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淺析——大學生道德能力培養路徑探析
摘要: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道德能力的提高是大學生抵禦道德困惑、道德虛無主義等社會因素負面影響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走出價值多元化困境、做出正確道德選擇的內在支撐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能力;小路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41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2-4107(2013)12-0074-02。
壹、道德能力的內涵和意義
所謂道德能力,是指人們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根據社會生活中已知的道德原則或規範,識別真、善、偽,從而對某些事件和人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道德能力是人性的倫理體現,是各種道德品質的綜合,是人們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因此,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壹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
目前,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與以前的社會狀況相比,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外來文化的不斷湧入,網絡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年輕的大學生在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認識社會的同時,也受到社會生活中壹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例如,在壹些大學生中,存在著嚴重的道德理想缺失、道德觀念錯位、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失範,有的學生甚至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幫助大學生擺脫社會巨變帶來的道德困惑?如何使大學生走出當前的道德困境,其中壹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註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能力,使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提高辨別道德是非、辨別善惡、美醜、知榮知恥的能力,這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培養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必要性
道德能力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應對社會變革和價值多元化的現實需要。當今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當代中國要進壹步發展,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這種看似時空顛倒的壓縮發展變化,幾乎同時呈現了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歷史與現實、社會與個人、選擇與困惑、理性與情感等問題。現在呢?經濟全球化?在新浪潮中,文化多元或壹元、傳統或現代等壹系列問題使我們的社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面對全球各種價值觀和道德文化的相互激蕩,認為它對個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沒有影響,這是壹種幼稚的想法。
當前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道德教育和道德規範失去了應有的威信和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方面,在社會的劇烈變革中,主流的道德信仰和規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出現了壹些新的道德觀念;另壹方面,人們對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道德觀念、新道德規律的認知難以最終確立,因此無法發揮新道德觀念應有的價值;再加上中國傳統倫理中壹些腐朽的道德意識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讓人覺得道德規範似乎可有可無,其價值在現實生活中顯得蒼白無力。
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無疑給人們提供了比以前更大的道德空間。比如,隨著人的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中國人的眼界也在不斷地壹次又壹次地擴大。
人們的道德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壹定程度的變化。比如,人們對道德的認知從最初的道德發生了變化?自我否定?那麽轉向道德應該保證人們應該更自由地生活;道德標準從近乎嚴苛轉變為更加寬松包容,道德價值觀多元化。然而,這種現象的另壹個方面是,當人們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道德選擇時,道德困惑也隨之產生,即如何在各種道德選擇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正確的道德選擇來自於道德主體正確的道德判斷,正確的道德判斷來自於正確的道德認知。都體現了主體是否具有道德能力。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不僅要在學校學習各種科學文化專業知識,還要在這個動蕩的社會中學會辨別真善美醜,提高道德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自己的幸福,為人生境界的提升培養道德能力。
三、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路徑
既然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承擔歷史使命的客觀要求,那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呢?
首先,培養大學生完整的道德意識。道德意識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對善惡的認知。壹般來說,道德主體意識中的善惡認知能力與道德主體的年齡、知識和社會經驗有關。目前,進入大學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壹定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品質,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還不太穩固。尤其是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面對善惡抉擇時,會顯得搖擺不定。這主要是因為善惡在觀念上不是很明確。所以這裏首先要強調的是加強道德倫理的系統學習,學會分辨真善美醜。如人性,它兩者都不是?生命之初,性本善;?沒有出生?人如狼?。人性是社會的產物。首先要研究人的壹般本性,然後要研究每個時代歷史變化的人性。?【1】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道德現象,明辨是非,澄清是非,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相關教育,從認知的角度提高學生的道德能力。
其次,引導大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學會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道德選擇是道德主體在實踐中的自由選擇。眾所周知,所謂選擇,就是在客觀存在的幾種可能性中選擇壹種;如果壹個人沒有選擇,就意味著他被迫行動,就意味著他沒有道德能力。當然,人只能在壹定的條件下進行活動。就像馬克思恩格斯說的,如果他要做壹個選擇,他壹生中總要做,在某些肯定不是他的孤獨造成的事情當中?[2]。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道德選擇本質上是自由與限制的統壹,也就是說,道德主體在把握意誌自由與外部必然性的關系中實現道德選擇。
在這裏,壹方面要教育學生,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是沒有選擇的,壹切都是預定的,這必然導致他們最終放棄對道德的自覺遵守,從而喪失道德信仰;另壹方面也要教育他們,即使人有按照自己的意誌選擇的自由,但這種選擇也不是絕對自由的,因為所謂的自由是在壹系列不自由的條件下實現的。雖然與過去相比,現在人們有了寬松的道德生活空間和相對自由的道德選擇範圍,但對於那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環境給予的自由和選擇與其說是道德福音,不如說是道德陷阱。受負面社會生活的影響,壹些學生反對任何相關的道德約束,主張放任自流,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待文化傳統中倡導的道德規範和理想,解構道德意義。這種傾向導致了不道德的現象,比如有明確是非原則和善惡性質的事情,被當作個人的事情,純粹屬於個人的選擇自由。因此,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能力是抵禦當前各種負面道德影響的客觀要求。對於社會生活來說,道德是壹種傳統,壹種習俗,壹種確定的規範,壹種沒有選擇的原則;對於個人來說,道德是個人的習慣,是個人的選擇,甚至是個人的偏好。必須讓他們明白,要根據社會生活的必然規律和道德規範選擇必須遵循的道德法則,在學習的限制中獲得主體的自由。
最後,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對道德規範的遵守,這應該來自於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教育。作為壹種社會規範,道德與法律規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道德是壹種要求道德主體自覺遵守的規範。人們不僅願意在自己的道德實踐中遵守它,而且在尊重它的過程中感受到壹種愉悅感甚至幸福感。說到道德修養,人們似乎更註重理解作為道德主體的壹種自我改造和自我錘煉。但是連這個都更傾向於?自我?道德實踐也要從教育的角度引導青年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孔子也強調?修身以安天下?。道德修養作為壹種高度自覺的活動,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主體在此基礎上的內心反思和自我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是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壹個艱難曲折的精神凈化和充實的過程。用心奮鬥是很尷尬的,但這種奮鬥的勝利標誌著妳是壹個有思想的人。?[3]不經歷這樣的磨難,主體道德能力的提升可能就是壹句空話。在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們應該反復向青年學生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在外部信息爆炸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平靜,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而不是在眾多的誘惑中迷失自我。
總之,在社會大變革中,現實呈現的道德危機和道德現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他們學會在道德困境中做出合理的道德選擇,首先要把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能力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壹項重要任務。因為沒有學生道德認知、道德選擇和道德能力的提高,就沒有和諧的校園,就沒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道德能力的教育,使學生能夠以自己的道德知識和判斷來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從而做出道德選擇以顯示自己的道德力量,能夠自覺和自律地認識榮明的恥辱,並以正確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正因為如此,道德能力是青年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大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
參考資料: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6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55。
[3]周福成。西方倫理學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85。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淺析大學生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