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學生網絡道德的危機與困境
當今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網絡社會,網絡對人的影響無處不在。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擴大了人們的交往範圍,網絡主體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平等、自由地交流與合作。在這個平臺上,各種文化理念和價值觀不斷交織,使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逐漸延伸到網絡世界。在肯定網絡對學生成長發展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註網絡給學生現實道德帶來的危機和困境。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以下危機和困境。
1.網絡信息汙染嚴重,色情信息泛濫。
據統計,互聯網上有數十萬張色情圖片和資料,訪問量超過600萬次。網絡上的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在被調查的學生中,63.2%的人認為網絡遊戲充斥著不道德的內容,23.6%的人經常瀏覽* * *,33.4%的人偶爾瀏覽;32.1%的學生對色情作品感興趣,15.4%的學生感興趣。以上數據表明,學生網民的網絡道德和行為現狀令人擔憂,這都與網絡上各種非主流信息和文化垃圾泛濫有關。
2.網絡活動方式多樣,自由主義盛行。
據調查,學生參加各種網絡活動,其中98.1%從事網絡聊天,53.4%從事網絡遊戲,94.6%從事娛樂(電影、音樂、文體比賽等)。),交友或網戀占47.3%,學習占83.7%,論壇和發帖占47.4%,搜索和發帖占47.4%。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世界是自由的,學生網民完全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的網上活動和行為,從而助長了他們在網絡中肆無忌憚的自由主義。
3.道德冷漠,人際疏離
通過學生?網絡壹族?什麽事?真實的人際關系?調查:詢問?和網友的實際接觸是怎樣的?選擇的時候?從來沒有?61.6%,?偶爾?27.3%,還有呢?經常?只有11.1%。問?和網友相處,最重要的是選擇?互為利用,互利共贏?37.8%,?出軌損人利己?18.4%,而?以誠相待,互相尊重?只有29.7%。問?如果因為上網而減少日常社交活動,朋友會越來越少嗎?回答?什麽事?42.9%.這些數據表明,長期沈迷網絡會沖淡學生真實的人際交往,逐漸喪失或削弱他們對周圍真實環境的敏感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離。
4.網絡行為失範,網絡道德人格扭曲。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2011上半年,遭受過病毒或木馬攻擊的網民達到217萬,占比44.7%。?在被調查的學生中,6.6%有網絡黑客行為,17.9%有網絡暴力行為,69.9%有身份偽裝。網絡遊戲中,6.1%經常辱罵他人,29.8%偶爾辱罵他人;經常攻擊別人占10.1%,偶爾攻擊別人占33%。網絡環境過於寬松自由,缺乏管理和監督機制,導致長期沈迷於虛擬網絡的學生網民缺乏約束,行為隨意,最終喪失主流道德觀念,削弱道德責任感。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原因
1.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和無序性
虛擬網絡世界?數字化?、?虛擬化?網絡的特性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使得原本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規範和秩序逐漸失去效力,網絡主體表現出極強的自主性。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網絡活動相對自由,其網絡行為較少受到社會和他人的幹擾、控制和管理。只要在壹定範圍內,都是自己決定的。因此,在網絡世界中,網民在責任、權利、義務、利益等方面的主觀觀念和道德意識相對於現實世界較為薄弱,網絡道德也缺乏相應的約束力和規制力。
與此同時,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加速了人類社會從封閉向開放的飛躍。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而交流的範圍前所未有地擴大,享受的信息量和服務也在不斷擴大。各種道德觀念在網絡上相互交融、相互碰撞。那些與社會發展格格不入的道德規範、準則、觀念和行為,會受到人們的攻擊、譴責和選擇;而那些適合開放社會的道德規範、準則、理念和行為,才會被人們認可、接受和遵循。互聯網的出現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社會道德的約束和羈絆功能,導致道德實踐主體的個體權利和能力在壹定程度上得以擴張,網絡上道德實踐主體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必然被打上開放性和超越性的烙印。
此外,網絡突破了跨區域信息交流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語言障礙,使不同種族、國家、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們能夠實時互動和交流,使道德實踐主體具有多元化的道德價值選擇和價值訴求。而且在網絡社會,隨著人們交往的擴大,交往內容的豐富,交往層次的提高,包括道德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利益的關聯性和矛盾性越來越突出,規範人們網上行為的道德規範也呈現出無序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2.缺乏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管理。
網絡信息化和高科技的發展也給學校、社會和家庭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就社會而言,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西方國家的政治立場、文化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乘虛而入,唯利是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腐朽醜惡現象出現,很快成為壹些人衡量價值的標準,而社會未能及時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道德價值標準,導致部分學生過分關註自身的生存狀態和發展狀況,弱化了對崇高精神的追求。此外,不正之風和社會風氣,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崇尚奢靡等腐敗作風,極易造成學生蔑視社會公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沈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