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海西指的是什麽地方?

海西指的是什麽地方?

海西目錄[隱藏]

海西州

歷史調查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民族概況

礦產資源

天然景觀

基礎設施

經濟發展

第十個五年發展目標

經濟布局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

海西州概況

歷史調查

自然地理

行政區劃

民族概況

礦產資源

天然景觀

基礎設施

經濟發展“十五”發展目標經濟布局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概況。

[編輯此段]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西藏南部,甘肅北部,新疆西部,海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是青海、甘肅、西藏四省交流的中心,在穩藏援藏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是鞏固祖國西南邊防的後勤保障基地,戰略地位重要。

[編輯此段]歷史概述

海西在古代是西羌之地,東晉後期、隋、唐時期被吐谷渾、吐蕃政權控制。明初東部蒙古各部進入,明末由西部蒙古和碩特各部統治。作為絲綢之路的輔道,它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蘭熱水吐蕃古墓葬和諾木洪塔塔裏哈文化遺址見證了海西悠久的歷史和先民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此段]自然地理

海西州以中國四大盆地之壹的柴達木盆地為主,北臨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臨昆侖山。東西長約837公裏,南北寬約486公裏,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裏,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6438+07%。該州大部分地區海拔3000米,最高點是昆侖山的布卡達班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於達布森湖區,海拔2675米。泉州年平均氣溫-5.6C-5.2C,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發量為1353.9—3526.1毫米,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海西州現轄3縣2市3個管委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市、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管委會、冷湖管委會、茫崖管委會。東部三縣壹市基本是農牧區,西部壹市三委是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

[編輯此段]民族概況

海西州總人口369,654,38+0,000人,包括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29個民族。其中蒙古族和藏族為主體民族,人口分別為2.47萬人和411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7%和11%。全州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平均每公裏1.16人。

[編輯本段]礦產資源

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泉州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礦藏281,其中大型72處,中型61。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約為15萬億元,占全省礦產資源總潛在經濟價值的90.78%。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原鹽、鉀、硼、鋰、鎂、鍶、溴、碘、芒硝、天然硫、鉻、鉛鋅、金、銀、石棉、石灰石等。其中原鹽、鉀、鎂、鋰、鍶、石棉、芒硝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的特點。全州有草地654.38+0.67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地654.38+0.06億畝。宜農土地553萬畝,發展農牧業潛力巨大。綠洲擁有72萬畝農業耕地,盛產小麥、油菜、優質牛羊肉等農畜產品。柴達木枸杞、羊絨馳名中外。

[編輯本段]自然景觀

世界屋脊和生活在內陸深處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海西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長江源頭、丫蛋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樓、千年冰川、張莞鹽橋、昆侖山、道教聖地、西王母瑤池、二郎神洞、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唐代吐蕃墓葬、都蘭國際狩獵場等遠近聞名,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註和向往。

[編輯此段]基礎設施

龍羊峽至烏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建成,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在建設中,泉州逐步納入西北電網覆蓋範圍。青藏、青新、敦格等國家幹線公路在州內形成環形公路交通網絡;青藏鐵路橫貫全州536公裏;格爾木機場有格爾木至西寧-Xi-濟南-青島的航線。蘭西拉和青新光纜貫穿全州境內,通信實現自動化,形成統壹的本地電話網,城區全部開通無線尋呼和移動通信業務。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灘間山金礦、德令哈堿廠等成為海西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工程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和“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產條件進壹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的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市建設也達到壹定規模。城鎮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顯,海西州基本形成了工農業畜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GDP達到53.4億元,其中第壹產業3.2億元,第二產業34.7億元,第三產業654.38+0.55億元,人均GDP 654.38+0.45萬元。海西州壹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5438+0 ‰。州、市(縣)、鄉、村衛生防疫網絡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編輯本段]第十個五年發展目標

65,438+0.經濟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按2000年價格計算,2005年達到65438.07億元,比2000年翻壹番。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泉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300億元。

2.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升級,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工業增加值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泉州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5%以上。

4.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5.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編輯本段]經濟布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為龍頭,依托青藏鐵路、315國道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工業、中藏藥加工、商貿、房地產、旅遊等產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都蘭經濟帶、德令哈。都蘭經濟帶以農牧業和肉類加工業綜合開發為重點,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矽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區域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積極支持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格爾木農場,推動主導產業和企業發展,大力發展鹽湖化工、油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開發寶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托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編輯此段]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

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以福建為主體及周邊地區,連接南北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東連臺灣省島,西接江西,具有對臺工作、統壹祖國、進壹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色和獨特優勢的海峽西岸區域經濟綜合體。它是壹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綜合概念。總體目標和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壹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壹、產業升級、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福建是經濟區的主體部分,覆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人口約6-8千萬。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將超過654.38+0.7萬億元。

[編輯此段]海西概況

海峽西岸“海西”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以福建為主體及周邊地區,南北連接珠三角、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東連臺灣省島、西接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具有對臺工作、統壹祖國、進壹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它是壹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綜合概念。總體目標和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壹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壹、產業升級、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福建是經濟區的主體部分,覆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人口約6000-8000萬。預計經濟區年經濟規模654.38+0.7萬億元以上。它面向臺灣省,毗鄰臺灣省海峽,位於海峽的西側。它是壹個特殊的區域經濟綜合體,肩負著促進祖國統壹的歷史使命,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意義重大。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大到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臺州等地。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為23個城市。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於2004年8月批準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於2005年6月5438+10月作出《關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作出了全面部署。進壹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壹步統壹了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的實現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福建人民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祖國統壹大業的強烈責任感,充分展現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勁頭、攻堅克難的精神、謀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大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壹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祖國統壹大業的歷史責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意義重大。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有力推動福建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合作,逐步形成從渤海灣到珠三角整個海岸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發揮福建加快東部地區發展的優勢。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於福建在新壹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拓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臺合作、生態資源、內部聯系等優勢,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動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綜合開放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和機場為骨幹和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提供快速暢通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搭建推進祖國統壹大業的前沿平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進壹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系、互動互利,使福建成為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樞紐、先行區和重要渠道,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壹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顯示了祖國對臺灣省最大的努力和誠意。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會帶動浙江、廣東等周邊東部地區的發展,還會對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起到拉動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是什麽級別?
  • 下一篇:何曉峰的主要論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