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被利用的天然物質和能量稱為“資源”,未來可能被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稱為“潛在資源”。
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和人類使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其中有限資源又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自然資源壹般是指存在於自然界並能被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壹定的時間和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改善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它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它不僅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生產的原料、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自然資源只是相對的概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壹些自然條件可以轉化為自然資源。比如,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幹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
自然資源的特點:長期以來,我國自然資源的產、供、銷完全受計劃體制控制,大部分資源產品被國家以指令性計劃分配的形式拿走,價格比國際市場同類產品低百分之幾甚至更低。資源產地及其企業在使產品進入市場方面幾乎沒有自主權和活動空間。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資源型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不合理。“資源無價,原料便宜,產品貴”,以至於加工工業部門可以因為原料低廉而毫不費力地獲得良好的效益,而資源型工業部門卻承擔著巨大的行政損失。導致加工工業部門不珍惜廉價的原材料,資源型工業部門更沒有動力提高資源產品的產出率,從而造成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依賴資源的高投入。據統計,中國的能源投入系數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壹,資源浪費驚人。此外,資源的計劃配置也造成了隱性浪費:資源性產品被國家指令性計劃調出產區,產區的資源加工型工業部門被迫去非產區回購這些產品(比如黑龍江省的原木被源源不斷地調入外省, 而省內的造紙行業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購買省外的原木),這對於交通部門來說無疑是壹個巨大的壓力,也造成了資源性產品的損失和人、財、物的浪費。
可見,對自然資源的計劃管理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這是我國高消耗、低效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層次低、轉型慢的根本原因。此外,對自然資源的計劃管理也造成了其他壹些負面影響。計劃體制使基層單位領導沒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導致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計劃體制損害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公平競爭無法體現,嚴重阻礙了技術的進步;計劃體制往往使資源性產品的消費者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往往導致需要的人沒有供應而不需要的人被迫購買的現象;計劃體制帶來的壹系列問題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惡化了生態環境。1.自然資源市場化對資源型產業的影響
自然資源進入市場後,由於供不應求,需求者之間的競爭必然導致資源產品價格上漲。擺脫了長期計劃體制束縛的資源型工業部門的經濟效益將在短期內得到顯著提高,困擾中國資源型工業部門的“經濟危機”將得到緩解。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資源型工業部門的積極性提高了,自然資源產品的產出率也提高了。然而,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自然資源的開采強度必然會上升。如何避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地區自然資源市場化面臨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問題在計劃體制下就已經存在,這是供不應求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計劃體制下的過度開采,壹方面是由於管理部門為了滿足加工工業部門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向資源工業部門下達了過度集約開采的指令性計劃,另壹方面是由於資源工業部門增加自己的開采強度,以彌補計劃內產品的政策性虧損,使企業獲得以高於計劃價格出售的超額產品的收入。其他因素,如集體和個人違反政策的開采,也是過度開采資源的原因。
可見,正是由於計劃體制的約束,自然資源在市場機制下無法達到供需平衡,造成自然資源的低產出和過度開發。解決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問題的合理途徑是自然資源立法,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解決自然資源立法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仍然是經濟手段。自然資源立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①自然資源的產權關系。要改變目前“誰開發誰就屬於他”的現象,真正將自然資源所有權國有化,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徹底分離;②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自然資源的使用者應向代表自然資源所有權的資源管理部門繳納合理數額的稅款;③實行自然資源消耗補償制度。根據自然資源的性質和數量收取自然資源消耗費,使自然資源的再生和環境保護得到財政保障。收費應隨著資源開發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的速度要快於資源開發強度的加快,避免過度開發;④對破壞自然資源,無視自然資源法律法規者,進行搗亂和經濟制裁。
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無疑比單純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資源型產業受法律和市場價格上漲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要關註自然資源的產出率,這對於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節約是非常必要的。
加工工業的影響
我國很多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受到計劃體制的約束,受到保護,廉價的自然資源產品的供應就是其中之壹。目前在原材料價格很低,成品價格比較高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還是虧損的。壹旦自然資源進入市場,資源產品價格上漲,這些企業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那麽自然資源的市場化應該暫停嗎?
中國各工業部門面臨的競爭不僅僅來自國外。市場經濟的發展將使中國的經濟運行與世界經濟接軌,融入世界經濟競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很少有工業部門能得到保護。大多數工業部門必須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工業必須以質優價廉取勝。目前廉價的原材料來源使得企業缺乏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積極性,所以出現了加工產品成本低但原材料消耗高的奇怪現象。自然資源進入市場是必然的。壹旦失去廉價原材料的供應,加工產品的成本就會增加,競爭力就會大大削弱。當今世界技術進步很快,自然資源市場化越晚,加工工業對原材料市場價格的適應期越短,面臨的沖擊就越大。如果只有在與世界市場接軌後才能放開對自然資源的計劃管理,脆弱的加工業的生存將更加困難。因此,必須盡快掃國際慣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管理加工工業的原材料和成品價格。
3.自然資源的市場化將促進資源節約型產業結構的形成。
自然資源市場化可以深化資源型行業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降低加工行業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強其他行業(如建築、交通)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這些行動的結果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有效需求(供需平衡中的需求)在新舊制度交替時期的必然波動後會趨於穩定,這種需求會低於當前自然資源的有效需求。可見,自然資源的市場化對抑制自然資源的需求,提高其產出率,減少其浪費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自然資源的市場化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產業結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就要把自然資源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