手問題。目前,中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並向農村蔓延。在壹些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區,環境汙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張、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危害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威脅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給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空氣汙染非常嚴重。中國城市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年均和日均濃度為320微克/立方米,嚴重汙染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近10倍。參與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Xi、上海、廣州,位列全球10汙染最嚴重城市。酸雨覆蓋了29%的國土面積,嚴重的酸雨區已經越過長江,蔓延到黃河流域。青島也監測到酸雨,每年造成經濟損失6543.8+0.4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中國酸雨最嚴重的地區,年均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超過90%。
水汙染非常突出。中國七大水系近壹半汙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已超標。根據15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2800公裏內魚類基本滅絕。淮河流域191支流中,80%的水呈深綠色,超過壹半的河段已完全失去利用價值。沿海許多工廠被迫停產,壹些地區的農作物被切斷。1994年7月,淮河發生嚴重汙染事故,2億噸汙水排入幹流,形成70公裏長的汙染帶,江蘇、安徽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喝。各地因水汙染引發的停工、停產、糾紛頻發。
噪音和固體廢物增加。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噪聲環境中。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累計70億噸,每年還在以六七噸的速度遞增。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汙染耕地達654.38+0.5億畝以上。大多數危險廢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正在惡化。壹些地區盲目發展重汙染企業,不合理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使壹些生態脆弱地區陷入人畜無飲水、植物難以生長的境地。
環境汙染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在貴州省武川縣,97%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都有汞中毒癥狀。在安徽省奎河重汙染區,人群癌癥發病率高達1.024/65438+萬,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倍以上。汙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多,引發打架鬥毆、人員傷亡等流血沖突,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中國的環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註。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如果在環境問題上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果,還會重蹈上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三、環境保護的概念和內容
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因此環境保護日益提上各國的議事日程。
環境保護是通過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科技等措施,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受汙染和破壞。還要根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之更加適合人類的勞動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消除破壞環境、危害人類生命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環境保護要解決的問題壹般包括兩個方面:壹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防止生物體在環境的影響下發生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的生命活動。
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有害,甚至會致畸、致癌、致突變,嚴重的汙染還會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對保證社會勞動力的再生產不被破壞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環境是壹種資源的觀點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空氣、水、土壤、礦產資源等。是社會的自然財富,是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由於空氣汙染嚴重,罐裝空氣銷往國外;由於水汙染、氣候變化和過度抽取地下水,世界許多地方出現缺水現象;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耕地的濫用,土地荒漠化,土地短缺等等。由此可見,不保護環境和環境資源,將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也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初,工業化國家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發展。當汙染成為公害,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影響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治理,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後人稱之為“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會減緩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會破壞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壹方面,如果人類不按環境科學規律辦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統計數據顯示,雲南省1950森林覆蓋率為50%,平均9年遭遇壹次特大水旱災害。由於森林砍伐和其他破壞,森林覆蓋率到1980只有24.9%,影響了對氣候的調節。1950 ~ 1980期間,共發生11次災害,嚴重損害農業生產。這是環境對人類的報復。
經濟建設與環境必須協調發展,這是人類從經濟發展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壹旦兩者的關系失衡,必然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損失和影響將非常大,甚至無法估量。被破壞的環境如果能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成本,或者根本恢復不了。
五、中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
中國的環境保護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這是中國環境保護的創始時期。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使中國認識到世界環境狀況和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第壹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於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1973。會議審查了中國環境保護的形勢,通過了《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幹規定》,確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人人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1978 65438+2月31,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關於環境保護的報告要點,這是我黨歷史上第壹次以黨中央名義對環境保護作出指示。1979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使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這是環境保護的開拓時期。1983 12 31、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會議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壹項戰略任務和基本國策,從而確立了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指導方針,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壹,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加強環境管理”三大方針。
第三階段是90年代,這是環境保護的發展時期。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共同的發展戰略,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與會各國政府的贊同。1992年8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環境與發展應采取的十項對策,明確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和未來的必然選擇。1994年3月,中國政府批準並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和行動計劃。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壹項重要戰略,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實施。
不及物動詞控制人口和保護環境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從特定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人口與環境變遷互動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壹方面,人口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壹定的環境,環境的好壞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有重要影響。壹定的良好環境有利於人們後代的繁衍,也有利於人口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代,對有利於提高人口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的環境的要求更高;另壹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環境,特別是人口的長期遞進式增長,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最終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將在未來半個世紀再增加4億人口,以滿足現有和新增人口對衣、食、住、行以及就業、就學和養老等生活資料的需求。唯壹的辦法就是依靠國民經濟相對快速的發展。但由於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如目前人均耕地和草地面積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相當於1/4,人均森林相當於1/8。加快經濟發展也會加劇資源短缺,集約農業經營會加劇土地退化,潛在地使原本脆弱的生態基礎變得。
人口與環境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中的兩個突出問題,人們在實踐中加深了對二者關系的認識。隨著人口的增加,素質的提高,技術的進步,手段的增強,人類在與環境和自然的鬥爭中取得了壹個又壹個輝煌的勝利。今天,在某些領域,大自然只能聽從人類的擺布,但別忘了,文明的每壹次進步都是以人類自身為代價的:人口增長會毀林開荒,環境自然會以土壤沙化、氣候惡劣來報復人類;人類過度開采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能源直線上升,環境自然以“溫室效應”、酸雨、臭氧洞報復人類;當人類加速工業化的時候,環境自然會以大氣、水、土壤質量的整體下降,汙染的加重,大量生物的死亡來報復人類。無情的現實喚起人們的覺醒,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在人類與環境、自然的關系中,已經不是誰勝誰負的問題了。簡單的要求已經危及到了接受者本身。減少服用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減少服用者的數量,人類必須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數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