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道家自然無為的學說

道家自然無為的學說

道以自然為法,以無為而治,成就萬物,成就自我。它的意義簡單卻又如此深刻。

自然和無為是兩個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學說術語。所謂自然,《道德經》說:“人、地、天、天、道、自然”。河上真人註曰:“道法自然,無所為也。”說明道的本質是自然,道的自然規律是天地都在模仿的。生命在天地之間,其行為的最高法則也應該是模仿道家和自然的法則。自然,沒有固定的模式,道是生化之物,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生長,沒有強加的因素,從而保證了自然的和諧。人在修煉真道時,要遵循道的自然本性,順應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尊重自然界壹切生命的特性,致力於維護自然的和諧。不強求世間萬物,而是順應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知足吧,知止吧,知識吧,這樣才能讓妳的心靈平靜,讓妳的精神升華。

然而,要真正進入或達到“自然”的境界,就必須實踐“無為”的生活方式。《道德經》說:“聖人無為,而教無字。”。又曰:“陶常無為而無不為。”告訴人們“道”是無為的實踐,並通過無為的作用來實現萬物,體現了“道”的偉大本體。所以,所謂無為,不是消極無為,而是反對“有為”,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強行或強行幹預事物的自然發生和發展。自然就完美了。為此,王京陽在明道寫了壹首詩:“自然之道無有,無所為則有所為。”告誡比丘們要修行自然無為的真道,不要執著。因此,在早期道教中,“無為”曾被視為和諧、天心、和平的根本教學目的。還指出,修行無所不能,治身有益於神,治國有益於人。體現了道家對待社會政治和修身養性的基本態度。

但在這個世界上,總有對名利、財富、奢侈、美食、珍寶、寬敞的房間、聲色之品的欲望,但超越了自然無為的法則,就會有種種有為之弊,化為貪欲。僧人既要恪守清靜無欲的教義,又要保持壹種樸素無為的人生態度。消除貪欲,淡泊野心,不強求什麽,基本上希望不脫離社會現實,以修煉全身為目的,卻把罪責留在風險中,最終達到忘形、執著、無為自然的境界。對此,“雲起七大征兆”也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壹是先避害。遠猜忌,遠小人,遠尊重,遠遊歷。吃飯小心,說話小心,鬧事小心,打架小心。時刻想著錯,改到好。二是要能懂天文、地理、人事;連接鬼神,連接機遇。在主動了解自然、社會、人際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道家、修道。聖人無為,而教無字。凡事無始,無生,無依,有成有榮,無去。

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世界,身體力行身教勝於言教的方法。如此,萬物自然生長而不爭誰先被創立,蓬勃發展而不占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靠自己,成功而不居功。因為妳不居功,所以妳的成就會永存。

所以聖人說:我閑而民自,我靜而民自,我閑而民富,我無欲而民淳樸。

王者順應自然,百姓自然會修煉;王者靜,百姓自然會正確;王清官不擾民,民自然富;君王不貪,百姓自然淳樸。

聖賢在天下,無動於衷。人講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聖人也是孩子。

王者心有天下,謹小慎微,富貴簡樸。人民非常關心國王的言行,所以國王應該把人民當成自己的孩子。

順其自然,不允許有個人的顧慮,這個世界是被統治的。

順應自然規律,不帶私心,天下自然太平。

“無為而治”的本質是避免違背自然。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並倡導的治國安邦的方針政策。“無為”的本義是什麽?人們對它壹直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為“無為”這個詞太容易給人壹種表面上消極無為的錯覺,所以從20世紀開始就經常被誤解和批判。

在老子的政治哲學中,“無為”是壹個具有深刻意義和大智慧的哲學詞匯。無為既不是中國哲學史上壹些專家認為的“無為”,也不是西方學者理解的“無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認為,“無為”的真正含義應該是“避免不自然的行為”。應該說李約瑟的理解比較科學,基本接近老子的本意。

其實老子說的很清楚:“道總是無為而無不為。”侯爵若能守,壹切自會。妳要做,我就讓小鎮無名,老公無欲無求。“意思是:道往往不刻意去做什麽事情,但事情都是順乎自然而成的。如果王子們能遵守這個原則,壹切都會自然發展。當我自然長大,欲望萌發,我就用道的樸素來教育它。道的樸素,可以使其不貪。

老子還明確提出了“以義治國,以奇兵,以無為天下”的思想,即以光明正大的方法治國,以奇兵打仗,以順應自然,不擾民的方法。他認為,世界上禁令越多,人民越窮;人民擁有的利器越多,國家就會越混亂;人的思想越混亂,邪惡的東西就越容易滋生;法律法規越多,小偷就越多。

從《老子》中關於“無為”的思想論述來看,作為政治哲學中的“無為”壹詞,老子完全是作為治國安邦的方針政策提出來的。“無為”主要是針對並要求統治者限制和約束權力的濫用,反對違背人民意願的行為;隨意頒布這壹法律和制度;或者改變政策,不要談政策的連續性。老子主張壹切法律政策的頒布都要以民心為心,讓人民自樂(即自然)。

《老子》第二十九章說:“是聖人去何,去奢,去泰。”這意味著,德才兼備的領導者,要擺脫極端、奢靡、過度的行為。顯然,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初衷和精髓。所以司馬遷評論道家學說,說道家宣傳無為,其實無所不為。道家的語言很難理解,但它的命題很容易實現。其方法是以順應自然為原則,容民是治國安民的綱領。如果妳能做到,妳的思想和事業將是不可磨滅的。

這種充分尊重民意、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的政治智慧,與我們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無為”的政治智慧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老子的思想真的很偉大,很先進。

“無為而治”與“文化興景”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西漢初,黃帝和老子的學術思想被廣泛運用於社會政治實踐,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由此,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說是黃老治國安邦思想的壹次成功實踐。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在50多年“無為”思想的指導下,首先廢除秦朝暴政,實行惠民政策,或減免賦稅,重農抑商,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文帝劉恒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和勤奮實踐者。主要體現:

第壹,廢除“誹謗罪”(朝廷)的法律。他壹登基就對大臣們說:各地接到我的聖旨後,首先要想壹想我有沒有什麽過錯,以及我所見所想的缺點,請大家告訴我。接著,他下令制作批評朝廷的“銅虎符”和“竹使符”,送給全國各地的封建國家和郡守,鼓勵臣民直接向皇帝或朝廷提出建議或意見。

第二,在處理罪人的時候,不要牽連下屬和家屬。有壹個例子最能說明問題。冀北王劉興舉聽說文帝去戴迪檢查部署和反擊匈奴入侵的準備工作,就趁機造反,調集軍隊攻打滎陽。文帝下令造反。平叛前夕,文帝下旨:凡在朝廷平叛軍到達之前投降的,以及率眾叛變或放棄城池的,壹律赦免,恢復原官職。

第三,廢除體罰。文帝的廢肉政策,源於壹位刑官的姑娘寫給他的壹封信。齊國太倉下令懲罰犯了罪的淳龔宇。被抓起來送到長安關押,準備執行肉刑。他的小女兒緹縈隨父親來到長安,上書朝廷說:“我父親在齊國做官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他為人正直,壹心為公。現在他犯了法,應該受到懲罰。但我難過的是,人死後無法復活,被懲罰後無法恢復。他們雖然想改過自新,但也不給出路。所以我願意被充作奴婢來贖我父親的刑,使他改過自新。”

緹縈的書信被送到了文帝那裏,文帝被她的孝心感動了,於是寫了壹封信說:“肉刑有三種(鞭打、紋身、閹割等。)在當今刑法中,但違法犯罪仍不斷發生。根源在哪裏?主要是我德行淺薄,教育不清,讓百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感到非常慚愧。用刑罰打斷犯人的四肢,損傷他的皮肉,終身不得康復,這是多麽痛苦和不道德的事情啊!體罰應該廢除!”就這樣,以前的體罰被廢除了。

第四,以身作則,勤儉樸素。據《孝文史記》第十版記載,在劉恒在位的23年間,宮殿、園林、犬馬、服飾和皇家用具都沒有增加。文帝曾計劃建造露天平臺,召集工匠計算,需要近100斤黃金。文帝說:“100斤黃金相當於10個中產階級家庭的財產。我很享受先帝留下的宮殿,也常常害怕自己守不住國家,讓先帝蒙受恥辱。我為什麽要建露天平臺?”

文帝經常穿粗布衣服,就連他心愛的沈夫人也不準穿拖地那麽長的衣服,他做的窗簾也不準繡花,以示節儉,為天下樹立榜樣。

文帝臨死前寫了壹封信,信中說:“萬物生之後,萬物不死。死亡是天地間的常識。有什麽值得哀悼的?現在死了的人花錢重葬,讓他們失去了壹切,強調哀悼,損害了他們的健康。我非常不贊成這種做法。”立即面向全國的聖旨:自聖旨到達之日起,哭滿3天即除喪。不要禁止娶妻,獻祭,飲酒,吃肉。那些應該參加葬禮和哀悼的人不應該赤腳。孝寬不宜超過3寸。喪事不要用老火車司機和武器,不要動員男女來宮裏哭吊死。應該在宮裏哭的人,只要早晚哭15次,儀式後就不哭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像恒這樣曠達、善良、清靜、無為、節儉、克己的皇帝有多少?非常罕見,非常珍貴。

  • 上一篇:專家點評
  • 下一篇: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簡介——新《藥品管理法》詳解之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