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與回報投資有關的事項

與回報投資有關的事項

海外間接上市融資與回報投資

受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客觀條件限制,國內企業在國內銀行貸款或國內上市遇到障礙時,往往通過境外間接上市融資獲得發展資金。境內企業在境外間接上市或定向增發過程中,可以通過直接註資換股或融資收購的方式,將資產權益從境內轉移到境外殼公司。所謂直接註資換股,是指境內企業股東將境內資產註入殼公司,換取殼公司發行股份的控股權,也稱反向並購。國企壹般采用這種方式。

但由於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股票是對價支付的壹種形式,監管部門理解不壹,且直接換股涉及境外投資審批,民營企業股東往往通過融資收購實現間接上市,即通過離岸公司引入過橋貸款或戰略投資者並獲得相當於賬面凈資產值的外匯資金,再以現金購買境內資產權益。雖然民營企業股東的境內資產權益在法律上全部由空殼公司控制,但境內外公司是同壹個管理層,這種做法的本質仍然是跨境換股。通過這種模式,將國內民營企業轉化為海外殼公司的控股企業。

境外融資運作過程中跨境換股導致的境內企業轉化為外資,是回報投資的重要來源。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2005年7月底,通過直接換股方式在境外間接上市的境內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約有80家。據初步統計,通過融資收購方式在海外間接上市的國內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超過250家。這種回報投資只是權益的跨境轉換,不涉及資本的實際流出。境外募集的資金作為增量外資(對外投資增資)或境內資產存量變現收入(包括減持所擁有的境外股票)進入中國。

過渡性資本外逃和回報投資

在國內的理論研究中,回報投資基本上是資本外逃的“衍生產品”。理論界把中國的資本外逃分為兩類:壹類是“純”資本外逃,即資本的最終目的是逃離該國,永不回流中國;另壹種是“過渡性”資本外逃,即資本外逃只是中間環節,通常以“外資”身份流回中國,為國內經濟發展獲得市場機會。換句話說,資本外逃並不意味著資本外逃完全儲存在國外,很大壹部分在完成資本權益的賬面轉移和性質轉換後回到國內。在過渡性資本外逃導致的回流投資中,會發生實際的資金跨境流出和流入,最終資本回流中國。過渡性資本外逃的具體動機可分為政策性尋租、私有財產保護、金融投機等。

政策性尋租

中國對內外資的差別待遇政策是回流投資的重要原因。外商投資企業在很多方面享受超國民待遇,包括稅收減免、土地和水電等基礎設施價格優惠、舉借外債和資本金匯出的政策便利等。由於內外資企業處於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內資企業往往通過“回流投資”實現內資向外資的轉化,從而在政策上享受超國民待遇。這種回報投資既不是真正的“走出去”,也不是真正的“引進來”,本質上是政策性尋租。國內企業通過回報投資進行政策性尋租,不僅違背了我國對外資實行優惠政策的初衷,也不利於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壹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績效指標,對這種回流投資大開綠燈,甚至強制國內企業出境後再回流投資。

私有財產的保護

我國在憲法中已經明確保障私人合法收入,但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壹些國內私人資本所有者仍然傾向於將財富轉移到國外,然後回國投資。通過這種操作,我們不僅可以在國外獲得更好的私有財產保護,還可以在國內獲得對“外國投資者”的特殊保護。當然,也不排除國內部分個人將貪汙賄賂、侵吞國有資產等非法所得轉移到國外。此時的回報投資本質上是壹種跨境洗錢活動。

貨幣投機

在匯率機制缺乏彈性的情況下,匯率變動有望引發短期資本跨境套利投機。壹般來說,當壹個國家存在資本管制,缺乏必要的對沖和投資工具時,國內居民通常不願意匯回外匯,尤其是在本幣存在貶值預期的情況下。然而,近年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在市場上普遍存在,國內居民為了避免因人民幣升值而縮水,傾向於將短期資金匯回國內。由於中國資本管制的結構性差異,短期資本流入受到嚴格控制,而對直接投資的控制相對寬松。因此,上述短期資本與其他短期國際資本壹起,以對外投資的形式進入境內,但往往不從事實際的投資和經營活動,而是等待人民幣升值來獲利。這種“回報投資”,本質上只是壹種長期短期的投機資本。

雖然理論上可以劃分回報投資的類型,但實踐中很難簡單地將回報投資歸為某壹類,壹項回報投資可能會交織著幾種動機。例如,民營企業間接上市形成的回報投資是其籌資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往往具有規避管制和政策尋租的性質。

規範回報投資行為的政策建議

合理的規範和指導

有人認為回報投資主要來自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只要取消內外資企業的政策差異,合並政策,就可以消除回流投資。但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因為回報投資有不同的動機和相應的類型,政策性尋租只是其中之壹。即使消除了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其他回流投資的動機依然存在,不會完全消除。其實,回報投資並非完全沒有合理因素,監管部門應該區別對待,合理規範引導,而不是“壹棍子打死”。同時,對回報投資的監管涉及對外投資和境外投資兩大類業務。要做好跨部門協調配合,多管齊下,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

加強監管

對於回報投資的監管,國際上有很多經驗。比如印度,政府限制本土企業通過回流投資規避國內產業準入限制和稅收監管。為了吸引外資,印度對合格的外國直接投資實行自動路線,即不需要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FIPB)的批準進行產業準入。近期,FIPB發現部分企業利用自動渠道進行回流投資,規避行業準入限制,逃避國內稅收監管,其規模約為自動渠道FDI的四分之壹。對此,印度在自動通道上加強了對外資的審查,發現屬於回流投資,就不予批準。與此同時,印度修改了FDI的性質,改變了僅從源頭判斷外資性質的標準,明確將回報投資排除在FDI之外。

政策調整和完善

回歸投資現象源於中國特定的制度因素。因此,從長遠來看,只有從利用外資、資本市場發展、稅制改革、資本項目管理等方面調整和完善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規範這種行為。目前,我國應根據不同類型的回報投資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因為政策性尋租、私有財產保護和金融投機性回報投資不符合利用外資政策,也偏離了“走出去”的正確軌道,對國內經濟發展、金融穩定和社會公正都有明顯的不利之處,應該予以禁止。對於融資性回報投資,由於其合理性,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對其進行規範和引導,特別是約束融資性回報投資運作中的政策性尋租行為。

跨境股票交易和回報投資

目前,對於國有企業境外紅籌上市和民營企業境外間接上市(又稱“小紅籌”),由於運行機制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國有企業境外紅籌上市過程中的資產或股權轉讓,應作為金額相同、方向相反的對外投資和境外投資兩項跨境交易記入國際收支平衡表。但從統計上看,這種跨境換股行為只計入境外投資統計。雖然註入資產或股權的內資企業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但不計入FDI流入統計,壹般不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優惠待遇。只有境外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作為投資(增資)匯回,才納入FDI統計。

民營企業間接上市壹般采用海外過橋資本收購的方式(過橋貸款或戰略投資者出資)。因為這種利用過橋資本的跨國並購,實際上是“自我收購”,嚴格意義上還是壹種回報投資。但在統計和管理上,僅將匯出的收購資金列為外資流入,跨境換股過程中的境外投資被掩蓋。

  • 上一篇:法律事務的職業特征
  • 下一篇:非法學專業可以報考法學大學的LLM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