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1818-1884)
無錫人。他5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他目睹了清廷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覺得所學的經史沒有實用價值,於是轉向自然科學。他和同鄉華展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著作,並到上海從外國傳教士開辦的墨海圖書館買回壹批《新博物學》等西方科技書籍自修。為了了解壹些科學原理,他們自制儀器,進行實驗。
鹹豐十壹年(1861),徐壽、華被曾國藩推薦入幕府。同治元年(1862)三月,徐壽、華、徐到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工作。當時,曾國藩命他們造壹艘船。為此,徐壽和華衡老到安慶河上的壹艘外國船上仔細觀察,並參照《博物誌新編》中的草圖,開始研制蒸汽機。同年7月14日,歷時三個月建成中國第壹臺蒸汽機(缸徑1.7寸,發動機轉速240轉/分)。然後設計制造船體部分。經過全體技術人員的齊心協力,終於在同治四年建成了壹艘長55英尺、載重25噸、時速約20裏的木船,並命名為“黃雀”,成為中國第壹艘自制的機動船。當時,上海的《紫林西報》在報道這條新聞時,驚呼“中國人創造力的成功”。
同治六年,曾國藩派徐壽(其子殷鑒)到李鴻章在滬設立的江南制造局(以下簡稱江南制造局)負責技術工作。鑒於當時中國軍火工業發展的技術和原料都依賴外國,他向曾國藩提出了翻譯西文書籍、開煤煉鐵、自己造大炮、練船海軍四項建議,得到曾國藩的贊許。
同治七年,江南制造局設立譯館。徐壽主持圖書館事務,親自參與翻譯工作,歷時17年。他不會說任何外語,由壹個英國人翻譯,比如約翰·弗萊爾。他寫了壹篇記敘文。自當年翻譯出版第壹部譯著《渦輪機的起源》以來,* * *共翻譯引進西方科技圖書17冊(105冊,168卷),專著9部,287萬余字,內容涉及化學、物理、數學、醫學、軍事科學等。其中化學比較系統,包括化學鑒定、化學質量檢驗、化學數計算。在合譯的《化學材料中西名稱壹覽表》中,他采用音譯,取原文第壹個音節造新詞,所有金屬元素均加“金”,如將“Mg”翻譯成“鎂”,“Ca”翻譯成“鈣”。這個譯法至今被中國化學界沿用,也被日本化學界借用。
徐壽壹生致力於科學,是中國近代化學的先驅。老實坦白,他不想做官,也不想大方。他被制成中國第壹船後,清廷給了他“天下第壹巧匠”的稱號,但他始終不掛,勤勤懇懇,最後積勞成疾。光緒十年八月初六病逝於上海格致書院,享年六十六歲。
許(1845—1901)
徐壽的次子。年輕時,受父親的影響,他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62年,18歲的他在安慶協助父親徐壽研制蒸汽機和輪船,先後參與了中國第壹艘蒸汽船“皇姑”號和“惠姬”號等近代軍艦的研制。
為了更好地研究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徐壽父子申請成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與西方人魏烈亞裏、約翰·弗萊爾、金凱利壹起從事圖書翻譯工作。許在江南制造局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如:化學分類、聲學、電學、軍事學、比喻形象、比喻意象、汽輪機新系統、汽輪機必備、操作說明等。,把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中國。
1874年,江南制造局成立龍華火力廠,徐壽父子致力於中國最早的火藥研制。就在這壹年,被調到天津制造局。在許壽和許的主持下,上海局和天津局在中國首先采用鉛室法生產硫酸。
1875年山東擬成立機械局。在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大力推薦下,許調任山東總政。在許及其兄弟等技術人員的努力下,山東機器局順利成立。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它以自己的技術力量,樹立了引進外國機器設備,獨立建設現代化企業的典範。
許殷鑒在此期間通過在山東機器局的工作與李鴻章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李鴻章以德國為榜樣準備打造北洋水師,需要壹個懂技術的專家來處理訂購軍艦等事宜。於是在推薦李去德國後,1879年,他又推薦許以駐德使館參贊的名義,負責考察德、英、法三國的造船、軍械和訂購船只。在走訪了英、法、德等國後,許最終在德國斯坦丁(今波蘭什切青)的火神造船廠訂購了兩艘裝甲艦,這是中國和北洋艦隊的兩大主力。許歐洲之行的另壹項重要任務是“參觀各國工廠”。這是中國科技人員第壹次對歐洲近代工業進行系統考察。在長達20個月的“歐洲之旅”中,許參觀了80多家工廠和其他科技單位,將近200項工藝設備和管理方法編成了壹本書《歐洲之旅雜記》。《歐遊雜記》是壹部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紀錄片,為研究近代中西交流、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入和傳播提供了珍貴的史料。1881年,許還撰寫了大量技術論文,寄回國內,在《格致匯編》上發表,為普及科技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1900年,張之洞在湖北興辦實業,訓練新軍,邀許赴任,許再赴武昌、漢陽。庚子以後,外國停止向中國供應火藥。許擔起設計、安裝、試制的重擔,三個月就建成了生產黑火藥的“安全火藥局”。原來的“漢陽鋼鐵制藥廠”準備制造硝化纖維無煙火藥,也是因為外籍工人離開工廠,無限期投產。於是,許到鋼鐵制藥廠試制無煙火藥,很快試制成功。然而,就在工廠準備投產的時候,1年3月31日,實驗室發生爆炸,許不幸遇難,成為中國近代第壹位為事業獻身的科學家。
舒高迪(1844-1919)
(照片缺失)
他在江南制造局翻譯廳工作了34年,是中國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譯家。
舒高出生在慈溪喬莊舒家(今寧波江北區喬莊街)壹個農民家庭。那時,家境貧寒的舒高進入了教會開辦的男子寄宿學校。聰明進取的狄深受老師們的喜愛。1859老師回美國的時候,帶著他和幾個有天賦的同學去美國深造。專業是醫學,1867畢業,班級第壹。後來在神學院學習,在65438-0873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後回到上海。恰逢李鴻章創建兵工廠,即聘請精通英語和自然科學的舒高壹號為技術員兼博士。後被廣話圖書館總經理李興瑞錄用,到上海廣話圖書館1877任英語老師,從教26年多。這座博物館,也被稱為上海文同博物館,培養了中國第壹代精通西文和西學的學生。上海粵語館與史靜文同館、廣州文同館壹起,從1863年到1906年,培養了中國第壹代外交官和大批正規翻譯,被譽為中國近代翻譯和外交官的搖籃。在執教期間,舒高將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為中國早期外語和外交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很大貢獻。
自1878以來,舒高壹直在江南制造局翻譯大廳擔任翻譯。晚清自強運動時期,圖書館是中國唯壹的專門翻譯機構。他翻譯的書體系之完整,質量之高,影響之大,只是暫時看到的。圖書館翻譯出版了約200種西文圖書,從軍事應用技術和制造技術介紹到聲光電氣化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介紹,為近代中國帶來了許多西方自然科學的新成果,代表了洋務運動時期大多數中國人所能理解的西方科學知識的最高水平,在中國近代科技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舒高是中國最重要的翻譯家,他的翻譯作品相當豐富,居中國翻譯家之首。
趙(1840 ~ 1902)
(照片缺失)
江蘇信陽人,光緒舉人人,精通醫學。清同治八年(1869),應邀到江南制造局翻譯廳工作。清光緒十五年(1889)任醫官,隨英、法、比、意四國使館,回國後回到江南制造局翻譯廳工作。光緒二十三年,董康等人創辦了上海圖書翻譯協會,並於同年與吳創辦了醫學會。他翻譯的著作以西醫和保健為主,包括儒家醫學、光學、西醫巨著和法醫,其中西醫巨著是當時最大的西醫譯著,《法醫》是中國第壹部西方法醫學譯著。
華(1833-1902)
機械工程專家和數學家。中國是早期掌握和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代表之壹。與徐壽等人壹起制造了中國第壹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實用船,主持了硝酸和氫氣制成的氣球。在數學研究領域,他在平方根、乘積比較、數根等領域有所建樹,翻譯了多部現代科技書籍,較早地將現代礦物學、生物進化論、概率論介紹到中國。為中國的科技現代化做出了貢獻。
華、、若亭。1833出生於江蘇金桂(今無錫)南巖鄉蕩口。他的父親華以倫是舉人,官至四品。華自幼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卻對算術著了迷。他的父親給他買了壹些古書,使他在十幾歲時就能系統地學習中國的傳統數學。還拜訪了同郡的徐壽(1811 ~ 1884),切磋學問,成為知心朋友。他們拜訪了翻譯近代西方科技書籍的數學家李(1811 ~ 1882),會見了(1828 ~ 1912)和外國傳教士亞歷山大·a·懷利(Alexander A.Wylie),華不僅鉆研書籍,而且重視示範和動手實踐,這在當時的知識界是難能可貴的。他和徐壽曾經在老家把水晶印章磨成棱鏡做白光分色實驗,也測試過子彈彈道的拋物線。
1861年秋,兩江總督曾國藩籌辦安慶軍械所。1862年初,華和徐壽應曾國藩之邀前往,專事制造事宜。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局,抽調華、徐壽“建廠置機”。從65438年到0867年,華和徐壽開始與外國人合作翻譯西方近代科技書籍。次年,制造局將有壹個翻譯廳。此後,華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譯書籍上,同時在數學等方面進行研究。1876格致書院成立後,前往任教10余年,參與書院管理。65438年至0887年,赴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任教。1892年在蕪湖書院和強子學校任教。1896年回到江南制造局技術學校教數學。1898回到家鄉,在無錫求是學校任教。1902死亡。
他壹生致力於研究、寫作、翻譯書籍和教導學徒。他艱苦奮鬥,生活儉樸,淡泊名利,在科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了中國本土的翻譯家,壹些外國人也參與了翻譯,其中最著名的是約翰·弗萊爾。
約翰·弗萊爾(1839—1928)
原名約翰·傅蘭雅,出生於英國肯特郡海斯鎮壹個貧窮的牧師家庭。家境貧寒,讓他從小養成了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性格。他從小就向往中國,他有在中國工作的願望。再久壹點。我在壹家酒廠當學徒。後來,他獲得了政府的資助,在倫敦的海布裏師範學院學習。大學畢業後於清鹹豐十壹年(1861)赴港,出任聖保國書院院長。兩年後,他被聘為北京文同圖書館的英語教師。清同治四年(1865),調任上海華英學校校長,主編子林洋行中文報紙《上海新報》。同治七年(1868),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做了28年的翻譯,編纂了《西方國家近現代圖書集》。清光緒二年(1876年2月17年)正月二十三日,格致書院成立,自費出版科學雜誌《格致匯編》,內容多為科學常識,以新聞為主,設有“問答”欄目,從第壹期到出版結束,發表交流文章322篇。光緒三年(1877),升任上海易知書社理事,從事科普工作。光緒二十二年(1896)赴美,任加州大學東方文學與語言教授,後成為美國公民。
清政府授予三個稱號和勛章。他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翻譯了129本西文書籍(多為科技性質),是在華外國人中翻譯西文書籍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