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圍繞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總體定位,加快建設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全國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努力建設現代化武漢。為此,武漢將按照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安全要求,對照科技創新、區域協調、雙循環發展、產業振興、生態文明、交通支撐、高效治理、和諧穩定等八大戰略,開展15重點工作。
法律依據:
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壹是堅持創新是第壹動力,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疏通創新戰略源頭“最先壹公裏”和成果轉化“最後壹公裏”,以壹個東湖科學城、七個湖北實驗室、九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抓手,以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為依托,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二是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基礎升級和產業鏈現代化,實施“三大計劃”(支柱產業拓展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和現代服務業提升計劃),發展“五型”經濟(服務經濟、頭部經濟、樞紐經濟、創新經濟和流量經濟)。著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965”現代產業體系(九大支柱產業集群:“光芯屏端網”新壹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與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與先進基礎材料、智能建築、商貿物流、綠色環保、文化旅遊、現代金融;6個新興產業:網絡安全、航空航天、航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未來五大產業方向:電磁能源、量子技術、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海和深空)。
三是推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武漢建設。圍繞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構建良好的數字生態。
四是強化“壹帶壹路”的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壹龍頭引領、兩翼帶動、全域合作”的區域發展布局,加快構建“主城優、四輔強、城鄉壹體”的空間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武漢都市圈,打造武漢都市圈升級版。全面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作用,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壹體化發展,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發揮戰略支點作用。
五是開拓市場空間,打造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樞紐。加快推進“三港兩站”(三港:機場、水港、陸港;兩站:漢陽站、天河站)和“五型”(港口型、陸路口岸型、機場型、生產服務型、商務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打造消費升級聚集地、國際消費承接地、線上消費結算地、投資目的地。堅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對外開放,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第六,堅持加大改革力度,營造壹流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人、地、錢、技、數的市場化改革,圍繞“辦壹件事”高效推進“五減五通”(五減: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運行次數;五通: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牌照通、業務通)“壹網通”、“同城通”,打造壹流營商環境,加快區域金融中心建設。
第七,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壹城三圈三樞紐”(壹城:建設交通強國示範城市;三圈: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2小時通達長江中遊城市群,3小時覆蓋全國主要城市;三大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雙樞紐門戶、鐵路客貨雙樞紐、港口物流樞紐)建設,加快攻關、織網、搭臺、應用等新型基礎設施“四大行動”,實現交通網、能源網、設施網、信息網“四網合壹”,構建“路、橋、鐵”、“網雲數”並重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八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高起點規劃城市,高標準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九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武漢鄉村振興樣板。以“四個三”為新引擎(三次產業融合:壹、二、三產業;三次產業聯動:精細農業、龍頭企業、品牌農業;三農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國;三生* * *建設:生產、生活、生態)實施“新城拱頂、繁華街鎮、美麗鄉村”工程(新城指蔡甸、紙坊、金口、前川、盤龍城、諸城等。;街鎮,包括微中心、特色小鎮等。)是城鄉發展壹體化的新起點,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繼續推進“五大文化之城”(閱讀之城、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設計創意之城、大學之城)建設,優化“壹核壹軸兩帶”布局。(壹個核心:長江文明的心臟;壹軸:長江文化軸;兩個區:長江以北的“文化商業壹體化區”和長江以南的“文化科技壹體化區”)。
第十壹,堅持生態優先,努力建設世界著名的濱水生態城市。堅持“碧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理念,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錨定“兩軸兩環、六楔多廊、北峰南澤”生態框架,加快建設“三城壹路”(城市風道、水路、綠道),實施“三大保衛戰”(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二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推進“兩制三工程”(優質教育體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基礎教育高質量拓展工程、健康武漢建設工程、養老服務重點工程),著力解決“壹老壹少”突出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三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設民生幸福城市。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打造“五網五圈”(城市應急處置網、公共衛生保障網、基層社會治理網、沖突風險防控網、城市精細化管理網;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公共活動圈、12分鐘文體圈、10分鐘中心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交通圈)。
十四是推進市政治理現代化,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實施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八大工程”(健康幸福保障工程、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基層治理創新工程、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先進文化亮化工程、平安武漢創建工程、依法治市示範工程、黨建保障工程),全面提升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十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增強城市安全發展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