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大學生貸款案例

大學生貸款案例

校園貸是怎麽產生的?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個人信用的方式提前消費,催生了火熱的“校園貸”市場。從近期曝光的案例來看,壹些遊走在監管灰色地帶的“校園貸”,不僅侵害了出借人的權益,也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註。校園貸亂象的原因是什麽?和蜜蜂投資借款人討論壹下吧。

校園貸亂象的原因是什麽?

首先,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

1,人傻,好糊弄

大學生總是不認真算利息,覺得貸款利息不是很高,認為存生活費就能還。妳說它愚蠢嗎?

2.錢是多麽反復無常啊

這裏說的錢不是指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而是指大學生的依靠:父母。基本上大學生的貸款額度都不高,就算大學生自己不還,父母也還能負擔得起。

3.自制力差

現代大學生有強烈的購買欲。貸前覺得貸後可以約束自己的開銷,但往往貸後又約束不住自己,雪球越滾越大。

4、異想天開

現代大學有很多思想,總認為市場上到處都是錢,隨便做點什麽就能賺錢。沒有家人的支持,我不得不貸款。但其實大部分大學生都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在抱怨。他們壹拿到生活費,就要靠家人來還。蜜蜂投資借款人認為創業很好,但是要考慮項目和實際情況。

5、易於清理

相比步入社會的人,大學生還是嫩多了,人脈也相對簡單,容易清理。不還錢就給學校和家裏打電話,讓大家知道妳不怕不還。

第二,從貸款平臺來看。

1,不用擔心用戶。中國的大學生市場那麽大,用戶來源無窮無盡。

2.高產

3.風險可控

第三,從社會環境來看。

大學生信貸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大學生信用卡、線下和線上借貸平臺三個階段。2009年,銀監會下發通知,禁止銀行向18周歲以下學生發放信用卡。各大銀行的退出,讓互聯網借貸無競爭進入。現在校園貸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新的“信用卡”。從2010到2015,貸款平臺從0增加到896。依托“網絡代理”模式,“校園貸”在學生中迅速蔓延。

編者按:蜜蜂投資借款人相信,校園貸壹定會走出青年的野蠻生長,最終走向規範化。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大學生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向大學輟學生借。如果有資金困難,也要告知家長,尋求正規貸款平臺的幫助。

常見的大學生貸款騙局有哪些?

1.為他人擔保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樣壹則新聞,講的是壹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大學生。她被公司老板忽悠,為公司擔保了9000萬的巨額債務。

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如果找到工作,熱情滿滿。另外,他們長期住校,對貸款壹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被壞老板忽悠。

落入陷阱

今年,壹則新聞也引起了社會的關註:河南壹名大學生因為幾十萬元的債務跳樓,而這些債務的來源竟然是多家互聯網校園貸平臺。

現在很多網貸平臺針對大學生,誘惑條件是“低門檻”,而無知的大學生只看到了表面的優勢,卻忽略了背後高昂的成本。

3.身份證信息泄露“被貸款”

是很多大學生的另壹個收入來源,而壹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機,聲稱可以提供,從而騙取大學生的身份證信息,讓他們負債累累。

從這些事件中,大學生也不得不反思,而且還要註意這幾點:

1.保護個人身份證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竊取;

2.如果有貸款需求,貸款前要了解貸款的基本知識;

不要輕易承諾擔保這個,畢竟背後的責任可能超出妳的責任。

引誘貸款騙局的正確描述是什麽?大學生培訓貸款被騙的過程是怎樣的?

“報了兼職,先交500元定金,剩下的學費分12期。妳可以以後再付。

"?廣西某藝術類高校大三學生王輝(化名)本以為自己會分期繳納班級學費,卻迷上了“培訓貸”。

雖然政府多次明確規範校園網上消費貸款,強調不允許向大學生發放貸款,引導大學生貸款,但教育類教師調查發現,壹些針對學生群體的“培訓貸”卻換了“馬甲”卷土重來。

日前,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22年第1號預警,提醒大學生警惕“培訓貸”。

該警告稱,壹些培訓機構以提供為由引導學生上課,並在網絡平臺上舉報虛假信息,以處理“培訓貸款”。

新京報教育老師調查發現,壹些教育機構為了讓大學生繳納幾千甚至上萬的培訓費,更換“分期教育”的概念,利用具有互聯網金融機構預付費功能的平臺,引導大學生“借錢深造”。

有的同學借了錢,還了錢,卻沒有學到有價值的課程和專業知識,反而負債累累。

“”的誘惑

“銷售老師給我發了壹個二維碼,讓我趕緊掃碼付款。磨完就醒了。不分期交學費。

經過壹系列索賠,他終於拿到了退款,但回想起那些年在培訓機構交學費的經歷,王輝還是難掩憤怒。

王輝告訴新京報的教務老師,平時通過免費的網絡視頻課學習軟件設計。

今年6月5438+10月,他通過免費學習群了解到火狐教育的銷售情況,對方自稱是張老師。

張老師告訴他,在火狐教育交壹個月的學習費用就可以滿足打工的要求,然後就可以“壹邊單邊學習壹邊賺零花錢”,培訓費5900元。

4月26日,教務老師以學生身份加入火狐教育試聽群,群銷售也推出了幾個網站,稱“平時打工也能賺錢”。

在王輝提供的聊天截圖中,老師發給他幾張據稱是學生兼職收入的截圖,以及1820元、6900元、4200元的收款記錄,讓王輝十分感動。

銷售老師給教務老師發了壹張據說是學生收入的對話截圖。收入價格1800元到3200元。

圖/對話截圖

在得知王輝有學費壓力後,張老師表示“可以申請勤工儉學的名額”。只要申請“勤工儉學”,首付到500元,剩下的學費可以分12期,然後再付。

“我們把學費分成12個月,平均分攤到400多。對得起壹張120元的海報。每個月可以抽出兩三個小時做三張海報,足夠我們壹個月的學費了。

在王輝提供的聊天記錄中,張先生稱分期付款是某機構的“勤工儉學”,可以幫忙申請。

對方提出的“分成”方案很誘人。王惠沒有引起懷疑。在對方要求下,他提供了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想著申請填表”,當場給張先生轉賬500元作為“首付”。

對方聲稱是“”給學生分期付款,並以此為由向學生索要各金融平臺的貸款金額,稱要看信用。

受訪者供圖

沒想到,付了第壹筆錢,就中了對方的圈套。

王輝說,隨後,張老師以“財務評估信用”為由,在國內幾大網購平臺查詢了王輝的貸款額度,王輝網購平臺的貸款功能就可以開通了。對此,張老師表示,“後期需要用到。

"

“我以為他們是看信用向我申請分期付款的,所以沒有懷疑。

"王輝說,在對方的指導下開通了貸款功能後,張老師馬上給他發了二維碼,讓他馬上清理,學校在這個平臺上分期付款。他付款後發現自己壹次性透支了5000元,收款人為鄭州潤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為什麽要報火虎教育提供的培訓課程?收款人變成另壹家公司了嗎?對此,火狐教育的銷售人員表示,鄭州潤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火狐教育的分公司,很多學生都是通過鄭州潤易繳納學費的。

在教務老師以學生身份推銷的對話中,反復要求對方提供教育培訓資格證和教師資格證。對方先說:“等妳上了大學,妳老師校長會給妳嗎?”他問。

在教務老師的進壹步追問下,對方只提供了所謂的企業榮譽證書,並沒有提供相關的教育培訓資格證書。第三次盤問,教務老師只回答了“信不信由妳,別學了”,僅此而已。

教務老師發現,北京火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教育咨詢(不含中介服務)、文化咨詢,而鄭州潤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技術咨詢、網絡技術開發。也就是說,兩家公司的經營範圍不包括教育培訓。

此外,北京火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註冊地址和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對此,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法律專家表示,按照規定開展的面向社會的培訓活動,或者教育、人社、文化旅遊、體育、科技等主管部門的執業許可,或者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的經營範圍,有明確的“教育培訓”經營項目。否則就是違規辦學或者違規操作。

另外,“咨詢、策劃”和“培訓”是不同的經營項目,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行業類別中的不同行業,不能代替培訓項目的審批。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開展的職業技術培訓活動,如果沒有經過許可和批準,就是非法的。

消費者可以自行追回費用,市場監管部門可以根據違法所得金額處以1~5倍的罰款。

引導學生編造身份逃避監管。

王輝的經歷不是個例,“貸導”也不是家教機構的“套路”。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新京報教育老師以“火虎教育分期”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查詢到相關投訴30余條。有些主張是基於“誘導貸款有原因”。

在黑貓投訴、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已經有不少培訓機構被指示引導大學生獲得培訓貸款。用關鍵詞“培訓貸”搜索,涉及的投訴有上萬條,被投訴的教育機構大多是軟件設計、軟件培訓等領域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為什麽大學生經常陷入“培訓貸”的陷阱?

在王輝提供的與火狐教育銷售的聊天記錄中,對方用詞非常套路。比如學費就叫“對接某金融平臺”。把二維碼遞給學生後,直接說:“處方只要壹分鐘,手速快。

王輝使用某理財平臺的借款功能支付5000元後,“妹子,我借錢了嗎?”他問對方。對方直接讓他在月底還款日選擇分期還款,繼續收取剩余的400元學費。

催促道,“財務結束。課沒上完就延期等等。,還會使用相當壓抑的銷售對話。

對方用“快”、“財務下班”等銷售壓榨方式,說學生當時沒時間質疑。

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有培訓機構稱“會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填寫虛假信息處理‘培訓貸款’”,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22年第1號預警也提醒大學生。

教育老師在黑貓等網絡投訴平臺發現,壹些關於“培訓貸”的投訴是這樣的。

以壹位網友對黑貓平臺雲易畫教育的投訴為例。提交的材料顯示,該機構工作人員以“教育分期”字樣冒充壹個概念,受國家支持,要求學生在網貸平臺填寫虛假身份信息。

在網友提供的對話截圖中,雲易華教育的壹位賣家以“為了不影響學生申請大學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完全獨立於學籍”為由,在助學貸款職業壹欄填寫“商業服務商”,在收入壹欄填寫“500”。

新京報教育老師註意到,壹家名為“雲易華”的培訓機構在遊說學生購買課程,“只申請騰訊課程的補習分支”,“騰訊課程幫妳拿補習券”,“去騰訊課程幫妳申請綠色教育通道”。

銷售誘導助學貸款時虛構身份信息。

受訪者供圖

對此,新京報向騰訊課堂求證。對方回應稱,“騰訊課堂”此前已明確要求機構在經營活動中不得誘導消費貸款,也不得違規擅自使用騰訊品牌,但目前,

群體年齡逐漸下降,這是壹個普遍的困境。

為了歸還它,王輝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了近壹個月到處投訴,王輝終於拿到了退款。

“之後我在知乎分享了這段經歷。找到有同樣經歷的學生,在這方面幫助他們。

”王惠說道。

現實中,很多學生遇到了麻煩。

北京史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馮月平是“黑貓”投訴律師援助團的專家律師。

今年以來,馮月平三四個月就受理了近千起學生涉“培訓貸”案件。困難是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

“老師交費後不再跟進”“教學質量差”“未按約定提供”?教務老師在采訪中發現,學生購買的課程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想要退款,往往會被培訓機構以各種理由牽著鼻子走。

朝陽奧運村法庭法官毛文蝶根據審判經驗總結了難的主要原因。

首先,“培訓貸”是雙重法律關系,即消費者與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教育培訓合同關系,消費者與金融平臺之間的借款合同關系,兩種法律關系相互獨立。

消費者可以要求教育機構解除合同,退還未消費的費用,但消費者需要按照合同約定向金融平臺還款。

實踐中,有的當事人以教育培訓機構不履行合同,影響個人信用記錄為由,拒絕繼續還款。

其次,毛文蝶表示,教育培訓機構沒有提示的義務。

“在試行過程中,發現教育培訓機構存在很多誤區和引導行為。用‘培訓貸’來支付,可以減輕壹次性付款的壓力,或者強調‘分期’二字,降低貸款風險。

但在訴訟中,往往很難證明誘發的事實。因為培訓貸款中的兩種法律關系是相互獨立的,消費者在不能接受培訓的情況下需要支付貸款。

此外,由於部分教育培訓機構內部管理混亂,壹些小規模機構與無資質公司合作,經營中存在侵犯隱私等法律風險。

馮月平發現,“培訓貸款”群體的年齡逐漸變小,不僅大學生,高中生也參與其中。

其次,陰謀的可能性很大。壹些被投訴的機構並不是完全的教育機構,甚至“皮包公司”也有監管盲區。

馮月平說,困難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因為最高消費大概是654.38+0萬元,如果訴諸法律成本太高。

大部分學生在律師的幫助下給培訓機構發律師函,或者向消協投訴退款。“有些機構擔心幾千塊錢影響業務,直接退款。

"

最難的是那些連合同都沒簽的人。馮月平說,在他接觸到的事件中,有線教育培訓機構以“集中精力為大家解決助學貸款”為由,邀請學生在學區內簽約。

“這時候,第三方工作人員來了。學生連思考的機會都沒有。基於對教育機構的信任,簽訂了借款合同。對方拿走了所有合同(教育培訓合同和借款合同)。當學生們試圖退款時,他們甚至沒有證據。

“馮月平說,投訴人群中的‘第三方人員’實際上是貸款人。如果沒有相關合同,學生既不能向培訓機構退款,也不能在想退款時被借貸機構催促。

學生被貸款人還款後,為了收集個人信息,只能按照對方提供的貸款記錄坦白還款。

打擊“培訓貸”需要多部門聯合執法。

據悉,從2016開始,監管部門開始整頓校園貸市場。

2065438+2007年6月,原銀監會等三部門發布通知,明確要求暫停網貸平臺校園信貸業務,禁止培訓就業機構等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捆綁信貸產品進入大學校園。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範的校園貸款管理文件,不允許任何網貸機構向大學生發放貸款。

盡管有這壹規定,但針對學生的“培訓貸款”並沒有消失。北京朝陽奧運村法院在2020年春季“培訓貸”警示宣傳中稱,近三年(截至2020年),全市共審理“培訓貸”相關教育培訓合同60余起。

這只是訴諸法律的案例數據。

2020年10月26日,10,官網,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警告。現實中還存在很多“校園貸註銷”、“套路貸”、“培訓貸”等不良“校園貸”陷阱,損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提醒註意。

2023年3月17日,為治理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亂象,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於進壹步規範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監督管理的通知》,進壹步規範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監督管理。

在監管機構多次發文加強大學生消費貸款監管的同時,機構指導大學生貸款的情況依然存在。

為什麽禁止“培訓貸”?

馮月平認為,暴利和低違法成本是重要原因之壹。

“培訓機構認為用戶通過貸款購買產品是合理的,但銷售必須用這種話,才能形成銷售產品的閉環。

比如對方沒錢,就借錢。培訓機構也有貸款的戰略合作夥伴。這樣的“壹站式服務”讓客戶很難走出“入口”。

"

其次,馮月平認為,雖然政府從管理的角度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但在執行中威懾力不夠。依據行政機關各自的職權打擊此類違法行為,需要多部門執法。

比如銷售中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無論是非法集資,還是合同,甚至是企業,只有公安牽頭,金融監管、市場監管、教育等部門聯合執法,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同時,馮月平表示,大學生迫切的就業預期和社會經驗的缺乏,往往被培訓機構所利用。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大學生自身也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

毛文蝶還表示,主管部門壹方面建議對此類教育培訓機構加強資金、合同、營銷等方面的監管,另壹方面加大司法普及和宣傳力度,提高相關消費者防範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在2022年第1號預警中,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也提醒學生提高警惕,增強風險意識,提高識別能力和認識。

不要輕易給自稱“老師”的陌生人加微信,不要加入打著賺錢招牌的班級,不要在不熟悉的頁面或平臺上轉賬或放款。

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要三思而後行,及時和老師、家長溝通。

劉洋,北京新聞教育教師。

編輯苗校對。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

  • 上一篇:初中2020記敘文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 下一篇:德國留學就業前景好的專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