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黃”指的是黃帝,古代中華民族的* * *之主。有壹次,黃帝遊到赤水以北,爬上昆侖山的山頭,向南望去。壹望無際,雪山、草原、藍天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但是在回來的路上,黃帝發現他的朱軒丟失了。他派了壹個聰明的智慧之神去尋找,卻沒有找到;他還派了壹個眼尖的朱出發去尋找,卻沒有找到;我派了壹個口若懸河的厲害人物去找,還是沒找到。他只好讓那只無知、愚昧、無知的大象去找,沒想到很快就找到了。黃帝曰:“奇怪!怎麽只能找到大象?”
解讀壹:道教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派別:老子和莊子,黃帝和老子。老莊學派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超越精神,黃老學派則熱衷於現實政治,崇尚清靜和自主。無論哪個學校,都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無知、愚昧、愚昧是無所事事、無所不為的象征。那麽,怎樣才能做到什麽都不做,什麽都做呢?答案在於道家的另壹個重要概念——自我改造。天地靠萬物的自我實現,社會靠所有人的自我實現。無為是自我改造的基礎和條件,自我改造是無為的目的和歸宿。只有依靠萬物和壹切民族的自我實現,我們才能壹事無成。
解讀二:奇怪!怎麽可能只找到壹頭無知、愚昧、無知的大象?黃老道的代表作《呂氏春秋》說:“沒有智慧,可以激發大家的智慧;無能可以發揮每個人的能力;什麽都不做也能有所作為。”領導、各級官員、公司老板、學校老師等管理者,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而不是事必躬親、自作聰明、剛愎自用,總是裝傻、裝瘋賣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所有人的智慧,依靠所有人的力量取得成功。
解讀三:老子說:“天不棄人,物不棄物。”每個人每件事都有不同的性質和能力,取決於用在什麽地方。與聰明的智慧之神、與朱的明察秋毫、雄辯有力的批評相比,沒有智慧、不聞不問、愚昧無知的顯得最無能、最膽怯,但也只有他能找到。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利用吧!,對於壹般人來說,就看妳能不能在社會上找到最合適的位置;對於管理者來說,就看妳會不會用人了。
解讀四:黃帝丟了朱軒之後,為什麽不自己去找,而是壹次又壹次的派人去找?這就涉及到黃的壹個重要理論——分權理論。在黃眼裏,高層管理者的職責是用人和管人,而具體事務則應該交給下屬。這種分權理論最終被法家繼承並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管理理論。
解讀五:人生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妳天天為世界打拼,夜夜被人事困住。在名利場的漩渦裏,不是妳傷害了別人,就是別人傷害了妳。最好是無知者、無知者、無知者、獨立者、隨它去吧自然者,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壹生,避免外界各種事物的傷害。
2.跨過妳的肩膀
姚想把天下讓給,說:“日月都在升,螢火不停,是不是太放肆了?”?現在下雨了,但是灌溉還是要的。那不是多此壹舉嗎?如果王先生即位,天下將被統治,我在這裏吃素。那不是太無知了嗎?我知道我不夠稱職,所以請不要拒絕,但接受我的請求。許由說:“妳把這個世界管理得很好;我要取代妳。這不是為了出名不擇手段嗎?名字是源於現實的次要的東西。該不該追求次要的東西?鷦鷯在森林深處築巢,卻占據壹枝;鼴鼠去大川部喝水,不過只是為了吃飽。妳最好回家,這個世界對我沒用!就算廚師不做飯,屍體也不會接手!"
解讀1:分權理論是西方政治學的重要觀點。在中國,去中心化的思想最早是由道家提出的。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君主越權,代替司法人員行使戰爭權力,就像普通人代替大木匠砍,很少有不傷自己的。黃老道家的代表沈導明確提出了分權思想,後來法家的代表韓非子進壹步完善了這壹理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分權理論。雖然這壹理論在實際利益的對抗中被專制統治者扭曲了,但“壹個空虛的君主* * *和壹個‘無官壹身輕’的理想,是中國古代政治理論中最接近憲政的。
釋義二:鷦鷯在密林深處築巢,卻占據壹枝;鼴鼠去大川部喝水,不過只是為了吃飽。妳最好回家,這個世界對我沒用!官方權力和公民權利各有神聖的界限。對於普通公民來說,只要能種地,能工作,能謀生,能養家,能打贏官司,能進壹步拓展事業,就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對於官員來說,以民生為常態,註重積累和休養生息,不忘照顧老弱孤寡,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普通人不應該壹遇到困難就呼籲國家主持正義,而應該努力通過自己和公民社會來解決問題。同樣,政府也不應該以國家和集體的名義幹涉人民的自由,損害人民自我實現的權利。
解讀三:任何事物和所有人都始終處於自我改造的過程中,這其中既包括有為,也包括無為;既包括入世,也包括出世。有的人喜歡入世,有的人喜歡出世,有的人喜歡以出世的姿態或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有的人喜歡以入世的姿態或精神去做出世的事業。這些都是各族人民的權利,只要不損害他人利益,就不允許他人幹涉。
解讀四:關於無為與有為的關系,魏晉南北朝學者郭象認為,無為是相對的,工人不是做木雕,而是用斧子做;君主與婚姻無關,與大臣有關。我可以嫁人,主可以用大臣;斧可以雕木,工可以用斧,各做好自己的事,自然自然,不刻意;如果君主代替臣下從事具體事務,就不是君主;代替君主掌管用人權力的不是臣子(君主和臣子分別可以看作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祝妳屍位素餐,各部門各負其責;徐垚君,各就各位,這才是自由無為的真諦。
3.神木夢
工匠石頭和他的弟子去了齊國。在屈原,他們看到了壹棵被當地人奉為神龕的橡樹:樹頂高高地立在山頂上,經過十次刈割之後又分枝了;樹蔭遮住了太陽,足夠成千上萬頭牛乘涼;樹幹粗壯,只有壹百個人能把它圍起來;如果用它來造船,十塊不成問題。樹下觀眾席如潮,泥瓦匠們欣賞得美不勝收。工匠自己也沒有回頭,雙腳繼續前行。木匠的弟子跑過去追上他說:“自從我拿起刀斧跟隨我的主人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雄偉的樹。”但王先生並不在意,他甚至沒有減速。為什麽?”石匠回答,“算了,不要再說了!“這是標準的松木。拿它當船註定要沈,拿它當棺材註定要迅速腐爛,拿它當器註定要損壞,拿它當門註定要變形,拿它當柱子註定要被蟲蛀。這是壹棵用材樹,沒什麽用,所以才長這麽高。”
石匠回來,夢見聖樹對他說:“妳拿什麽跟我比?妳要把我和可以制造的東西相比嗎?桃、李、橙、柚之類的果樹,壹旦成熟,就會被毫無尊嚴地采摘,甚至會被扯斷枝幹,折斷樹幹。德才兼備,努力了壹輩子,卻中途夭折,不能安享晚年。而且我被世俗打擊過,各種事情都是這樣。於是我想盡辦法讓自己沒用,中間差點被砍死。現在我終於發現,無用的用處才是我最大的用處!如果我對人有用,還能長這麽大嗎?況且妳我同屬萬物之壹,怎麽能這樣看待其他物體呢?妳只是壹個垂死的散人,怎麽可能真正理解無用的散木!”
石匠醒來,讓大家解夢。弟子說:“如果妳想成為壹棵無用的松木,為什麽要成為壹棵聖樹呢?”工匠石說:“閉嘴,住手!這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卻招來了無知之人的侮辱和傷害。如果它不做群落樹,就不會被砍掉嗎?它只是以壹種不尋常的方式拯救了自己。用常識來看待這壹切是不是太過分了?”
解讀壹:在威權社會,有用的人往往成為別人的工具,自己的生命和尊嚴得不到保障。另壹方面,那些平庸的人和那些明智地保護自己的人享受著繁榮。
解讀二:沒用和有用是相對的,對別人沒用,可能對自己有用,對自己沒用,可能對別人有用。在缺乏個人主義傳統的我國,應該提倡前者,防範後者。
解讀三: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那麽,大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如何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共福利呢?西方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將其歸因於“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他說:“我們不能指望我們的晚餐來自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施舍,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後來西方經濟學提出了自發秩序和壹般均衡理論,完善了“看不見的手”原理。然而,對於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工作的,西方經濟學從未給出完整的答案。其實用新道家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很簡單。魏晉南北朝學者郭象認為,當世間萬物都是自造的時候,它們都是自造的,每壹個事物的自造都會影響到其他事物,所以通過這種自造和互為關聯的作用,把整個世界連接成壹個普遍的整體。如果壹個事物的自我行動對其他事物作出了間接的貢獻,就會導致對自己主觀,對他人客觀的效果。就像嘴唇和牙齒壹樣,它們都是彼此孤立地活動的。但是嘴唇的自我作用客觀上保護了牙齒。壹旦沒有嘴唇的自我作用,就會有唇亡齒寒的效果。同樣,這棵橡樹為了不被砍伐,把自己變成了壹棵無用的樹,人類也想為自己的信仰找到壹個寄托。他們都在為自己工作,沒有人期望為彼此做出貢獻。但這棵橡樹成了人類信仰的寄托,人類也把它作為聖樹來保護。他們都在為自己規劃,都在為自己努力,最後都在成全對方。這不正是大家所希望的嗎?
解讀四:在威權社會,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用某種權力做掩護。
4.王文·愛彩
文王視察藏地,看到壹個老人用直鉤釣魚,鉤壹直掛在水面上。乍壹看好像釣魚不是故意的。文王想授予他政權,又怕大臣、宗族不接受;我打算放棄這個想法,但我不能忍受人民的痛苦。第二天壹大早我就給醫生們打了電話,告訴他們:“昨天我夢見壹個長著長胡子的黑臉膛智者,騎著壹匹斑駁不純的馬,四個馬蹄鐵壹邊是紅色的。”他沖我吼道:‘把國家大事托付給那個藏地的老頭,百姓就都能安居樂業了!’醫生們壹聽,都驚呆了,說:“這是妳爸爸。”文王道:“既然如此,就由占蔔決定。”大夫們說:“陛下只要執行您的命令就行了,何必去占蔔呢!”
於是文王把臧帝老人迎進京,委托他管理國家大事。法律法規沒有變化,但他不能做出偏序。三年後,文王視察全國,地方勢力瓦解,各級官員不再浮誇,度量衡統壹。到處都是政通人和的景象。於是文王拜臧帝老人為太上皇,以朝臣之禮問他:“聖旨可以傳天下嗎?”藏帝老人沈默了,但他拒絕接受他的話。第二天,文王再次向他求教時,他在前壹天晚上逃走了,從此杳無音信。
釋義1: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在這裏,藏弟老人充分展示了自己優秀的策劃能力和推廣能力。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能力,對於廣告、新聞、營銷、軍事、政治、外交等行業也是非常有用的。
解讀二:道是道教的壹個重要概念。那麽,道教如何才能自然呢?答案有兩個:壹個是順其自然,壹個是順勢而為。前者表面上是消極的,實際上有助於提高下屬的進取精神。後者使用了黃家的壹個重要概念——勢,那麽什麽是勢呢?勢是權力,是現狀,是利益,是名譽,是習俗,是權力,這往往與壹個群體的自組織程度密切相關。順勢而為就是順勢而為,就是借助現在的形勢、利益、名聲、權力來實現妳的目標。文王利用了大家對父親的崇敬,成功實現了在藏地利用老人的目的。
解讀三:臧帝老人上臺後,法典法不變,不能偏令,符合黃家族“簡而有禮依風俗,靜而自決”的治國原則。他是姜太公嗎?文中沒有說明,但我們知道,打敗殷商後,被封為齊國,他確立了“因其風俗,儉樸有禮,商貿實業,魚鹽得益”的治國方針,為黃家族在齊國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道教雖然和其他學派壹樣遭受了沈重的打擊,但在齊國民眾中,黃老家的學術之火並沒有完全熄滅。在另壹個王朝——漢朝建立後不久,當時的宰相從齊國重新發現了這些思想的火種,並將其傳入全國,成為當時全國的指導思想,為中國第壹個盛世——文景之治的出現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讀四:為什麽藏帝老頭上臺後不改原代碼?這是因為最初的教會法是冀州社自制的。這些教規無論在外人看來多麽不合理,多麽愚昧,都是長期自制的冀州社會的產物,緊密結合了自身的條件、認知水平和生活環境,具有廣泛而頑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如果貿然改變這壹切,會破壞原有的社會生態系統,造成社會動蕩。這反過來導致了改革的失敗。事實上,在新道家看來,不僅整個自然、整個社會,道德、法律、文學藝術,以及各種意識形態,都是萬物、萬民自造的,而且萬物、萬民自身也是由宇宙萬物自造的。毫不誇張地說,自我實現觀是道家奉獻給全人類的思想寶庫。
解讀四:萬物的自我實現包括多種類型,如自創、有為、無為、合作、遊戲、自學、自主、審美、自控等。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個體自我實現(所謂的自我實現)和系統自我實現。其中,前者包括壹種特殊的自組織,它是個體與系統之間的橋梁。通過自組織,許多個體將自組織成系統。制度壹旦形成,就會壓制個體的自我實現,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悖論。比如這個寓言中,冀州的自組織程度在藏地老人治理後突然提高,但反過來又開始壓制地方勢力的自組織。雖然這在短期內造成了上下同心的局面,但從長遠來看,會對地方自治造成沈重打擊,壓制各地的積極性。
5、沈魚落雁
強茂和李記是春秋戰國時期公認的美女。相傳他們在溪邊洗紗布的時候,所有的魚都沈到了水底;當他們去森林采蘑菇時,所有的鳥都飛得很高;當他們去山裏玩的時候,所有的麋鹿都飛奔而去。人們說魚被它們的美麗所吸引,發呆,忘了遊泳,於是沈入水中。鳥兒比不上它們,所以飛得高;麋鹿被它們的美麗震驚了,於是飛奔而去。事實上,只有魚、鳥和麋鹿知道他們討厭毛體和李記,他們不喜歡他們的長相和身材,所以他們沈入水中,翺翔而去!
解讀壹:(莊子的觀點)毛體和李記是公認的美女,但魚看到她們就潛入水中;鳥兒看到它就翺翔;麋鹿看到它就飛奔而去。那麽,誰真正懂得世界的美好呢?人喜歡吃肉,羊喜歡吃草,蜈蚣喜歡吃蛇,烏鴉喜歡吃老鼠。那麽,誰更了解世界上的美食呢?世界是相對的,壹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標準,正義與是非,沒有統壹的標準。我怎麽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
解讀二:行為準則雖然沒有統壹的標準,但也沒有絕對的真理。但人類總是要按照壹定的規則生活,否則生活成本會急劇增加。規則、規約和道德信仰的產生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所有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中的自制,是內生的;還有壹種是侵略者和統治者強加給所有民族的,或者是某個聖人教化和宣傳的結果。自制的規則、規約和道德信仰壹般表現為自然形成的習俗、契約和宗教信仰。因為它們是內生的,容易被社會大多數人接受,實施成本很低。最有生命力,經得起考驗。此外,它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自我調整,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強加的、教育的、宣傳的規則、規約、道德信仰,不僅不能維持社會秩序,而且往往成為社會秩序的毒藥。毒不能說對病沒有作用,只是後期副作用更大。壹般來說,第二種行為準則在推廣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這些準則在實踐中無法應用,社會成本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2)這些法典經過實踐被發現是可行的,但由於與以往的習俗、契約和宗教信仰相沖突,需要付出巨大的推廣成本和實施成本。無論哪種方式,社會成本都會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即使有改革的美好願望,人們也不會買賬,進而導致改革的夭折。
解讀三:壹切都是相對的。有些言行不討好有些人,但有些人不壹定討厭。有些言行迎合了某些人的胃口,但並不是其他人都喜歡;有些言行此時此地是正確的,但在另壹個時間另壹個地方就不壹定了;有些言行此時此地是錯的,但在另壹個時間另壹個地方不壹定是錯的;為了保證萬物因其本性而各得其所,言行自由是最起碼的要求。只要不損害他人利益,言論和行為自由就不應該有障礙。
6.在海裏挖壹條河
我看到了瘋狂的於婕。瘋狂的於婕問:“日本和中國告訴妳什麽了?”首烏說:“他說國王必須按照自己的意誌制定和執行法令,讓下面的臣民不敢聽!”
於婕說,“這是壹種恃強淩弱的做法。這樣治理天下,就像大海挖河,蚊子背山。聖人之治,不就知道做表面的事嗎?他們順應天性,教育他人,讓人展示自己的能力。鳥兒飛得高是為了躲避弓箭的傷害,老鼠躲在山洞裏是為了躲避煙霧的傷害。難道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還不如這兩只小動物嗎?”
解讀壹:(莊子的觀點)如果有很多像箭、羅網、機關之類的東西,鳥就會在空中亂飛;魚鉤、網、籠子之類的東西很多,魚會在水裏遊;如果有許多陷阱、圍欄和網,野生動物就會在草叢中跑來跑去。如果有太多的變故,如欺世竊名,互相欺騙,爭論堅定,談論分歧,世俗的人就會陷入詭辯,這是崇尚智慧的罪惡!馬生活在陸地上,靠水吃飯,高興的時候會蹭脖子,生氣的時候會踢背。這是馬的本能。妳給它套上軛和轡頭,馬就會怒目而視,目中無人,或在背後吐轡頭,或偷偷把轡頭弄掉。馬有與人對抗的能力,是伯樂的罪過!在古代的富西施,所有的人吃飽喝足,遊泳,他們在家裏隨意旅行。聖人壹出現,就制定儀式來矯正世界,標榜仁義來欺騙所有的人。所有的人也開始爭權奪利,直到今天彼此都沒有盡頭。這是聖人的罪過!
解讀二:中國長期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皇帝的話就是聖旨。雖然制定了很多法律,但在春秋定獄的司法思想指導下,法律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往往被破壞。現代中國人把長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法治上。首先,他們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思想把法律當成了工具,並沒有脫離人治的範疇。所以後來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口號。依法治國表面上沒有問題,但法律本身的正當性並沒有解決。如果說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誌,那麽依法治國就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誌來治理國家,或者說是不脫離人治,這也與現在的自由民主理念格格不入。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黃老早就對法的合法性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道生法,即法是通過大道產生的,而不是統治階級的意誌。統治階級意誌制定的法律,必然是無可奈何的。用無道之法治理天下,全體人民都會學著弄虛作假,服從陰服從陽,就會出現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無能的局面,使法律變得形同虛設。
解讀三:天道無為,萬物自造。壹切事物和所有民族都在不斷地自我改造。這種自我改造就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即使在統治者通過謊言和暴力阻斷了所有正常的自我改造路徑之後,人民仍然有壹條自我改造的道路,那就是奮起反抗。老子說得好:人不懼死,何不以死懼之?普通人不是天生的傻子,固執的人,暴民。如果統治者壹味地以自己的意誌治理國家,必然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1,增加治理成本,使國家長期處於貧困狀態;2.扭曲了各族人民的本性,造就了大量的愚民、頑民和暴民,以及大量的野心家,進而威脅到統治者的地位;3.壹旦發生突發事件,國家可能會分裂,政權易主,人民會更加痛苦,不可能實現長治久安。
解讀四: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之壹。用趨利避害的觀點去分析,很多社會問題都能看得很清楚。同樣,在制定法律法規、實施管理、創造機制的時候,更多地考慮所有人趨利避害的天性,少壹些道德說教和暴力手段,壹定會事半功倍。
解讀五:對待那些簡單粗暴的管理者和統治者,老百姓要像鳥兒高飛、老鼠躲在洞裏壹樣柔軟,堅持打硬仗,而不是硬打。
解讀六:博弈論中有壹個典型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據說有兩個小偷闖進壹戶人家,共同作案,被警察抓住了。警察把這兩個人放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裏審訊。對於每個嫌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兩人都能坦白,則各判八年有期徒刑;如果壹個坦白,壹個否認,坦白者立即釋放,否認者判10年;如果兩人都否認,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他們盜竊罪,但可以以非法侵入罪各判1年有期徒刑。很明顯,對於任何壹個犯人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雙方都否認,結果大家都只判了1年。但是由於兩個人的隔絕,雙方都會懷疑對方為了保護自己會背叛自己。最終,兩人都選擇了坦白,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所以,這違背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結果是損人不利己。同樣,由於官民之間的利益不可能完全壹致,官民之間總是存在壹定的博弈。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來統治,很可能會導致囚徒困境,中國幾千年的專制歷史就是如此。通過計算機動態博弈模擬,我們知道參與博覽會的個體越少,危害越大,而當參與博覽會的個體達到壹定程度時,合作者就會占上風。因此,社會的多樣性有助於消除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