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2014憑證理論知識檢查:檢查時間和地點

2014憑證理論知識檢查:檢查時間和地點

雖然國際上普遍承認買方在接受貨物前有權驗貨,但何時何地驗貨並無統壹規定,驗貨權直接關系到貨物交付過程中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此,買賣雙方為了明確責任,通常會在買賣合同中對買方是否以及如何行使檢驗權作出明確規定,其核心是檢驗的時間和地點。

檢驗的時間和地點關系到買賣雙方的切身利益,因為這涉及到檢驗權、檢驗機構和相關索賠。檢驗的時間和地點通常與合同中使用的貿易術語、貨物的特性、使用的包裝方法以及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密切相關。

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約定檢驗時間和地點的基本方式有三種:出口國(裝運港)檢驗、進口國(目的港)檢驗和出口國(裝運港)檢驗、進口國(目的港)復檢。

I .出口國的檢驗

這種做法可分為“原產地檢驗”和“裝運前或裝運期間在裝運港或裝運地檢驗”。

1,產地檢驗

在原產地檢驗中,即貨物離開生產地(如工廠、農場或礦山等)之前。),貨物由賣方或其委托的檢驗機構人員或買方的檢驗機構人員進行檢驗或驗收。賣方應負責貨物離開原產地前的檢驗或驗收。

2.裝運前或裝運時,在裝運港或裝運地進行檢驗。

這種做法,即以裝運質量、重量或數量為準。根據這壹規定,貨物的質量、重量或數量應在裝運前或裝運期間在裝運港或裝運地由雙方同意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該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應作為確定交貨質量和重量或數量的依據。

貨物到達目的港或目的地後,如果買方再次復驗貨物,即使發現問題,此時也無權拒絕或提出異議和索賠。

二。進口國的檢驗

進口國檢驗是指貨物到達目的港或在目的港卸貨後的檢驗,或在買方營業場所或最終用戶所在地的檢驗。

1.在目的港或目的地卸貨後檢驗。

這種做法,即以落地質量、重量或數量為準。根據這壹規定,貨物到達目的港或在目的港卸貨後的壹定時間內,由雙方約定的目的港或目的地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由該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作為確定交付貨物的質量、重量或數量的依據。如果檢驗證書證明貨物與合同不符,這是賣方的責任,賣方應負責。

2.在買方的營業場所或最終用戶的位置進行檢驗。

這種做法是在貨物到達買方營業所或最終用戶所在地後,延長和推遲檢驗到壹定時間,以該地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作為確定交貨質量和數量的依據。這種做法主要適用於成套設備、需要安裝調試檢驗的機電儀表產品以及在口岸開箱檢驗後難以恢復原包裝的貨物。

三。出口國檢驗和進口國復驗

這樣以裝運港或裝運地的檢驗證書作為付款依據,買方有權在貨物到達港口或目的地後進行復驗。根據這壹規定,貨物必須在裝運前由雙方約定的裝運港或地點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檢驗證書是賣方要求買方支付貨款或要求銀行付款、承兌或議付時提交的單據之壹;買方有權在貨物到達目的港或在目的港卸貨後的壹定時間內復驗商品。

如果經雙方同意的檢驗機構復檢後發現貨物與合同不符,並證明這種不符是原缺陷,是由於賣方的責任而不是承運人或保險公司的責任,買方有權在規定時間內憑復檢證書向賣方提出異議和索賠。

以上三種方法各有特點。前兩種方式的特點是由其中壹方提供檢驗證書,而第三種方式對買賣雙方都更加方便和公平。它不僅承認賣方提供的檢驗證書是有效文件,作為交接貨物和結算貨款的依據之壹,而且賦予買方復驗權。這種做法已被國際貿易中的大多數當事人所接受,因此它已成為壹項公認的原則。除非合同另有規定,買方有權在貨物到達目的港或目的地後進行復驗。如果在貨物風險轉移到買方時,復驗證明有與合同不符之處,則應由賣方負責。

因為這壹原則與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貿易慣例中的平等互利原則是壹致的,所以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基本上采用這壹做法。

  • 上一篇:扶貧好人的三個典型事跡
  • 下一篇:航空男生學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