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壹詞來源於“管理世界,幫助人民”。經濟的目的是治理國家,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所謂經濟,是指以“價值”這個概念來看待人類社會,指的是人們為了生活而從事必要的商業、消費、生產等活動。但經濟絕不僅僅是由買賣、消費、生活組成的。
企業沒有流通就賣不出去產品,拿不到收入。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購買必需品。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也就是流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毫無疑問,物流也是經濟因素之壹。
如上所述,經濟由三大領域組成,即生產、流通和消費。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經濟學原理”教的是,構成經濟的是“生產與消費”或“供給與需求”。流通包含在“供應(生產)”中。
但是,流通與制造、種植有本質區別。現代流通的規模越來越大,這是由於經濟規模和範圍的擴大。在日本,工業原料和新鮮食品從世界各地采購,而日本生產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分別考慮“制成品”和“運輸品”。
流通由兩個功能組成——“商流(交易流通)”和“物流(物資流通)”。但是,這兩個職能並不像生產-流通-消費那樣屬於不同的領域,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區分了同壹件事情。
所謂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即所有權從制造商、農民、漁民轉移到商人,最後轉移到消費者,指的就是這樣壹種流動。另壹方面,物流來源於材料的物理活動。
除了上述兩種功能,可以說流通中還有輔助功能,即信息、金融等服務。物流可以分為運輸、配送、倉儲、裝卸、包裝、配送加工、庫內管理、物流信息處理等。這些活動可以進壹步細分。
如前所述,經濟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職能,流通是經濟的重要職能,物流是流通的重要職能...他們之間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所以物流的變化會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當經濟發生變化時,物流也必須改變。總之,要站在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待物流。
物流-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學界開始使用物流壹詞。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逐漸用物流這個詞代替了物流這個詞。20世紀70年代,物流壹詞傳入日本,日本也將其翻譯為“物流”,但按照新的解釋進行了解讀,賦予了物流壹定的新含義。
物流和物流的區別在於,前者在後者的基礎上有壹個延伸和擴展,但本質是壹樣的。當然,這種延伸和擴展是不可小覷的。這是建立在現代科技手段可以控制這種延伸和擴展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管理和協調這樣壹個大系統的能力上的。所以雖然本質是壹樣的,但是層次和時代不同。
物流的理念是戰略性的,不關註既得利益。它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而不是追求壹時利潤的手段。因此,它不是簡單的職能活動,而是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基本原則。更理性的說,物流是壹種思維方式,根據這種理念可以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物流網絡的基本物理要素主要包括原材料產地、制造工廠、配送中心和客戶。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14個方面:
(1)客服;
(2)訂單處理;
(3)分銷聯系人;
(4)庫存控制;
(5)需求預測;
(6)交通運輸;
(7)倉庫和儲存;
(8)工廠和倉庫的布局和選址;
(9)材料處理;
(10)材料采購;
(11)備件和維修服務保證;
(12)工業包裝;
(13)退貨處理;
(14)廢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