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全球同行經濟壹體化的激烈競爭中,中國企業雖然大踏步前進,但也屢戰屢敗,受傷無數,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中國制造的產品具有無可比擬的性價比優勢,因此中國企業可以在市場上與世界頂級公司競爭或分享利潤。然而,中國企業普遍知識產權意識薄弱。雖然在產業鏈上取得了地位,但往往沒有進退的自由。在很多產品領域,國際廠商對大量專利虎視眈眈,而中國企業時刻面臨著專利絞殺的危險。過去幾年,中國企業遭遇了壹場難以治愈的創新。在美國,中國企業遭遇多起專利訴訟和337調查,結果不利;在歐洲,中國企業屢遭海關扣留和封殺:中國DVD產業遭遇3C/6C聯盟的全球圍剿,產業活力蕩然無存。2007年,深圳某區30多家DVD工廠因高額版稅壓力相繼倒閉,高端電視、網絡交換機、遊戲機無法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甚至在國際電子產品展上,壹些高端技術創新的產品也因涉嫌專利侵權而被查封。很多企業在海外被專利攻擊後,不得不支付天價專利費,利潤被剝削到底。這是本土企業尋找海外活力的尷尬困境。然而,中國的專利就像深埋地下的雷。大型專利商窺視行業發展,選擇時機引爆。同時也有單筆賠償高達千萬元的巨額專利訴訟判決。不言而喻,對專利風險的忽視導致很多本土企業滑入了艱難生存的深谷。專利的枷鎖被勒住脖子才知道尷尬。
壹些企業意識到長期發展的危機,開始關註專利的影響,制定專利風險評估和破解/規避機制,重視自身技術創新的產權,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部署專利,打造可進可退的武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經濟的浪潮中安全前行。因此,近年來,本土企業的專利數量迅速上升,國內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比例穩步上升。隨著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產業的推動,國內專利侵權訴訟數量也逐年快速增長。當然,面對激烈的產業競爭,專利獨占性並不是國別性的,專利糾紛是區域性的糾紛。在壹個特定的區域,每個企業都要面對所有競爭對手的專利風險,包括本地企業。更需要註意的是,持有專利並不能排除專利風險,所以即使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也不要忽視專利風險的存在。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特定的產品是其生存的根本,很難輕易放棄。另壹方面,冒進必然導致滅亡。如何評估專利風險並有效規避,是許多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然而,在實踐中很難對專利風險進行評估。壹方面,許多不確定因素受行業特性、業務復雜性和市場多樣化的影響很大。另壹方面,專利無論在法律上還是技術上都不是壹個單壹的體,只從壹個層面上往往很難找到壹個高效的解決方案。兩者結合也有壹定的學科思維。但是,風險意味著不確定性,因此專利風險評估很難量化,在定性方面也沒有壹定的規律可循。筆者僅根據工作經驗提供拙見,望拋磚引玉。
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專利風險評估要從產業層面入手,在進入特定行業之前,要進行全面的產業專利調查,了解該行業目前的專利密集程度、主要專利持有人、行業對專利技術的依賴程度、專利對行業的影響和控制程度、各類專利技術的發展現狀和專利數量下降趨勢、產業標準與專利的相關性、基礎專利的分布情況、專利聯盟和專利廠商間的授權網絡等。壹個全面的專利調查的結果應該作為是否進入該行業和選擇切入點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在確定了行業的切入點之後,還需要了解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和產品的專利狀況。在很多行業中,大部分運營商受制於少數專利廠商,在高專利費和非自主經營定位上難以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被壓在價值鏈的低端,利潤受到擠壓。突破是非常困難和昂貴的。因此,進入前不能忽視專利風險的評估。
其次,從微觀角度來看,專利風險評估是針對具體產品和具體專利的。通常在具體的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專利調查,鎖定可能的相關專利,評估潛在風險,從而決定開發項目的選擇和方向。當然也不排除產品出來後專利風險評估的必要性。下面重點介紹這個話題。
在具體產品和具體專利的風險評估中,至少要考慮以下五個因素。
侵權的認定在於大部分專利案件都存在爭議,同樣的專利,同樣的產品。不同的商業形式。不同行業參與者的不同行為及其發生地,可能導致是否存在侵權的不同結論。本文不深入分析侵權判斷的具體原則和方法,而是強調判斷侵權時原則上應考慮的幾個方面。在明確專利權效力的前提下,判斷侵權應考慮以下六個方面:1。具體國家/地區對侵權判定的法律標準以及專利的地域性,不同國家/地區對侵權的判定標準不同。同壹產品因法律差異對同壹家族的專利得出不同的侵權結論是正常的。2專利是否字面覆蓋產品與法律關系不大。以發明為例,說明書本身的公開、行業技術術語、權利要求的語法都會影響權利範圍的解釋。再者,影響文字報道的結論。3.字面上不覆蓋產品的專利相當於覆蓋產品的可能性,這就涉及到平等原則的適用。需要考慮現有技術的相關性、專利技術與產品的差異大小等。4.專利的穩定性。如果專利存在不可執行或者不應該被授予專利的瑕疵,專利侵權就失去了認定的基礎。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專利的穩定性分析也是侵權認定中需要考慮的壹個重要方面。5是否屬於專利法規定的侵權行為,如使用外觀設計專利、享有先用權、為公益和非盈利目的制造和使用、窮竭原則等。,都是非侵權的。6間接侵權(誘導侵權和* * *侵權)嫌疑,產業分工使得同壹產品涉及多個廠商。因供應合作關系而發生侵權的情況並不少見。
經過理論分析,認為如果專利權人提起訴訟,應當考慮作為被告敗訴的可能性。很多侵權訴訟並不是以被告敗訴而告終的,否則,侵權行為是不會通過訴訟解決的。而且還有明知不侵權而起訴的,專利侵權訴訟的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作為被告,可以考慮的因素不僅包括上述理論上的侵權判斷,還包括權利人收集證據的可能性和手段。如果我們擁有大量的專利,這些專利正在被權利人實施,而權利人的專利技術實施依賴於我們自己的專利技術,或者我們自己的專利技術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商業前景,更容易被市場接受,那麽雙方的交叉許可就成為可能,雙贏的驅動就化解了敗訴的風險。因此,不難看出,註重專利積累可以增加抵禦專利風險的能力。
必須盡可能仔細地評估敗訴的影響。如果權利人提起訴訟,判決侵權,影響將包括賠償損失、退出市場時的商譽損失、停產時的設備毀壞。如果企業的所有產品都被侵權而無法生產或者許可費高於利潤,就可能導致企業倒閉。另壹方面,如果判決結果是不侵權或者對於正在進行的訴訟,也要考慮隱性損失,比如商譽的影響,會因為應訴的疲勞而拖累企業資源和運營的消耗。以及訴訟過程中財產或證據保全等具體程序的影響,在敗訴的情況下,要考慮專利的地域性、產品利潤率的變化、專利技術在產品中的重要性、專利技術是否是產品銷售的驅動因素、以往專利訴訟中的賠償金額和授權協議等。,以便提前評估損失是否可以承受。
我們應該考慮是否有備份技術可供選擇。如果訴訟的結果只是賠償損失,被告的損失壹般不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對於生產銷售的涉案產品,權利人往往會要求停止使用該專利技術。那麽,如果沒有替代技術可供選擇,被告將被置於絕地,被迫退出特定市場區域,終止相關產品的生產。出售甚至使用,或者支付高額專利費,不言而喻,而產品如果能通過技術創新結合法律分析繞過專利壁壘,在市場上替代專利技術,在商業運作上就不會受到專利的影響或減輕,也不會遭受難以承受的損失。訴訟後操作是有出路的。
最後,在考慮上述因素後,如果評價的負面結論趨於增加,對於必須實施的侵權風險較大的專利技術,尤其是基礎專利和專利聯盟,需要爭取授權。專利授權雖然可以減少利潤,但是可以消除滅絕的危險。如果專利授權能夠在消除高風險的同時帶來補償性的額外收益,就會成為理性的選擇。需要註意的是,獲得專利授權並不意味著獲得行業內暢通無阻的通行證。特定專利授權只是排除了特定專利和特定公司的權利要求,仍然可能侵犯其他專利權人的專利。這是由專利的排他性決定的。為了盡可能充分利用許可費用的投入,可以要求許可方分擔實施其專利技術所帶來的專利風險。
以上簡要評述了評估專利侵權風險應考慮的壹些因素。事實上,由於信息的片面性和定性分析產生的不確定性,準確評估專利風險確實非常困難,但我相信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規避專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