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組織“強社”,購買書籍,征集報刊,供群眾閱讀,並經常開會講學,討論學術,批判時政,宣傳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理論和近代科學知識,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人才,最終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
1896年6月,法務部左侍郎李端棻在給清政府的《請促校折》壹書中,首次正式提出創辦“史靜大學”。1898年初,隨著維新運動的日益發展,康有為在《統籌折疊》壹書中再次提出:“大學設在北京,高中設在各省,中小學和專門學校設在各州縣”。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推動下,清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頒布《明定國為聖旨》宣布變法,設立國子監堂就是其中的重要舉措。聖旨中強調“史靜大學堂為各省所提倡,宜先舉辦”。於是,梁啟超起草了《京師大學堂章程》,這是北京大學的第壹部章程,也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學制大綱。
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出的“折中”、“中西並用”,重視師範教育,基礎學科與專門學科相結合,設置“嚴謹實用”的課程,不拘壹格選拔人才,體現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思想,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設計了壹個良好的開端。
1898年7月3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建立史靜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京創辦。原校址位於海灘(故宮東北)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任中學、徐景澄是總師,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是西學的總師。
1898年7月3日,清朝光緒皇帝正式下令建立史靜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京成立,以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為西學總教師。《史靜大學章程》是梁啟超在清光緒皇帝批準下制定的,被認為是中國第壹部大學章程。史靜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章程提出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兩者互為需要,缺壹不可,身無準備,方能成大器”,強調大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以“培養未來之用的非凡人才”作為建立大學堂的宗旨。
9月21898,21,1898年政變爆發,百日維新失敗。慈禧沒有廢除大學堂,但史靜大學堂的處境變得艱難。史靜大學堂從1898到1900(後稱“吳圩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史靜大學堂被毀。校舍被占,圖書設備被毀,大學禮堂難以維持。8月3日勒令關閉,1901並入史靜大學堂,是史靜大學堂最早的壹部分。
1902 12 17,學校復課,同年復館。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理部長,吳汝綸、辜鴻銘任校長、副主任,嚴復、林紓分別任大學堂翻譯出版局總經理、副主任,各方面開始步入正軌。設置兩門課程:速成班和預備班。速成班分為官學和師範,預科分為政學和文科。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史靜文同博物館(1862)也被並入大學堂。
1903新增進士館、翻譯書院、醫業館。畢業生分別被授予龔升、舉人、進士等稱號。同年,管理部長改為教務部長,主管全國學術事務。此外,還設立了壹個總督學來負責史靜大學堂的事務,張恒嘉被任命為第壹任總督學,於是史靜大學堂成了壹個純粹的高等學府。
1903年末,史靜大學派出39名優秀學生赴日本、歐美留學,其中師範大學學生31人。這是史靜大學第壹次派遣留學生。
1904,師範學院改為優秀師範學院。
1908年5月,史靜大學更名為史靜優秀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北師大),獨立成立。
1910年,史靜大學堂開設分校,* * *開設經、法、政、文、理、農、工、商七個分校,設立詩經、禮記、春秋左傳(經)十三個分校;中國文學與中國歷史(文科);政治、法律(法律與政治);銀行保險(業務);農學(農業科學);地質與化學(格致克);具有現代意義的綜合性大學——土木、礦冶(工程)大學初具規模。
1965438+2002年5月4日,當時中國最高學府、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史靜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中國知識分子敬仰的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出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1948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壹文中說:“我曾經說過,北京大學是“國子監”的正式繼承者。除了,馮友蘭、任、周培源、季羨林、小等學者教授都曾認同北大的“國子監起源”說,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歷史應該提前壹兩千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平原教授曾在《北大校史》中寫道:如何追根溯源?北京大學《國子監的起源》壹書中認為,國子監不是由國子監改組而來,也不是直接繼承國子監。另壹方面,史靜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產物,是光緒皇帝為廢除封建科舉(國子監和國子監)而批準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靜大學堂不能說是帝國理工學院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