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生物技術範文:談生物技術的發展。
生物技術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農業和醫學的進步來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安全。生物技術前景誘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希望。它不僅可以成為賺錢的重要途徑,還可以成為21世紀的經濟支柱,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關鍵詞:生物高科技發展
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為人們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生物技術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農業和醫學的進步來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展生物技術的目標應該不同於發達國家,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1,政策和戰略
(1)生物技術應該放在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的首位,因為生物技術的進步可以改造農業,包括谷物、化肥和牲畜。
(2)優先發展農業,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其次是醫藥衛生、輕工業和食品領域的新生物技術產品。研究的重點應該向農業傾斜。生物技術的發展應盡快形成高科技生產體系。研究項目應限定目標,優先開發壹批國內急需、技術成熟、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國內有壹定基礎和條件的生物技術新產品。
(3)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技術水平和產量,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減少環境汙染。因此,在農業上,應采用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醫藥、輕工方面,積極采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新技術,改革傳統生產工藝,提高產量和效益。
(4)大力加強生物技術的發展。比如,大力發展新型發酵設備,既可用於細菌培養,也可用於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生產蛋白質和核酸純化儀器及監測分析儀器等。,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5)重視生物技術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開展基礎研究可以為改進現有技術和開發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也是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保持這壹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必要的。
(6)發展和改善生物技術的必要支持基礎設施。如建立限制性內切酶等修飾酶、同位素、蛋白質分離純化、細胞培養基的生產供應體系,以及細胞庫、基因庫、生物技術信息庫等。
(7)加強生物技術的國際學術交流、技術合作和技術引進。建立壹批配備先進儀器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向國內外科學家開放。從發達國家引進的先進關鍵技術應該是成熟技術,同時又是國內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
(8)開展生物技術立法工作。這是為了防止在發展生物技術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特別是對重組DNA的操縱。
2.預測和展望
考慮到生物發展的趨勢和潛在的容量,如果中國能夠在人才培養、研發和資金籌措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國的生物技術將在原有發酵產業的基礎上形成壹個全新的產業體系,在農業方面也將取得更大的效益。
2.1生理活性物質的生產
作為藥品大量需要的生長素、胰島素、幹擾素等肽類,乙肝疫苗、尿激酶等,目前國內仍是從動物或人體組織中提取精制而成,大部分無法批量生產,成本高,價格貴。應用生物技術生產這類藥物的研究已經取得成果,並將造福人類。
2.2酶制劑的生產
隨著酶催化技術的發展和固定化酶反應器技術的應用,酶制劑的生產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目前,全球總產酶量的60%是蛋白酶,主要用於洗滌劑、制革和乳制品加工。我國酶制劑種類和數量不多,部分酶的應用市場尚未打開。診斷用酶、藥品用酶和試劑用酶約占我國酶制劑消費的10%,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酶診斷試劑盒的開發,可能形成新的產業。
2.3抗生素的生產
國內抗生素廠生產的抗生素有五六十種。然而,抗生素的品種結構極不合理。未來將有可能專註於研發。-內酰胺類抗生素的開發。農用抗生素是抗生素工業的壹個主要分支。國外用作飼料添加劑的抗生素多達18種。隨著我國飼料工業的大發展,農用抗生素將作為壹個新的產業門類受到重視。
2.4氨基酸、有機酸和多糖的生產
生物技術生產的氨基酸有18種,世界上壹半用作食品和藥品,壹半用作飼料添加劑。賴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需求將逐年增加。我國飼料用氨基酸的發展起步較晚,大力發展飼料用賴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生產將是今後的重點任務。同時,還應大力發展其他醫用氨基酸。
為了提高氨基酸的產量,今後將加強通過基因工程和細胞融合技術培育新菌株的工作。利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技術生產氨基酸有望在工業上得到應用。
有機酸和微生物多糖的生產在未來會有新的發展。特別是由微生物產生的黃桿菌膠、普魯蘭多糖、環糊精等多糖,由於在石油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巨大用途,很有可能被開辟為壹個新的產業。
2.5單細胞蛋白產業
單細胞蛋白的技術領域,因為關系到廢棄物的處理和再利用,關系到提供人類所需的蛋白質食物,所以備受人們關註。我國單細胞蛋白的生產包括面包酵母、藥用酵母和飼料酵母。
目前,利用糖蜜和各種工業廢水生產單細胞蛋白已取得技術突破。很快就會有壹個用糖蜜、味精廢液、酒精廢液生產單細胞蛋白的企業集團。中國的單細胞蛋白產業壹定會發展起來。
2.6農業和畜牧業生產
生物技術已經並將繼續在農業和畜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在組織培養、基因工程、細胞融合育種、胚胎移植等快速繁殖方面取得了壹些成就和進展,培育了壹些優良的動植物新品種。今後,利用新生物技術培育高產、優質或抗逆性(包括抗旱、抗鹽堿、抗除草劑)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動物新品種的工作將繼續加強,在構建高效固氮生物體系和培育高效固氮微生物菌株方面將取得新進展。動物胚胎的移植和分割也將廣泛應用於良種繁育。由雜交瘤制備的單克隆抗體將逐步推廣用於農作物、家畜、家禽和魚類疾病的快速診斷。
此外,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環境、凈化工業廢水、利用天然廢棄物和生物質為原料生產能源燃料、利用細菌浸礦開采和提煉有色金屬等,特別是在基礎化學領域,取得了壹些成果,提出了壹批新的研究課題,展現了光明的前景。
3.結論
總之,生物技術前景誘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希望。它不僅可以成為賺錢的重要途徑,還可以成為21世紀的經濟支柱,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生物技術範文2000字第二部分:當代蠶業生物技術發展概述
近50年來,我國蠶業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絲蛋白生物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家蠶基因工程技術、家蠶性別控制與雄性育成技術、昆蟲激素在蠶業中的應用、家蠶變態的人工調控、家蠶營養生理與人工飼料研究、蠶體作為生產重組蛋白的生物反應器、桑樹栽培與遺傳育種新技術開發、家蠶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蠶業生物技術的發展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蠶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必將推動我國蠶業的發展,增加蠶農的收入,促進絲綢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蠶業生物科學的發展,為生物科學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使傳統蠶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回顧我國蠶業科學的發展,展望世界蠶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蠶業科學是為絲綢生產相關產業(植桑、養蠶、制種、制絲)提供方法和原理的應用科學。面向未來,蠶業科研的重要任務是進壹步提高蠶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使蠶業迅速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而這種轉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蠶業生物學基礎研究的進展和應用技術的開發創新。
1絲的分子生物學理論研究
進壹步闡明絲蛋白的分子結構和絲蛋白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將為提高蠶絲產量和改善蠶絲品質提供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基礎。優雅潤滑的桑蠶絲衣服是很多人的最愛,但是令人苦惱的是桑蠶絲很嬌氣,不耐用,打理起來特別麻煩。201114年10月,中國西南大學科學家培育出重組基因的蠶寶寶,首次吐出了合成絲蛋白。在家蠶的16 425個基因中,有壹個被稱為Fib-H基因,是控制絲蛋白產生的關鍵基因。家蠶生殖細胞的研究人員?切?絲素-h基因掉了,沒有Fib-H基因的絲腺叫什麽?空絲腺?。研究人員將預先設計的與Fib-H基因相似的人工絲蛋白基因顯微註射到Fib-H基因被敲除的蠶卵中,成功轉移的帶有人工絲蛋白基因的蠶卵發育成?蠶寶寶後來吐絲含有合成絲蛋白。通過對蠶絲纖維的人工改良和重新設計,桑蠶絲未來可能會像棉服壹樣舒適,也像棉服壹樣耐穿易打理。
兩種絲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開發與應用
絲素蛋白是壹種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濕性,無毒、無刺激,與人體相容性強。絲素蛋白不僅可用作人工皮膚、血管、肌腱、韌帶、骨骼和牙齒等人工組織材料,還可用作手術縫合線、隱形眼鏡、角膜、抗凝血劑、藥物控釋材料、功能性細胞培養基質、固定化酶載體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用材料。還廣泛應用於新型環保材料、化妝品、保健、營養食品等日化環保領域。隨著家蠶基因組研究的巨大進展和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的快速進步,家蠶絲蛋白的生物學功能有望在軍事、航天、醫學、環保等領域得到更深入、更廣泛的開發和應用。
3 .家蠶基因工程技術
家蠶不僅是重要的經濟昆蟲,也是研究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模式生物之壹。將外源基因轉入家蠶,實現其在家蠶中的表達,最終需要將外源基因整合到家蠶染色體中,這樣才有可能穩定遺傳,獲得轉基因家蠶。目前關於家蠶轉基因的報道主要有:家蠶品系間的基因轉移、其他動物的基因轉移到家蠶體內、家蠶的基因轉移到其他動物體內。比如中科院研究員盧長德就用過?電穿孔?方法:將熒光蛋白基因和蜘蛛拖絲基因註射到蠶卵中,獲得熒光吐絲。轉基因蠶。蜘蛛絲中的拖絲是壹種天然蛋白質纖維,具有非常高的強度和彈性。如果做成防彈衣呢?用刀很難進去編織的降落傘結實耐用;熒光絲可用於開發自然發光服裝和各種防偽標簽。
家蠶性別控制與雄蠶專養技術
與雌蠶相比,雄蠶有很多優點。首先,它們身體強壯,容易飼養。二是吃桑量少,飼料效率高;三是出絲率高,繭絲質量優良,可做高檔生絲。與目前的雌雄混養相比,雄蠶的特種飼養可以大大提高蠶絲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養蠶業的經濟效益。因此,雄蠶專養被稱為繼第壹代雜交種利用後最有價值的創新技術。性連鎖平衡致死基因的應用取得了很大進展。在俄羅斯科學院Sterlon Nikov育成的家蠶性連鎖平衡致死系的基礎上,經過轉育和改良,育成了壹批雄蠶品種,雄蠶率達到99.85%,可以達到專養雄蠶的目的。雄蠶專業化飼養將成為21世紀提高蠶絲生產能力和蠶絲技術性能的重大突破。
昆蟲激素在養蠶業中的應用
蛻皮激素(MH)、保幼激素(JH)和保幼激素類似物(JHA)在調節家蠶生長發育、增加產絲量和生產超細生絲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比如保幼激素和蛻皮激素的應用,可以提高夏秋繭的質量,解決桑葉的問題。發現多種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質,成功誘導三眠蠶,開發出超細細度的優質繭絲。此外,使用抗幼激素可以縮短養蠶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6家蠶變態發育的人工調控。
家蠶變態發育的人工調控是絲綢工業科學的基礎問題之壹,對絲綢工業的生產結構和整體生產效率有很大影響。由於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化蛹期很短,只有2周,蛾繭不適合繅絲,生產中需要在化蛹前完成鮮繭的收購和烘幹。人們希望人工調節家蠶的變態發育,延長蛹期,減輕鮮繭收購和烘幹的工作壓力和強度,甚至希望停止蛹期的發育,實現鮮繭的繅絲。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通過精子介導法將攜帶蠍毒素基因的載體導入蠶卵,在蛹期特異性表達,殺死蠶蛹。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鮮繭收烘和蛹期過短的矛盾,使生絲等級提高成為可能,而且可以大大節省烘繭所需的能源。
家蠶營養生理及人工飼料的研究
蠶屬於植食性昆蟲。除桑葉外,蠶還能以桑科的哲哲、菊科的蒲公英和萵苣、榆科的榆樹為食。而桑葉以外的植物的葉子,讓蠶很難健康生長繁殖。基於近40年來對蠶的取食行為和營養生理的研究,在廣食性蠶品種的選育和低成本人工飼料的設計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使全自動工廠化低成本人工飼料全年飼養蠶成為可能,從而促進蠶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如日本早在90年代就成功育成多對喜食低成本線性規劃飼料的寬飼蠶品種,日本目前的其他品種也已育成人工飼料適應性品種,均具有良好的飼養能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桑蠶業也對人工飼料適應性和廣食性蠶品種的選育做了大量研究。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蠶系還開展了適應性人工飼料蠶品種選育工作,初步育成了飼用性能好、雜食性飼料(主要成分:桑葉粉30%、豆粕粉25%、其他澱粉、防腐劑、維生素、無機鹽等)的雜交組合石光1號。).8蠶體作為生產重組蛋白的生物反應器
?蠶生物反應器?就是將帶有目的基因的重組桿狀病毒植入蠶蛹中進行培養。蠶蛹會主動轉錄、翻譯植入的基因,自然生成對人類有用的生物活性物質,通過高科技(如超低溫冷凍、低溫幹燥、高速離心等)提取生物活性成分。)並將其制成相關劑型,以滿足人類疾病的治療、預防和保健需求。蠶好養,成本低。它能在1天內合成3 1 69 mg外源蛋白。它的血淋巴具有儲存蛋白質的能力,血淋巴中含有蛋白水解酶的抑制劑,對目的蛋白有保護作用,外源蛋白可以很容易地從蠶體液中分離純化出來。蠶也可以直接磨碎,用作藥物或食品添加劑。因此,利用家蠶生物反應器生產有用的蛋白質具有很大的優勢。比如用蠶生產高附加值的蛋白質,如皮膚生長因子、乙肝疫苗等。
桑樹栽培和遺傳育種新技術開發
桑樹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和多倍體育種都是改良桑樹品種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蠶繭單產的重要途徑。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和應用也將為桑樹育種提供新的途徑和方法。世界上有26種桑樹,其中至少有15種分布在中國。目前,我國保存的桑樹品種資源有2600個,已育成50多個適應不同環境條件、栽培技術、養蠶要求等用途的優良桑樹品種。其中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有魯桑荷葉白、桐鄉綠、團頭荷葉白、197、渝2號等。桑樹栽培主要采用低桿密植和立體栽培管理模式,提高了桑葉的產量和質量。
10蠶業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
我國許多用蠶沙副產品加工的產品已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如用桑葉、桑果制成的桑葉茶、桑膏、桑葚酒,提取的植物酒精、葉綠素、胡蘿蔔素等。利用蠶蛹制備蠶蛹蛋白粉和多肽,分離蠶蛹抗菌蛋白和誘導生物活性蛋白的產生,生產蠶蛹氨基酸和氨基酸復合物,提取蠶蛹油和殼聚糖,開發蠶蛹蛋白纖維、蠶蛹蟲草等。利用廢絲開發了絲素粉、絲素糊、絲素液、絲素洗面奶、洗發水和護發素。既提高了蠶桑生產的綜合效益,又提高了蠶桑產品的附加值,改變了蠶桑生產經營的目的,把蠶桑產業做大做強,讓蠶桑更好地造福人類。
參考資料:
[1],,許。蠶絲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開發與應用[J].屌絲,2006 (6): 44-48。
何克榮,黃建輝夏建國人。家蠶性別控制與雄蠶特種育種的研究[J].蠶學通報,1998 (3): 2-3。
、龔、。東亞鉗蠍基因轉移對家蠶發育和存活率的影響[D].江蘇:蘇州大學,2010。
[4]徐新,,等.廣飼蠶品種?石光壹號?不同人工飼料和不同年齡飼養的適應性及主要經濟性狀鑒定初報[J].中國蠶業,2013 (3): 37-41。
王長河,平江,曹林,郭聰。家蠶生物反應器的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J].四川動物,2004 (4): 368-372。
生物技術範文2000字第三篇:談初中生物技術創新實踐活動。
生物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物科技活動承擔著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也是培養青少年熱愛自然、了解和關心生態保護、了解生物與農業、生物與醫學、生物與工業、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首要途徑。還挖掘和培養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研究人才,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做準備。生物技術創新實踐具有科技創新實踐的所有特征,在各學科的科技創新實踐中占有很大比重。筆者針對學生困惑的選題,運用行動研究法的策劃、行動、觀察、反思四個過程,以集中訓練、案例分析、跟蹤調查的形式解決實際問題,及時總結經驗、積累案例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主題研究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其焦點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其創新能力或能力,所以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壹、初中生物技術創新實踐活動相關概念的界定
生物學是壹門實驗學科,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學校開展生物技術創新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給學生實踐機會,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實現塑造人格、提高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二、選題階段的探索與實踐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作者充分利用所在學校現有的教育環境,結合初中學生的特點,探索研究初中生物技術創新實踐中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開展生物技術創新課題研究。解決本次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期為科技教育和廣大科技活動壹線教師提供壹些參考,為科技創新實踐積累壹些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方法。
在開展科技創新實踐之前,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65.38%的學生認為選題最混亂,難以影響或制約選題。項目研究?發展的瓶頸。我決定用行動研究來解決這個問題。壹般來說,行動研究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四個環節。
在制定總體實施計劃時,還應考慮行動計劃的步驟。首先,進行第壹輪行動,並對其進行監控,以了解其效果。根據監測得到的信息,分析不足,並在此基礎上修改整體方案,特別是調整下壹輪行動步驟。具體的行動研究步驟如下:
(1)待解決問題。知識積累後,同學們選了壹些題目,但是題目太盲目了。不清楚哪些課題是別人做過的,能做哪些課題,如何科學的呈現研究成果。
(2)問題原因分析。學生的話題主要來源於日常生活。為了在這種普遍現象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學生需要仔細觀察並積極思考,能夠從普通現象中發現異常。
(3)設計對策和行動計劃。利用科普講座的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輻射作用,激發學生關註身邊的人和事,從生活中選題,引導學生確定課題的研究方向。
(4)行動反思。從上交的題目清單中,我們發現科普講座起到了預期的作用。70.5%的題目來自學生生活。說明學生在有意識地關註生活。然而,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的角度、範圍和可行性。
(5)新壹輪行動研究計劃。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解每個課題的出發點、研究計劃等細節,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以及切入點,縮小研究範圍,通過分解、提煉、完善、綜合提煉出可行的研究課題。
(6)實施和監測新壹輪行動。針對範圍過大的題目,作者采用了分解提煉的方法。
(7)行動研究的定期評估和總結。通過對比分析前後的題目名稱,發現修改後的題目名稱更加確切具體,學生明確了研究方向、研究重點和切入點。教師也可以從題目名稱中快速掌握題目的相關情況。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科技創新實踐小組產生了24件作品,全部被推薦參加第五屆鶴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24件作品全部獲得市級獎項。其中壹等獎4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13名。
三。開展活動的建議
(1)鼓勵學生多種方式選擇題目。生物技術創新實踐活動研究課題的相關學科非常豐富,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
(2)開發現有的教育資源。要因地制宜挖掘教育資源,考慮學校和周邊社區有哪些資源,爭取社會和家長的支持。
(3)提高生物教師的科研素質。生物教師要多參加各級科技活動的培訓,多看科研方面的書報雜誌,多關註生活和社會,多收集相關案例,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教師只有具備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素質。
參考資料:
[1]黃祖蔭編輯。中學生物技術活動數據[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
[2]生物活動課的認識與思考:認識魚枷中學生物教學,1999 02。
[3]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修訂組(2011版)[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2)。
猜妳喜歡:
1.生物技術範文
2.科學論文範文
3.生物技術範文1500字以上。
4.淺談高中生物技術試卷
5.關於基因的範文是1500字
6.生物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