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現行環境保護政策的政策背景
環境問題不是單壹的社會問題,它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尤其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西方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社會,從工業化初期開始就壹直在償還對環境的債務。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我們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提前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我們面臨的必然選擇,是在環境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的被動選擇。因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環境汙染問題嚴重。
汙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環境汙染加劇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環境汙染問題仍然相當嚴重。據統計,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254.9萬噸,比2000年增長65.438+05%。全國七大水系中,根據413個水質監測斷面的記錄,僅有41.6%的斷面符合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比2000年下降了16.1%。長江、珠江水質良好,海河、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水質較差。2004年,41.4%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比2000年的63.5%下降了22.1%。*酸雨汙染是壹個嚴重的問題。城市噪聲是壹種常見的公害,7.3%的城市處於嚴重或中度汙染水平。重大汙染事故時有發生,我國已進入環境汙染事故高發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2.生態惡化的趨勢加劇了。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中與之相關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活動必然會或多或少地影響這些因素。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範圍、程度和危害正在擴大。土地退化嚴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裏,約占國土面積的38%。水土流失面積年均增加1萬平方公裏,沙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裏,並以每年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大。全國森林面積174910000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34位,占西北省(自治區)的32.19%。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為654.38+0.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壹,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水生態系統不平衡。2004年,全國有79個城市缺水,2340萬人口和13萬頭大牲畜出現臨時飲水困難。*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物富集區面積不斷減少,亂捕濫獵屢禁不止。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3.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給中國的環境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是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入世。入世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發達國家將要求我們執行同樣高的環境標準。[1]因此,WTO的壹些綠色條款可能會對我國的商品出口產生影響,限制那些不符合環境標準的商品的出口貿易。這就需要國內企業...> & gt
問題二:環境保護的意義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大自然為人類提供資源,因為人類有資源才能生存。如果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就會變得不那麽理想。
第二,從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保護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更準確地說是可持續發展,這是造福人類後代的長遠之事,而不是為了獲得單壹的眼前經濟利益而破壞環境。
第三,就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而言,環境保護體現了個人的素養和素質,也顯示了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壹個尺度。
問題3:保護環境的意義和重要性是什麽?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壹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汙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已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我們國家來說,保護環境是壹項基本國策。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 * *面臨的壹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地球是人類唯壹的家園。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沒有發現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類唯壹的家園。
在這個家裏,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們之外,還有許多生物,如花、樹、昆蟲、魚、鳥和動物。這些生物和我們生活在同壹個環境中,它們共同組成了這個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活離不開水。人體所含的水分約占體重的65%。如果人體失去65,438+00%以上的水分,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空氣。氧氣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種植物都是氧氣加工廠。如果地球上沒有植物,我們人類和其他生命將不復存在。野生動物依賴植物,也可以保護植物。以鳥類為例,90%的鳥類以昆蟲為食,許多益鳥是農作物和樹木的守護者。它是害蟲的天敵。100樹蟲十天可以吃光壹棵大松樹的葉子,而壹對大山雀壹天可以吃掉400多只昆蟲。沒有這些益鳥,害蟲就會泛濫成災。在地球上,人類的植物和動物其實是壹個相互依存的生物圈和朋友圈。誰也離不開誰。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為生態平衡。地球為我們提供了生命支持系統——空氣、水、適當的光和熱、能量等等。事實上,這種原始的生態平衡從全球範圍來看是極其罕見的,我們今天可能只會在人類從未踏足的地方看到。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環境資源,但同時也遭到了破壞。
問題4:環保產業的意義1。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壹,是環境保護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是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支撐。2.環保產業涉及技術、設備、產品、材料、工程、服務等多個方面,與國民經濟多個行業有著全方位、多層次的關系。3.環保產業的發展,壹方面增加了汙染控制能力,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了條件;另壹方面,由於環保產業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具有產業鏈長、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其發展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產業機構的調整,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問題5: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意義是什麽?這幾年環保的聲音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普通。從全球變暖到我們生活周圍禁止超薄塑料袋,倡導拒絕皮草和素食,環境問題已經家喻戶曉,人人都在討論。把環境保護提到壹個非常重要的高度。作為建築行業,建設項目對環境保護的意義是什麽?下面說說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意義。
第壹,建設項目與環境的和諧:
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和諧社會”。什麽是“和諧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們認為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的良性狀態和理想目標,主要包括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改造自然的過程。我們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資源和材料來開發我們需要的各種建築產品。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築產品(如供人們居住的住宅產品、供公眾活動的建築產品、供工業發展的工業園區等。)提供給社會上不同需求的人。如果我們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破壞資源存在的規律,建築產品和環境是可以相互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會因建築項目的功能、材料和施工等因素而對其產生不同的影響。從建設項目的功能和構成建築產品實體的材料兩個方面闡述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意義。
第二,建設項目的功能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首先,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青海湖是青海省的旅遊標誌。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地位極其重要。互聯網是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氣候調節器,本文論述了互聯網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它被稱為“中國的生態屏障”,本文從協調原理出發,論述了組織的分工與合作。青海湖位於柴達木盆地沙漠與河湟谷地之間,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裏,湖泊面積4500平方公裏。如果沒有青海湖,柴達木盆地的沙塵暴會吞噬大半個中國。因此,青海湖在整個西部地區的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保護青海湖的生態,國家和我省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2009年,青海湖風景名勝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嚴把項目建設和市場準入“兩道關口”,堅決杜絕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的項目建設,盡最大努力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近日,根據有關資料進壹步明確,所有旅遊建設項目必須按照青海湖風景名勝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依法、規範、科學進行,並嚴格執行可行性研究,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履行土地相關審批手續。任何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都不得進入或落戶景區;凡影響生態環境的現有建築項目,壹律拆除,恢復自然狀態;任何與風景名勝區保護相違背的大型或小型商業活動都不得進入該地區。試想壹下,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這些措施,我們就會隨意建造建築物,破壞自然生態。也許很多年後,我們祖國的南方會喝不上水,會遭遇中國大部分地區沙漠化的厄運,可能會有不可預知的自然災害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不敢想象的事情。我們還沒有看到因亂建而嚴重破壞青海湖生態的場景。幸運的是,已經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保護這片土地(中國的生態屏障)。可見,建設項目的功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義重大。
再來看壹個例子:2009年8月20日,西海都市報報道了壹則關於某工業項目汙染的報道。陜西省鳳翔縣長青鎮有壹家年產20萬噸鉛鋅的冶煉企業。據初步調查,兒童和嬰兒血鉛嚴重超標是由於鉛和鋅的大量產生,影響了周圍的環境。來自陜西鳳翔縣的網絡消息,長青鎮高嘴頭村285名兒童中,有236人血鉛超標。至此,鳳翔縣長青鎮三個村的1016名兒童中,有851名兒童血鉛超標,部分嚴重兒童已達到中毒標準。據悉,陜西省環保廳成立就是為了處理鳳翔的血液...> & gt
問題6:關於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建議
罪惡的人類:
雖然今天發達的地球環境看起來很樂觀,但是存在非常嚴重的隱患,這些隱患都是人為制造的:肆意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隨意排放有害液體。“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對人類構成更大威脅的氣體達到6億多噸。。。。。;據估計,到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的三分之壹將面臨沙漠化的危險,每年將有6平方公裏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人類怎麽看?從2300萬年前到654.38+08萬年前森林猿的出現,再到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大自然對每個人的索取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的,這也進壹步滋生了人類的貪婪。
比如中國的木蘭河,上世紀50年代初原本是壹條清澈見底的河流,現在卻變成了壹條汙染的河流,魚蝦絕跡,給我們的地球母親再添壹道傷疤。這不是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嗎?
因此,我鄭重向尚未意識到的人們建議:
第壹,人類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須尊重它。對改造自然既要謹慎,又要大膽實踐,大膽改進,從而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和諧發展,決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
第二,從我做起,首先選擇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們的家園和地球,創造壹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1。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1)以節約用水為榮,隨時關水龍頭,防止滴水。
(2)慎用洗潔精,盡量使用肥皂,減少洗潔精中的化學物質對水質的汙染。
2。綠色消費與環保選擇
(1)使用無鉛汽油、無鎘鉛蓄電池和無磷洗滌劑,減少水和空氣汙染。
(2)購買價格低廉的家用制冷電器和不傷頭發的摩絲,減少對臭氧層的汙染。
3。復用再復用
盡量少用壹次性物品,多用耐用品。如果不使用壹次性塑料和飯盒,白色汙染就會減少;不要使用壹次性筷子;自帶購物袋或購物籃。
4。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不亂扔廢電池、廢塑料等垃圾和廢棄物;把垃圾分門別類,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資源,造福人類。
5。保護自然萬物。
不獵捕和利用珍稀動物和保護動物,愛護和保護野生動植物;植樹造林,愛護身邊的每壹寸綠地,每壹朵花,每壹棵樹。
6。註意衛生,保護環境
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喧嘩。
作為壹名新時代的小學生,我倡導同學們提高環保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我們的隊伍,為環保做貢獻,造福子孫後代。因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環境保護建議
環境保護司致辭的譯文:
妳好!
我是XX小學的壹名小學生。
我是在XX市長長大的,我看到了XX這座城市的變化。從壹個不知名的城市到中國的綠城,舉辦了民謠節和南博會。
現在在南寧,隨處可見“環保人人有責”諸如此類。路邊,各種垃圾桶很好看。最近大家都提倡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分開。
但是,我覺得光有分類是不夠的。有必要在垃圾桶上寫下壹些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不是每個人接受的知識都像我們這麽多,知道什麽是可回收垃圾,什麽是不可回收垃圾,想想農民工,不知道就亂扔,這樣不好。不僅起不到環保和垃圾分類的作用,反而會給垃圾場的工人帶來麻煩。
另外,我還發現了壹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有壹天,我和媽媽奶奶坐公交車去,想去烈士陵園掃墓。壹開始我們很開心的出門,但是到了公交站等車的時候發現旁邊有個垃圾桶,裏面的垃圾臭氣熏天。路人仰著鼻子走來走去,我們路過的時候聞到壹股很大的腐臭味。
後來我去過的地方,都會仔細觀察有沒有垃圾桶。壹段時間後...> & gt
問題7:環保的重要性:保護環境,善待家園。
地球是人類唯壹的家園。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沒有發現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唯壹家園。
在這個家裏,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們之外,還有許多生物,如花、樹、昆蟲、魚、鳥和動物。這些生物和我們生活在同壹個環境中,它們共同組成了這個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活離不開水。人體所含的水分約占體重的65%。如果人體失去65,438+00%以上的水分,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空氣。氧氣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種植物都是氧氣加工廠。如果地球上沒有植物,我們人類和其他生命將不復存在。野生動物依賴植物,也可以保護植物。以鳥類為例,90%的鳥類以昆蟲為食,許多益鳥是農作物和樹木的守護者。它是害蟲的天敵。100樹蟲十天可以吃光壹棵大松樹的葉子,而壹對大山雀壹天可以吃掉400多只昆蟲。沒有這些益鳥,害蟲就會泛濫成災。在地球上,人類的植物和動物其實是壹個相互依存的生物圈和朋友圈。誰也離不開誰。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為生態平衡。地球為我們提供了生命支持系統——空氣、水、適當的光和熱、能量等等。事實上,這種原始的生態平衡從全球範圍來看是極其罕見的,我們今天可能只會在人類從未踏足的地方看到。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環境資源,但同時也遭到了破壞。
因此,請保護環境,善待我們的家園。只有這樣,我們的家園才能變得更好。
問題8:討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在實業。在農業和其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我們往往只關註眼前的利益,卻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些地方,老百姓渴望脫貧,領導也渴望發展。他們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因此,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同時也出現了環境汙染的問題。比如小造紙、小煉鐵、小印染、小焦化,都是目前的環境汙染大戶。尤其是壹些地方領導環保意識薄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他們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甚至鼓勵這些企業,所以問題更加嚴重。它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中國有532條主要河流,436條河流因為我們的無序排放而受到嚴重汙染。霧霾籠罩全國各地,沙塵暴肆虐,全球變暖等等,都是因為我們環保意識薄弱,不重視環保。導致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千瘡百孔。因此,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可持續發展是壹種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後代人需求構成威脅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環境、資源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絕不能走浪費資源、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因此,搞好環境保護,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不僅是壹個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壹個關系到改革開放、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
英國壹位名叫芭芭拉(Barbara)的女性在她的《人類只有壹個地球》壹書中提到:我們有責任保護地球,因為當地球毀滅時,人類也不能幸免。她還說,我們的地球不是繼承自上壹代,而是借用自下壹代。這個想法有著深刻的哲理,我們真的應該給我們的後代壹個完美的地球。
我們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們要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後代的關系,當代人與當代人的關系。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要改變人類目前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局限於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能分開,更不用說反對。發展應該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人類環境宣言》是在1972人類環境大會上通過的,或者說是人類環境保護的壹個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汙染。全球範圍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汙染更加嚴重。只有突破狹隘的環境觀,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當代人能否公平分配環境保護的成本和收益,建立壹套激勵人們環保行為的制度安排,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的實現;如果當代人連壹些最起碼的正義都實現不了,那麽我們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關心遙遠的後代的利益。所以當代的集體努力和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真實的。
現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我們共同的未來”特別重視滿足窮人的基本需求。這是因為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這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基本權利。貧窮就是這種權利的剝奪,使得人類行為的價值得不到實現。與此同時,貧困和環境破壞往往互為因果。因此,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代內平等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綜上所述,為了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必須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