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壹個熊孩子在山坡上放羊。他無聊到站在山坡上大叫:“狼來了,狼來了!”不遠處,大人帶著武器來了,才發現是熊海子的惡作劇。
第二天,牧童又做了同樣的事情,站在山坡上喊:“狼來了,狼來了!”“好大人又信了,沖上去打狼,又壹次被熊海子耍了。
幾天後,狼終於來了。牧童非常害怕。他爬到山坡上,喊道:“狼來了,狼來了!”“大人們以為他又在撒謊,沒有理他。結果牧童的很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伊索寓言》寫於公元前6世紀,也就是孔子生活的中國春秋時期。早在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中國版本就有“狼來了”的故事。
然而,故事中喜歡說謊的“牧童”並不是壹個孩子,而是西周的最後壹個君主,他就是周幽王。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登基後,並沒有用心去關心人民,而是到處尋找美女。朝鮮內閣大臣趙書寫了壹封信,直截了當地提出警告,但周幽王不為所動。他聽信了郭貪婪的話,用的誹謗把他送回了戰場。
贊美這個國家的君主為趙書平反,這讓妳很生氣,把他送進了監獄。洪堡,寶君的兒子,聽說周幽王愛美。為了營救父親,他四處打聽美女。我從城裏的家裏人那裏找到了壹個漂亮的贊[bāo sì]送給了周幽王。當周幽王第壹次看到贊美,他非常驚訝,他非常喜歡它,他恢復了贊美官,把它放了回去。
贊雖然長得像仙女,但從來不笑。周幽王用盡了壹切手段,甚至讓她聽撕絲的聲音,但遺憾的是很難博得美人壹笑。
這時,侍臣石師傅向周幽王提出了壹個計劃:何不點燃烽火臺,試壹試呢?
烽火臺是古代外敵入侵時用於緊急軍事警戒的。它從首都輻射到各個諸侯國。每隔10-15公裏,將修建壹個高臺。在靠近濠井(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壹帶,建有20多座烽火臺。烽火臺常年儲存大量柴火和狼糞,有哨兵把守。如果外敵入侵,白天點燃狼糞叫“狼煙”,晚上點燃柴火叫“篝火”。就這樣,壹站又壹站,諸侯國看到戰火硝煙,就會出兵救援。所以後人把“狼煙”和“篝火”比作戰爭。
昏庸的周幽王接受了郭石夫的建議,立即來到了驪山,位於濠江以東30公裏(Xi安附近)。當天晚上,周幽王在這裏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正當他吃飽喝足時,他突然下令點燃烽火。
各地諸侯見烽火延綿京城,以為天子進退兩難,戴嶽前來相救。誰知驪山沒有敵人,只有周幽王說:“這裏沒有敵人,我只是逗逗妳。”看到諸侯國狼狽撤退,總是站在烽火臺上陰沈著臉贊嘆,居然展顏也笑了。周幽王非常高興,他給了石國的父親壹個沈重的獎勵。這就是“壹千塊錢買壹個微笑”這個成語的由來。
狼真的來了之後不久,寶四給周幽王生了壹個兒子,名叫伯夫。周幽王腦洞大開,居然把原來的太子紀壹九和皇後都廢了,重新立了贊為皇後,仆為太子。
周幽王十壹年(公元前771年),為了給寶四之子伯父順利繼位鋪路,周幽王命令申國君神後殺掉逃到申國的神後和姬怡久。沈侯不願殺死自己的女兒和孫子,於是寫信給周幽王,勸他收回自己的委任狀,恢復沈侯和紀壹九的地位。當周幽王看到沈侯膽敢違抗他的命令時,他勃然大怒。他不僅撤銷了沈侯的諸侯地位,還派兵前去征討。
神後勢單力薄,無奈之下向狗戎部落緊急求援,答應他只想支持孫子登基。至於攻下濠井後的財物和女人,都歸狗榮所有。
當神後和狗戎聯軍聯手兵臨城下時,無力抵抗的周幽王急忙命人點起篝火,向諸侯求救,但諸侯們以為這還是周幽王的惡作劇,並沒有軍隊來找他。
周幽王抵擋不住盟軍的進攻,帶領桂寶來到了驪山,2700多年後,蔣介石在這裏被張學良俘虜。狗和戎的軍隊殺死了,西周宣告滅亡。
狗軍攻陷濠京後,按照與沈侯的約定,掠奪了京城所有的財物和婦女。臨走時,他還把象征中國最高權力的九鼎帶到了草原。
幾天後,得到消息的諸侯國陸續抵達濠井,但為時已晚。紀壹九在祖父沈侯等諸侯的支持下,為周平王即位為天子。周平王看著剛剛被狗洗劫壹空的濠江城,完全無力抵禦狗的再次攻擊。周平王決定遷都東方。在鄭武公等人的護送下,周平王帶著劫後余生的王公貴族遷往成州(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掉下神壇的周朝皇帝周幽王是“打篝火的諸侯”,源於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贊不好笑......國王是壹面鼓...諸侯知之,無咎,贊之則笑。王友月氏,幾番烽火,後來不信,諸侯不得利。”從原文可以看出,周幽王的《篝火戲王子》實際上只演了壹次。為了再次討好贊美,當他準備點燃篝火的時候,他甚至不相信贊美會來。果然,他“數了數篝火”,王子們沒有來。由此可見,此時周幽王的“世界* * *主”威望已經大大降低。
《呂氏春秋》記載:“周宅為鶴嘴鋤,近容人,與諸君相約:為王路高堡,置其上,遠近皆聞;就是容寇到了,擊鼓相告,等他的都是來救天子的。容閎到了,國王擊鼓,諸侯的士兵都到了,稱贊他們,說他們高興。王友欲笑以贊之,因子擊鼓,諸侯之兵到而無縛。”從壹些可以看出,當呂不韋記錄這個事件時,沒有烽火臺,但在從首都到諸侯國的道路上建造了無數的高城堡。周幽王在高高的城堡上擊鼓吸引了州長們,贏得了他們贊許的微笑。
兩千多年來,很多人對周幽王“篝火中的諸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認為“篝火中的諸侯”是千年謊言。
最值得懷疑的是,用“篝火”或“鼓聲”來傳遞軍務是不可行的。濠井周圍數千裏都是周天子直接管轄,所以“烽火”或“鼓聲”傳到千裏之外的諸侯國,絕不是壹瞬間的事。況且當時交通極不發達,軍官有戰車騎,步兵更多的是靠兩條腿。從附庸國到這個城市是絕對容易的。怎麽能在前壹天晚上得到軍事情報,第二天壹早就到達歷山?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中看出,當時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壹個歡樂崩塌、儀式毀滅的時代。
而周幽王給後人樹立了壹個很壞的榜樣,那就是他沒有遵循西周的宗法制度,該制度規定“立官要論資排輩,不能任人唯賢”。很長壹段時間,上壹代君主在選擇王位繼承人時,只有妻子(女王或皇後)所生的長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長子,才有資格。其他的兒子都叫私生子,沒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如果長子不幸早逝,沒有子女,可以從嫡系中選擇最年長的壹個作為王位繼承人。比如周武王在長子紀考早逝的情況下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另壹種情況,如果長子去世時有兒子,長孫也可以被指定為王位的法定繼承人。例如,朱允炆,文健,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在太子朱標早逝。因此,燕王朱迪只能站在“峻青壹方”的立場上揭竿而起。
周幽王很幸運地表揚了妻子,讓她成為王子,這無疑破壞了長子的繼承制度。雖然他很聰明的廢了沈侯,立她為皇後,但還是改變不了他肆意踐踏規則的事實。
此後,那些不安於現狀的私生子也紛紛效仿,與惡臣聯手發動叛亂,皇室內亂頻頻上演。
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也非常喜歡他的第二個兒子傑克,但他必須將這種愛傳給季托王子。於是,他很聰明地想出了壹個辦法,就是先傳給太子季托,在季托死後不傳給弟弟紀恪,提前安排朝中大臣周公黑肩,全力支持紀恪準備登基。這樣,就為後來的內亂埋下了隱患。
季托登基後,是為周莊王。執政大臣黑劍公牢記周桓王的囑托。不到三年,他就和傑克壹起謀劃弒君篡位,改立傑克為王。沒想到還沒開戰就被周莊王打死了。
當周景王到來時,他上演了和周幽王壹樣的蠢事。周景王因愛長子而剝奪了太子孟的繼承權。周景王死後,和太子孟爭奪皇位達數年之久。後來,盡管這位王子兇猛地成為國王,但他很快就被王子超殺死了。王梓萌的兒子繼承王位後,與他的叔叔王子超爭鬥了三年。其內亂的原因仍然是周景王沒有嚴格按照“立正、挺立”的原則選擇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最終導致子孫相食。
周朝皇室混亂不堪,在政治和經濟上占有很大優勢的諸侯國對周田字越來越不重視。甚至在很多時候,周需要諸侯的保護才能生存。
諸侯國不再遵循西周初年制定的“諸侯國不得隨意變更或脫離諸侯國”的規定。壹些疆域遼闊、治理良好的諸侯國逐漸跨越國家版圖,吞並周邊弱小國家,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些小國弱國只能成為大國的附庸,甚至在向周天子求援時被大國直接消滅。比如當時齊國兼並了10個國家,晉國兼並了18個小國,就連實力較弱的宋國也兼並了6個小國,逐漸形成了春秋爭霸的局面。有壹段時間,世人只知道霸王,卻不知道周。
周田字徹底從神壇上跌落,周初的宗法制度也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