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生態規則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自媒體內容生產缺乏他律和專業把關人,容易出現低俗內容、謠言和虛假信息;二是媒體營銷水分滿滿,刷粉買點擊現象嚴重。通過百度搜索“買粉絲”“買點擊”會發現很多內容,比如每天有多少人用微信刷粉,10元可以買多少粉。大型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賬號自媒體購買“僵屍粉”是公開的秘密。這些賬號在獲得閱讀和粉絲優勢後,可以吸引廣告,獲得商業價值。但基於這種“水分”效應的媒體形態是不可持續的,對整個自媒體生態的良性發展極為不利。
自媒體生態出現問題的原因:壹是由於自媒體準入門檻低,運營者素質、知識儲備、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二是缺乏普遍認可的行業標準供考量;第三,沒有形成行業規範。生態規則的不完善引起了社會對自媒體管理的討論。如新華社記者張毅在其微博中提出“自媒體亂象亟待處理”的觀點。鄭州大學副教授常燕民認為,媒體用戶行使話語權無可厚非。然而,如何強化操守,堅守底線,不混淆個人與公眾的界限,用好手中的“麥克風”,成為媒體用戶的當務之急。
可信度問題
自媒體內容可信度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虛假信息、標題黨、誇大信息、商業軟文的新聞化、舊聞變假新聞、觀點摻雜新聞信息。可信度是影響媒體認可度的壹個重要變量。《廣州日報》前總編輯王運青在微博中表示,“公信力是媒體的軟肋”。
由於沒有專門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來源,也缺乏專業的把關人體系,內容選擇和判斷完全掌握在個人或小團隊手中,甚至有些媒體人刻意追求商業利益或眼球效應。沒有完善的核查制度,媒體的公信力就成了大問題。影響可信度的情況很多。這裏有壹個“舊聞變假新聞”的典型案例。繼2015年8月三裏屯砍人事件後,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盛傳“北京南站發生持刀砍人事件”的相關視頻和評論壹度引起網友的高度關註和熱議。記者對比後發現,此事與此前流傳的“大連北站持刀砍人”為同壹視頻,北京市公安局也出面核實並駁斥了該謠言。②2065 438+05年8月26日,央視就微信自媒體平臺健康謠言發布“上半年朋友圈八大健康謠言勿信”!文章鼓勵人們不要相信“為真相奔走”和“壹起辟謠”。
內容制作很容易成為壹種變相的公關和廣告手段。
目前中國自媒體運營的盈利模式比較單壹,還沒有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收入主要靠軟文和廣告,尋找新的盈利模式是自媒體運營的“坎”。過多經營軟文是以犧牲平臺價值為代價的。2014年7月,壹篇名為《自媒體人自曝月入30萬,收入全部來自軟文》的文章在網上迅速傳播。金額的性質是人們關註的問題之壹,而專業人士更關註月收入30萬元的“來源”——運營軟文。自媒體內容直接服務於商業,成為壹種變相的公關或廣告手段,這已經不是什麽秘密。
業務人脈比平臺資源強。
目前,自媒體平臺的運營模式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體系,平臺資源整合不足,仍處於人脈關系帶動自媒體發展的階段。像“羅輯思維”這樣依靠影響力發展的自媒體還是太少了。壹般來說,媒體更註重人脈關系來獲取廣告費或公關費,而不是基於實際的傳播效果。換句話說,自媒體整體上並沒有走上依靠自身平臺影響力獲取經濟利益的良性軌道。
媒體侵權維權突出。
由於侵權成本低,壹些自媒體運營基本不產生原創內容而簡單復制,包括復制原創內容不註明出處,或者未經許可改編他人作品傳播。這種版權意識的缺失會帶來法律問題。“使用他人的作品...壹旦自媒體向社會或不特定人群傳播,並公之於眾,就可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使用,然後就會涉及著作權問題。”3即使媒體不以盈利為目的侵權,也會構成版權問題。另壹種侵權是傳播其他公民信息,泄露他人隱私。新媒體時代,人們對隱私的貪欲和好奇心不斷得到滿足,類似“人肉搜索”的侵權行為屢見不鮮。這場集體狂歡的背後,是藐視個人隱私的網絡暴力,引發了壹系列社會問題。
自媒體原創的熱情不斷被內容侵權所消解。很多原創媒體由於影響力相對較弱,通常無法關註侵權的報道。侵權人在被聲討後幹脆刪帖或者道歉的例子很多。維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只有少數原創媒體最終堅持下來並維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