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雖然網民可以在各種網名背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但如果妳不招眾怒,那也沒什麽,但如果妳不小心把它攪進了這個原本平靜的池塘,就會在瞬間引來很多人的圍觀,甚至妳會在短時間內被網民揭下面具,然後毫無保留地把妳掛在網絡世界最顯眼的城門。在中國,有壹個很形象的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人肉搜索。當壹個人被“人肉”搜身,比站在舞臺上裸舞還要恐怖。
這只是互聯網時代,基於我們在互聯網上的所作所為。在可穿戴設備時代,不僅僅是我們身體和心理姿態的特殊數據,還有連接人和物的智能鑰匙,將把人和物的所有特征都數字化。
似乎我們將生活在壹個透明的時代,壹個不斷被監控的時代。在法律法規道德缺失的時代,如何讓自己活得有壹點隱私?
“被遺忘權”真的可以被遺忘嗎?
雖然我們似乎並沒有對這個隱私有太多的期待,或者希望“厄運”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但我們還是有這個權利。
歐盟最高法院2014年5月裁定,允許用戶從搜索引擎結果頁面中刪除自己的名字或相關歷史事件,也就是所謂的“被遺忘權”。根據這項裁決,用戶可以要求搜索引擎在搜索結果中隱藏特定的項目。
2014年6月26日,谷歌宣布根據歐洲最高法院的裁決,開始從搜索結果中刪除部分特定內容,賦予用戶被遺忘的權利。谷歌表示:個人提交的任何請求都必須詳細說明他們想要刪除的鏈接以及刪除的原因,這必須讓谷歌的內部審查團隊滿意。對於那些被批準的請求,谷歌將從28個歐盟成員國的谷歌網站搜索結果中刪除相關鏈接。
但有外媒指出,這種“被遺忘的權利”並不能完全實現。這可能是數據化最真實的寫照。只要硬盤還存在,數據就還存在,只是在某個層面上消失了。隨著雲服務的開放,也許我們未來的數據存儲不壹定在特定的服務器上。或許印度提供了計算分析心率的雲平臺,非洲提供了計算血壓的雲平臺,美國提供了分析微表情的雲平臺。我們的數據會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數據完全消失,或者從地球上抹去壹個人的痕跡,似乎越來越不可能。
就國內法律而言,目前我們缺乏互聯網時代,或者說大數據時代對個人的隱私保護規定。相關的定義還沒有形成,我們似乎也從來沒有想要這個權利。
大數據商業化與個人隱私的矛盾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通過各種聯網的移動設備,結合各大搜索引擎,在各地消費留下的記錄,都留下了自己的零碎痕跡。借助於數據計算和分析的不斷發展,有興趣利用這些數據的人,借助於這些零碎的數據信息,很容易拼湊出壹個現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似乎感覺到自己的隱私受到了威脅,而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無疑加深了這種威脅。大數據時代,數據被視為壹切服務的起點和終點。我們仿佛生活在壹個360度無死角監控的環境中。仿佛周圍有成千上萬雙眼睛在盯著妳,全景式地觀察著妳,同時妳又被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完全淹沒。
對於身處其中的用戶來說,壹方面渴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自己帶來更加貼心便捷的服務;另壹方面,總擔心自己的隱私會被侵犯。這種焦慮可以從最近谷歌眼鏡發布過程中的挫折中體現出來。即使谷歌眼鏡實際上什麽都不做,也仍然無法阻止人們對數據安全的擔憂。
曾經看到壹個搞笑的新聞,就是Google可以通過掃描妳的郵件知道妳接下來要做什麽。如果它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妳有自殺傾向,它會推薦幾種自殺的藥物或方法,確保妳死得其所。
大數據時代,這本質上是商家之間,用戶和商家之間的隱私戰。對於商家來說,誰更接近用戶的隱私,誰就占據更多的機會;對於用戶來說,保護隱私似乎從壹開始就是壹個偽命題。
可穿戴設備時代的隱私
可穿戴設備時代的到來,將徹底激化個人隱私與大數據商業化之間的矛盾,因為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是個人數據價值的挖掘和利用,同時用戶也越來越關註自己的隱私安全,並在想方設法維護這壹權利。
可穿戴設備時代也是真正的大數據時代。此外,可穿戴設備時代將為大數據的商業化提供最好的環境。整個可穿戴設備時代生態圈的建立是基於平臺的搭建和協作,而真正支撐這壹切的是數據的獲取、分析和結果反饋。
在可穿戴設備時代,如何在大數據商業化和用戶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建立完善的機制,是這個整個時代無法繞過的重大問題。歐盟的“被遺忘權”是基於刪除壹些用戶認為侵犯個人隱私的信息。我覺得這樣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目前有報道稱,谷歌陷入了“兩難”境地,即用戶被要求刪除包含其名字的信息,隨後各大媒體聯合表示反對,認為這導致了他們的很多報道缺失。
大數據商業化與保護用戶隱私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歐盟邁出的這第壹步可能收效甚微,但至少它提醒了大家,大數據商業化是大勢所趨,保護個人隱私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響應。未來,每個人都將被賦予在法律層面捍衛自己隱私的權利。
美國最近也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試圖對用戶的數據隱私進行管理,這顯然有保護用戶的意義,但是仍然很難平衡商業和隱私之間的矛盾。
不管這個矛盾如何演變,有三個方面是肯定的。第壹,壹切都將數字化是必然趨勢;第二,人們的隱私權意識會越來越強;第三,各國對數據安全的意識和監管越來越完善。也許在未來,我們會在數據隱私和商業化之間找到相對平衡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