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主權國家的獨立,殖民地的消失,打破了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英國以殖民掠奪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逐漸衰落,因為英國已經是壹個資本世界和消費國家。殖民地國家壹旦獨立,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資源和產品的生產。資本失去了增值的核心,成為無源之水,魔力自然會消散。這種生產方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市場的殘酷競爭中,英國並沒有因為既得利益的沖擊而敏捷地改變其經濟增長方式和核心發展理念。還沒來得及華麗轉身,就被來自美國的後來者取而代之,從而每況愈下。
美國以1894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壹;1914超過了英、德、法、日的總和。但此時美國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強大到為其經濟發展拓展世界市場,控制世界資源。美國壹直未能推翻舊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形成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並制定其規則,於是大膽高舉“自由貿易”大旗,力求讓所有強國在世界市場占有壹定份額。在以經濟力量為主,軍事力量為輔的核心發展理念下,美國二戰的發生是新舊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殘酷激烈鬥爭的結果,迅速拋棄了以殖民掠奪為核心的英國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拋棄了德、意、日等國以軍事力量控制世界資源成為超級大國的企圖, 正式確立了美國以經濟手段控制世界資源為主,軍事手段為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美國自己建立的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秩序。 美國通過推行強權政治,制定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的各種運行規則,使自己始終保持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頂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進行產業升級,逐漸從生產型國家轉變為消費型國家。五六十年代,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是典型的生產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是典型的生產大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是壹個典型的生產大國。幾十年來,美國到處推行強權政治,為其經濟發展服務。當其經濟發展出現危機時,會被迫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為其買單,並輕易地將自身的危機轉移到生產國,同時又往往保持其長期穩定的經濟繁榮,從而使歐洲、日本等國產業升級艱難甚至崩潰。現在,中國正在為美國造成的經濟危機買單。因為美國通過強權政治對中國的控制不能像過去歐洲日本那樣隨心所欲,更多的是對中國的經濟理論和思想文化引誘;所以對於美國來說,這次經濟危機是比較長的。只有中國的實體經濟基礎恢復後,美國的虛擬經濟才能出現,而不是美國推動中國復蘇。如果美國現在能輕松控制中國,那麽美國經濟會迅速復蘇,中國也會像歐洲和日本壹樣被打敗;當然,如果沒有世界市場,中國永遠成不了消費國;因為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有生產國的實體經濟作為基石,才會有消費國和超級大國的虛擬經濟;在壹個沒有世界市場的國家,有些地區是生產型城市,有些地區可能會變成消費型城市。然而,這樣的國家永遠不會成為虛擬經濟主導的消費型國家,只有少數部門變得富裕,大多數人將陷入貧困。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世界市場,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大多數人的富裕。
目前世界排名第壹。當然,美國是以虛擬經濟為主,實體經濟占GDP的比重很小,大部分是高科技產業;中國是典型的生產型國家,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遠非美國可比。特別是美國的資本早已遍布全球,中國的資本幾乎都在國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進行產業轉移升級,可以在國內不同地區之間和國際上進行產業轉移;但是,中國要想從生產型國家轉型為消費型國家,在世界市場上占據產業鏈頂端,在國內進行產業轉移是絕對不行的。它必須打開世界市場,進行國際轉移。在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虛擬經濟,從而占據世界產業鏈的頂端。這個過程也是中國制定各種經濟運行規則,打破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過程。當今世界市場,中國國際產業轉移的對象是非洲,因為不言而喻,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目前在世界市場處於產業鏈的中高端,不可能接受中國的產業轉移;如果他們接受了低水平生產性產業的轉移,必然會顛覆他們國家的所有既得利益,發生革命,改變他們國家的性質。即使歐美等發達國家想把自己的工業模式復制到非洲,但由於它們在世界市場上處於產業鏈的頂端,非洲國家處於產業鏈的低端,歐美那些政治經濟模式在非洲國家根本沒有兌現,往往事與願違。在當今的世界市場上,只有中國非常適合把產業轉移到非洲,讓非洲國家快速發展,非洲也只能靠中國的能力在世界市場上發展;中國會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理所當然地制定各種經濟運行規則;只有非洲強大了,中國協助各國發展,與各國聯合,才能打破強權政治下消耗大量資源的不連續發展模式,打破舊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後的超級大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後壹個超級大國,目的是摧毀超級大國的存在,使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獨立,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各國共同富裕,這是世界發展最先進的趨勢。誰順應潮流,誰就引領世界的發展方向。中國今天的和諧發展觀符合世界發展的最先進趨勢。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後壹個超級大國是這個歷史的必然選擇,而中國成為最後壹個超級大國的癥結在非洲,不在歐美。
第二,對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理念的沈思
作為壹個小國,英國可能成為世界第壹超級大國。其幾百年來生活繁榮的關鍵是其先進的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理念,使其率先摒棄封建田園式的封閉生產方式,順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堅定和發展,適應資本的逐利、擴張和掠奪,順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趨勢。
人類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人們不再信任文藝復興時期的神權巔峰。“天賦人權”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提出的恰逢其時,也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加強和發展。於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和“國際分工”的經濟理論應運而生。“個人利益最大化”理論符合資本的逐利本性,“國際分工”理論符合資本的擴張和掠奪,甚至符合資本主義貪婪擴張的無限擴張野心,從而徹底拋棄了封建的田園生產方式。英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鼓勵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鼓勵個人和國家為了增加資本而拼命擴張,拼命殖民掠奪,這是第壹個符合這個歷史時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另壹方面,荷蘭、德國、法國等在軍事上都強於英國,但並沒有完全拋棄封建霸權思想,軍事政治也沒有很好地為經濟擴張發展服務。沒有經濟發展做後盾,他們在國際綜合國力競爭中有機會,卻不可避免地落敗,讓英國孤軍奮戰了幾百年。
英國的無限強調個人利益,弱化群體利益,更不用說全人類的利益,無休止地激勵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而血腥地擴張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實踐已經明確了它在世界市場上的目的,殖民掠奪是其行動的直接結果。在壹些國家和地區,他們還沒有擺脫封建主義和神權的統治。軍事手段成為打開世界市場的有力手段,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使其在世界市場上獨占鰲頭,率先開始並完成了工業革命,在高科技產業、金融、證券等服務業始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使其始終占據世界產業鏈的頂端,經濟發展為軍事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如果英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就沒有資本的逐利驅動;再強大也不會積極血腥地拓展世界市場,讓世界資源為自己的經濟發展、資本增值、軍事撐腰服務。再強大也只能在歐洲遊蕩壹陣子,幾百年內永遠成不了世界超級大國。然而,歷史事實是殘酷而公正的,歷史沒有如果;誰率先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經濟社會核心發展理念,誰就引領了世界發展,站在了世界之巔。
人類社會的進步在於,通過大多數人的不斷努力和奮鬥,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國家能夠享受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當歷史發展到主權國家獨立的時候,以殖民掠奪為手段,實現壹個人利益最大化,無視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不合時宜。這個時候,英國站住了腳,獲得了利益的人更加不情願;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乘英國衰落之機奮起直追,計劃借鑒英國掠奪式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重新瓜分世界;而美國因為在1894年,工業總產值世界第壹,軍事實力絕對弱,所以提出了相對和平的大國享有的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理念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二戰的出現,正是資本主義國家無序而殘酷鬥爭的結果。因為人類強大的先進力量,最終拋棄了殖民掠奪主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美國強權政治下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發展理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實被打破了。
在強權政治下,美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觀強調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它強調個人利益,但不能完全忽視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它努力尋求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之間的平衡。
美國壹方面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理念來制服各國開放市場,為自己在世界市場上積極拓展服務;壹方面,借助與蘇聯爭霸,在思想文化上大力宣揚強權政治下的“自由”和“平等”觀念,強力制定世界經濟政治秩序中的各種運行規則,使自己始終處於世界市場的頂端。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試圖形成國際分工的社會主義世界市場格局。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原有的經濟基礎較薄,雖然名義上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但其核心實際上是國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運行方式,其核心仍然是市場經濟規律。完全不知道計劃經濟的規律在哪裏!而且,由於社會主義國家主權的獨立性,社會主義市場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很小,遠未成熟,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財富少、貧困多的局面;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上,除了蘇聯,其他國家都是窮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少,社會主義世界市場小,蘇聯不可能像美國壹樣為了發展而消耗世界資源。當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壹個整體,國際分工明顯,各種經濟政治運行規則由美國制定,使美國能夠迅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擴大了強權政治下的自由貿易發展理念,為其軍事政治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蘇聯未能輕易控制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服務,沒有造成社會主義國家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從而未能實現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使自己成為消費型國家。只是加入* * *的國家之間的國內分工,必然導致壹部分國家的富裕,另壹部分國家的貧困,更不可能使國家成為消費型國家。因為不在世界市場,壹個國家永遠不可能成為消費型國家,實現本國大多數人民的富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剿、切斷和壓制,時間不等人,迫切需要與美國爭霸。蘇聯壹直以軍事政治發展為主,經濟建設為輔,作為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在內憂外患、先天不足、後天恐慌的國際國內環境下,蘇聯的經濟發展已經越來越被美國甩在後面。當蘇聯的經濟發展不足以支撐其軍事實力去爭奪霸權時,它可以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緩慢發展,逐漸恢復。但此時歷史已經發展到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國際市場高度成熟的階段。資本的逐利性、擴張性和掠奪性早已在世界範圍內泛濫,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在國外殘酷競爭的壓力下,在國內少數想把國家社會發展成果據為己有的既得利益者的配合下,蘇聯壹夜之間崩潰了,它滅亡和撤退的結果只是培養了少數既得利益者壹夜暴富。蘇聯解體的根源在於沒有研究在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的規律下,如何合理配置資源,做好真正的社會主義經濟規劃。如果說歷史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還沒有使人類掌握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不知道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內涵;那麽,在世界市場下的市場經濟中,蘇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也是過時的:它仍然試圖主要以軍事力量控制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資源,當它控制不了的時候,它就利用國際分工理論在中國不同地區之間劃分產業,未能擴大世界市場,迅速改造和升級自己的產業,也未能使自己的經濟發展保持在世界前列。在國際市場上,經濟的落後必然使軍事政治發展乏力;軍事政治發展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先進的地方。蘇聯號稱社會主義國家,卻不知道計劃經濟的內涵和規律。即使在社會主義世界市場,如果蘇聯能在50年代主動向中國轉移工業,成為消費國,主動向中國轉移技術和經驗,幫助中國成為生產國,從而在社會主義世界建立平等和諧的政治經濟新秩序,而不是壹國獨大、稱霸世界的過時思想,那麽今天的世界就是壹種嘗試。相反,以軍事力量為輔,美國推行強權政治,積極拓展世界市場為其經濟發展服務,TVB難以預料;在自由貿易的口號下,積極轉移本國產業,讓歐洲、日本等國家成為生產型國家,向消費型國家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經濟政治運行規則自然是美國制定的。五六十年代歐洲成為生產國,七八十年代日本成為生產國。二戰後,美國雖然也出現了經濟危機,但在美國制定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在強權政治的威脅下,在“自由貿易”的經濟運行規則下,在“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文化的誘惑下,美國隨隨便便地轉嫁了自己的危機,維持了自己的經濟高速發展和永遠的超級大國地位。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強烈感受到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在強權政治下,“自由貿易”的核心發展理念已經過時。尤其是在這種模式下,美國浪費了大量的世界資源,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基本不可能富裕起來,更別說* * *。美國也知道自己的發展模式不合時宜,但因為不勞而獲,所以是最大的受益者。它自然不願意拋棄這種模式,更不願意讓世界各國都發展起來,因為在這種模式下,獨特和豐富只是壹廂情願;因此,它用軍事恫嚇、政治威脅、經濟掠奪和思想文明的利誘,使世界各國安於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壹直在拼命證明不平等永遠存在,持續時間接近正義;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永遠是最好的。
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模式下,中國要想向美國那樣的消費型國家轉型,光靠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軍事上就更不用說了,因為世界上絕對沒有那麽多資源供其消費;美歐的人早就擔心這壹點,這也是他們能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目的的主要原因之壹。
中國的智慧在於看到了世界發展的先進趨勢,能夠順應潮流,及時提出和諧發展的核心理念。在世界市場上,和諧發展意味著所有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完全獨立,互利互惠,共享成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它遵循人、社會和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它突然采取出生狀態的觀點,把個體的發展納入全人類的發展,把全人類的發展納入整個生物圈的發展,註重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經濟社會發展核心理念。
美國資源消耗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讓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讓地球越來越無力承受人類的庇護;這種生產方式的消亡是肯定的,否則,人類就得滅絕,或者像某些迷信的人壹樣,未雨綢繆,移居其他星球。中國的和諧發展模式既體現了人與國的和諧,也體現了人與做作的和諧,是整個生物圈的協調。這也是時代的要求,是中國作為最後壹個超級大國的客觀要求。
在和諧發展的理念下,中國將逐步將產業轉移到非洲等處於世界市場最低端的國家,並將總結成為生產國的經驗教訓,贊助非洲等國家成長為生態和諧的生產國,從而實現產業升級,成為生態和諧的消費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將按照和諧的理念制定各種經濟政治規則,打破現有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建立和諧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z-blog預覽;中國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領世界發展方向,與世界各國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到那時,世界上將沒有超級大國,中國已經和世界其他國家融為壹體,和諧發展,共同繁榮。歷史發展之初,雖然偶爾有倒退,但誰也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國家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人類的發展必將實現全人類的繁榮,誰先踐行這壹理念,誰就永遠繁榮。
註(1)虛擬產品是指沒有實物價值或實物價值可以忽略不計的商品,主要以其虛擬價值為基礎。包括股票、證券及其衍生品、古董、繪畫、贊美、電影等融入人們享受的各種服務的藝術品和產品。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時,他們的消費需求就會向尋求內心享受的方向轉移。這個時候,虛擬產品就會蓬勃發展。就資本的逐利性而言,虛構產品的利潤遠大於實物產品;當然,任何時候,虛擬產品都必須植根於實體產品。沒有實體產品,虛擬產品就會成為海市蜃樓,無源之水。虛擬經濟是指以虛擬產品的生產、部署、傳播和消費為核心的經濟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