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鱘魚、鱅魚、大蠍子、黃鱘、甲魚、臘魚、秦龍、鱅魚、鱘魚鯊等。
拉丁學名:中華鱘
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名字
俗稱:鱘魚、鱅魚、大蠍子、黃鱘、甲魚、臘魚、秦龍、鱅魚、鱘魚鯊等。
拉丁學名:中華鱘
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汶川縣漩口鎮發現壹條貌似中華鱘。
[編輯此段落]
中國
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壹種大型溯河洄遊魚類,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上最原始的魚類之壹。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中華鱘就被稱為金槍魚之王。中華鱘屬於鱘形目。鱘魚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壹直延續至今。它生活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真可謂是“活化石”。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魚類,體呈紡錘形,體表有五層硬鱗,吻長,腹位,尾歪。這是壹種海洋洄遊魚類,每年9月-165438+10月從海口到金沙江到屏山沿長江逆流而上。孵化出來的幼仔在江中生長壹段時間,然後返回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中華鱘向上遊洄遊時,各河段都能捕捉到大量中華鱘,因此被譽為“長江魚王”。中華鱘成體大而重,雄性重68-106 kg,雌性重130-250 kg。據說最高紀錄達到了500公斤。中華鱘也產很多卵。壹條雌鱘魚壹次能產壹百萬個魚卵,但存活率不高。最後,還是有幾條魚。因為長江水流比較快,受精是在洶湧的水波中進行的,自然受精不完全,消滅了壹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如果遇到肉食性魚類等敵人,或者“沖浪上岸”,就會損失很多。即使孵化成小魚,“大魚吃小魚”,也會有壹些損失。這樣,魚卵雖多,能“長成魚”卻能傳宗接代的不多。其實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有許多物種大量喪失後代;反之,則更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錢少損失大的物種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體型巨大,但以“斯文”為食,只以浮遊生物和植物碎屑為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遊每年可產中華鱘2萬至3萬公斤。但近年來過度捕撈,再加上繁殖率低、成熟期長(約10年),其種群已日趨減少。為防止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滅絕,有關部門已將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壹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比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從海口到金沙江的生殖洄遊通道,使那些懷孕的雌性鱘魚被堵在壩下而死亡。如何解決壩區魚道問題迫在眉睫。幸運的是,據報道,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已經試驗成功。如果中華鱘能夠在淡水中定居,並通過具體的實踐進行繁殖,將更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地層(1.4億年前)發現鱘魚化石,命名為北票鱘魚。這種鱘魚兩側只有壹行側線鱗,其他體表裸露,與中華鱘有五行鱗不同。
中華鱘又名鱖魚,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這是壹種軟骨硬皮病魚,長梭形身體,犁狀口鼻部,寬基部,尖口鼻部,略向上傾斜。嘴排成壹排,前面有短須。眼睛很小,眼睛後面的頭部兩側有壹個月牙形的噴孔,全身覆蓋著五行棱形骨板。尾鰭彎曲,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是世界上27種鱘魚中最高的。它巨大而有力,長度超過4米,重量超過1000公斤。
中華鱘具有特殊的生理結構,既有古代軟脊魚的特征,又有許多現代硬骨魚的特征。形似鯊魚,鱗片呈大骨板狀;魚頭尖尖的,嘴在下頜下面。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因此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的27種鱘魚中的稀有魚類。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鱘魚物種,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被譽為“活化石”。
由於舉世聞名的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華鱘產卵洄遊通道被阻斷。為了不使人類的生產建設影響魚類的生存,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采納了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搶救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該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放流30多萬條中華鱘幼魚。自1984年首次人工繁殖以來,已向長江投放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幼魚444萬尾,放流大型胭脂魚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目的的同時,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開展多元化經營,於1993正式建立並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位於湖北宜昌縣小溪塔金吉路江心島上,占地189畝。鱘魚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近在咫尺。
中華鱘概述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屬於介形類、獼猴桃類、軟骨硬皮病類、鱘魚類、鱘魚類和鱘魚類。
身體呈紡錘形,頭尖長,嘴前有四根須。嘴位於腹側,有彈性,可以拉伸成管狀。身體覆蓋著五行又大又硬的骨鱗,背部壹行,體側和腹側兩行。鱘魚是1.5億年前中生代遺留下來的珍稀古魚類。介於軟骨和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壹般會下降。中軸是沒有椎體的骨化的彈性脊索,沿顱骨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彎曲,側鰭基部寬闊,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和尾鰭基部有刺狀鱗片,腸內有螺旋瓣,肛門和引流孔靠近腹鰭基部,輸卵管開口遠離卵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可達40年。但它的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性壹般為9 ~ 22歲,體重40 ~ 125kg;雌魚16至29歲,體重172至300公斤。根據文獻記載,它重達560公斤,是壹條巨大的魚。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所以也被稱為“長江魚王”。據觀察,中華鱘平均年增長率為雄性5-8kg,雌性8-13kg。但是從幼魚到大型成魚需要8到14年。
壹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它們是典型的上遊洄遊魚類。
它們通常生活在海裏以獲取食物並生長。成熟個體在7、8月份從海上進入河流,在淡水中生活壹年後性腺逐漸發育。到第二年秋天,繁殖群聚集在產卵場繁殖。產卵後,雌性親魚將很快開始下河。卵附著在河底的巖石或沙礫上。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5-6晝夜孵化。剛孵出的幼體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沿河漂流,約12-14天後開始攝食。次年春季,幼鱘逐漸下江,5-8月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9月以後,體長30厘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在海中育肥生長。
中華鱘是壹種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於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壹些小型或移動緩慢的底棲動物為食,並以海洋魚類為主,其次是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河口中華鱘幼魚主要以底棲魚類為食,如蛇夫魚、蛹、磷蝦、蝰蛇等,壹般在產卵期停止攝食。
據研究記載,由於中華鱘特別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其遷移到自己的河流中繁殖,但中華鱘始終熱愛自己的家鄉。即使有壹部分移民海外,也要跋涉千裏尋根,遷徙到家鄉河流生兒育女。在遷徙途中,他們表現出驚人的耐饑力、吃苦耐勞、認路辨向的能力,所以人們戲稱他們為閃光的“中國”二字。
鱘魚的種類和分布
全世界共有鱘魚4屬24種,其中:鱅魚2種,鱘魚17種,鱘魚2種,鱘魚3種。中國的鱘魚有3屬8種,其中包括鱘魚1種,鱘魚6種,鱘魚1種。
鱘形目在分類學上屬於輻鰭魚類,由於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覆蓋有硬鱗,故也被歸為軟骨魚類。鱘魚是現在地球上最原始的魚類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地層(約2億年前)。很多物種在地球進化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少數保留至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 *種有25種,其中8種分布於中國。在中國遼寧和河北省的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地層中也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生態環境豐富,鱘魚類魚類種類和數量豐富,分布廣泛。從北方的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到南方的珠江,以及我國大部分沿海水域都有它們的分布記錄,但隨著緯度的降低,種類和數量略有減少。
根據1834文獻,中華鱘的模式起源是中國。雖然不是中國的特產,但在中國以模式產地聞名。後來根據當時中國的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廣泛分布於我國渤海的大連沿海、旅順、遼東灣、遼河。海島,遼寧省北部的黃河和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甬江、甌江、閩江、臺灣省熊吉和珠江水系。可達長江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中,可以追溯到西江,北江到達乳源,甚至到達廣西的蔣勛、郁江、柳江。海南省沿海也有出產。在國外,見於韓國的漢江口,日本的麗江和九州西側。
目前,中華鱘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出海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珠江等也偶有出現。
中華鱘的保護現狀及意義
最大的個體重550公斤,年輕時生活在中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他遷移到河流中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也有少量中華鱘。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前,中華鱘產卵場位於長江上遊和金沙江下遊。由於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阻隔,無法遊回上遊產卵場的中華鱘在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河段形成了壹個新的產卵場,面積約330公頃,就在葛洲壩旁邊。為了彌補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每年從1983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養殖技術和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養殖10000尾左右,體長8-65438 cm,體重3-5g的幼鱘。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同宗祖先古刺魚的後代,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與恐龍生活在同壹時代。中華鱘在分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進化的重要參考。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保護和拯救這壹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開發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的意義。從中可以看出壹些生物進化的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河流中,長在海洋中,在那裏生長發育,成熟期大約需要9-12年。當它完全成熟後,它將轉移到我國的淺海區,進入河口,在那裏進行育肥和棲息。秋季沿長江逆流而上,直至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孵化後,跟隨親魚遠征,遊向河口和海洋。中華鱘的壽命很長,能活壹兩百年。魚體長可達2米多,雌魚重約200至300公斤。中華鱘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因為它的肉很肥,它的卵可以用來制作魚子醬。魚鰾和脊索能使魚膠,所以過去被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忽視了生態平衡,這也嚴重影響了這種魚的自然資源。現在,中華鱘瀕臨滅絕,需要嚴格保護。
中華鱘是壹種溯河洄遊魚類,壹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在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逆流而上數千公裏到達長江上遊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壹旦遭到破壞,就不容易恢復。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農藥殘留造成的水汙染;來自航運業和嚴重過度捕撈的威脅;特別是葛洲壩的截流阻斷了洄遊通道,而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遊,因此不再存在阻斷中華鱘洄遊通道的問題。
但每年5438年6月+10月三峽工程蓄水,較自然下泄會減少下泄量,可能會幹擾葛洲壩工程下遊中華鱘的棲息和產卵活動。導致長江中華鱘數量銳減,中華鱘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壹億多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古魚不多。如果不采取堅決的保護措施。50年內,中華鱘很可能會滅絕。
中華鱘險惡的生存環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中華鱘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並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壹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裏?魚被列為易危物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荊州、宜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和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並進行了壹系列艱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授精已成功繁殖幼鱘,增殖放流效果顯著。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的動物,許多同步的措施正在被采取。
中華鱘保護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第壹,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數量很少。
其次,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太小,中華鱘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再次,壹旦三峽大壩斷流,葛洲壩壩下產卵場水位下降,可能對中華鱘造成致命威脅。
1981葛洲壩截流以來,農業部果斷采取措施。
(1)全河禁止捕撈和限制捕撈科研用魚,中華鱘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建立沿江漁政站,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全面禁止捕撈中華鱘,嚴格限制用於科研的魚類;1988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中華鱘被列入國家壹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全河禁漁令,從而保護親鱘和幼魚的洄遊,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種群。
(2)開展中華鱘科學研究,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由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在葛洲壩下人工孵化中華鱘成功,不久開始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到長江。據統計,1983-1998年,各種規格的中華鱘苗種放流近600萬尾。1999 65438+2月65438+10萬尾10 cm以上的大型中華鱘苗放流,超過15年同規格中華鱘苗總數。
(3)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增強。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可以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可以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經消失。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中華鱘的全面保護,延緩了中華鱘資源的衰退,上遊產卵親體基本得到保存,為中華鱘的自然繁殖、研究、增殖和放流奠定了基礎,中華鱘種類數量開始上升。
對進壹步保護中華鱘的建議
壹是建立國家鱘魚保護區,加強管理。
二是排放規模要大,排放規格要提高。
第三,在科研上下大力氣,努力實現全人工繁殖。
中華鱘的商業經濟價值及其合理利用
中華鱘具有壹系列原始特征,表明它不僅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之間的壹個類群。)和硬骨魚,也是硬骨魚類中的壹個原始類群,在魚類進化史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由於它們的個體較大,它們的肉和蛋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要用於治瘡疥,其肉用於補虛益氣。”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被譽為“鯊魚翅和鱘魚骨,能延年益壽,滋陰壯陽”。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的價值也極高,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皮革可以鞣制;被稱為“鯡魚之腹”的魚鰾富含膠質,可用於制備精細的顏料和藥物。肉吃起來很好吃;脊骨和鼻骨都是極好的佳肴,被譽為“鯊魚翅和鱘魚骨,可以延年益壽,滋陰壯陽”;體表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藝品的材料;魚卵最為珍貴,鱘魚卵制成的魚子醬因脂肪含量高,被譽為世界三大美味之壹。另據報道,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主要藥源鯊魚的15到20倍。可以說中華鱘全身都是寶,的確是稀有獨特的經濟魚類。自古以來就是分布區最重要的漁業對象。因此,積極研究和發展中華鱘的養殖,並在大量養殖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是因為這些優勢,中華鱘被大量捕撈破壞,導致中華鱘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為了保護和挽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特別是禁止捕殺和上市。但正是這壹點,造成了中華鱘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近年來,為拯救廣東省瀕危珍稀野生動物,經有關部門批準,順德、南海、三水、東莞等地相繼建立了農業部批準的中華鱘南方繁育基地等壹批中華鱘養殖場。中華鱘在人們的精心飼養下已經有了數百萬條。應該說已經擺脫了瀕危物種的局面,進入了魚類繁盛的時代,養殖量達到了25萬只以上,迅速扭轉了前幾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局面。
據《羊城晚報》2002年3月3日報道,廣東已形成中華鱘人工種群,目前體重5公斤以上的幼魚超過20萬尾。貼上“壹級保護”的標簽,讓人們品嘗梅子解渴,這是不合理的。因此,應該允許中華鱘上市的聲音不絕於耳。但中華鱘因為是國家壹級野生保護動物,壹直被禁止捕殺和流通。即使被列為人工養殖群體,也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必須繁殖到第二代才能上市使用。而中華鱘從魚苗到二代,需要30多年的時間。如果按照法律規定,其經濟價值要在30多年後才能實現。多年賣不出去的中華鱘,讓養殖戶感受到了資金壓力。中華鱘養殖業因科技進步而興起,卻因法律滯後而受阻。這是大家無奈的選擇。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物種在走出“絕境”後,都造福了人類。所以,我們不用擔心背負什麽包袱,窒息心靈,讓中華鱘的保護和養殖陷入兩難。作為管理部門,應該尊重事實,體恤民情,進行有控制的開發,於公於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規,壹成不變的觀點,不符合形式發展的要求。因此,有關部門可以根據現狀適時修改相關規定,有限度地放寬對中華鱘等野生動物的保護限制,允許少量中華鱘上市流通,從而合理利用中華鱘資源,充分實現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完全成熟後,會洄遊到我國淺海區,進入河口,在那裏育肥棲息。秋季沿長江逆流而上,直至在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孵化後,跟隨親魚遠征,遊向河口和海洋。中華鱘的壽命很長,能活壹兩百年。魚體長可達2米多,雌魚重約200至300公斤。中華鱘是壹種珍貴的食物,因為它的肉很肥,它的卵可以用來制作魚子醬。魚鰾和脊索能使魚膠,所以過去被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忽視了生態平衡,這也嚴重影響了這種魚的自然資源。現在,中華鱘瀕臨滅絕,需要嚴格保護。
中華鱘的產卵期為10月中旬至110月上旬。長江三峽工程建成投產後,水庫將在10處大量蓄水,使水庫水位從145 m提高到175 m,這將顯著減少下泄流量。建壩前18980m,3/ s的月平均流量下降到11090m,3/ s,下降了41%,這將進壹步減少小型中華鱘宜昌的產卵面積,進壹步對其自然繁殖產生不利影響。今後應加強中華鱘保護,嚴格限制人工繁殖和科學實驗捕捉親鱘的數量、地點和時間,有效保護長江沿岸和河口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和放流規模,讓中華鱘這壹珍稀物種長期存活和繁衍。
中華鱘生存的適宜環境
(1)水溫
中華鱘是壹種暖水性魚類,適應的水溫範圍很廣。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適宜生長的水溫為13-25℃,最適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產卵的適宜水溫為17 ~ 24.5℃。魚卵的最適孵化溫度為65438±07—265438±0℃。入冬後,水溫降至9 ~ 6℃時,中華鱘吃得少,生長停滯,甚至體重下降。立春前後,水溫逐漸上升到10 ~ 13℃,開始少量進食,生長緩慢。清明節後水溫升至65438±0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 ~ 38℃時,中華鱘無法正常活動。
(2)氧含量
中華鱘對溶解氧的需求很高,壹般要求水中溶解氧在5毫克以上。如果水中溶解氧下降到4 mg /l,中華鱘的食欲就會下降。當溶解氧持續下降到3 mg或3 mg/L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進食,嚴重時引起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值得指出的是,溶解氧範圍較大的肥水不宜作為中華鱘仔稚魚培育的水源。
(3)酸堿度
中華鱘適宜生活在pH值為7.0 ~ 8.0的弱堿性水中。當pH值下降時,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增加,酸度增加,溶解氧減少,這對需要更高溶解氧的中華鱘不利。pH值過高時,會增加水中氨氮的毒性作用,對中華鱘養殖也是不利的。
(4)鹽度
中華鱘是壹種廣鹽性魚類,具有廣泛的耐鹽性。在自然條件下,它在鹹水和淡水之間移動,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中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遊動階段,魚苗具有較強的趨光性。轉向底棲生物後,趨光性消失。光照強度壹般對幼鱘繁殖無明顯影響,但要避免夏季陽光直射造成水溫急劇上升,繁殖池上方應安裝遮光設施。
(6)襯底
仔稚鱘對底質要求高,要求池底光滑無汙染;成年鱘魚對泥沙沒有嚴格要求,只要泥沙就行。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遊生物、泥漿和其他懸浮物的數量。仔稚魚繁殖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 ~ 60 cm,及時清除排泄物,加強日常管理。在成年鱘魚的攝食階段,透明度可以控制在30 cm左右,以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由養殖池塘中的有機物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高氨氮的水中,會出現活力下降、生長不良、爛鰓甚至大量死亡等疾病。仔稚鱘氨氮不應超過0.2毫克/升。
(9)水流
中華鱘仔稚魚沒有明顯的逆流習性,更喜歡集中在流水口。對於面積為3 ~ 10 m2的養殖池塘,適宜的水流量為10 ~ 20 L/min。
(10)速度
中華鱘產卵的平均流速在65438±0.0-2.0m/s之間,流態十分復雜。壹般在河灣處產卵,有深潭,流場有漩渦和大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