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越來越多的讀者能夠對壹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有壹個大體壹致的認識,對於了解歷史真相是有幫助的。我覺得在眾多對嚴復思想的評論中,有幾個不同點值得探討:1。嚴復與自由主義的關系;2.嚴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3.為什麽有兩個嚴格的答案??
嚴復與自由主義?
哈佛大學教授本·施瓦茨在30多年前的名著《求富:嚴復與西方》中反復總結嚴復所信奉的“自由主義”(史華茲:求富:嚴復與西方,36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嚴復的英國自由主義》(同上,第230頁。)上世紀90年代,蕭功秦教授說:“國外壹些權威學者把嚴復稱為‘中國自由主義者’,這是壹個很大的誤解。認為中國長期的專制傳統和由此形成的國民性,作為中國現有的現實,使中國無法通過自由主義實現富強的,是嚴復。.....如果僅僅因為嚴復推崇西方自由主義,就把他視為自由主義者,而忽略了這位思想家所倡導的現代化進程中的權威政治理論,那無疑是本末倒置。”(蕭功秦:《嚴復悖論》與現代新保守主義變革觀》,《蕭功秦文集》,20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背後,是頗有意思的疑問。?
問題的復雜性首先來自於自由主義極難準確定義。自由主義有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期,其表現形式也是不同的。但有異有同,有壹個基本觀點是自由主義者普遍認同的:維護個人權利如經濟活動自由、政治自由和從中得到的思想自由?崛起?Φ?(這是亂碼)不必要的侵權。個人與公共權力的關系壹直是自由主義者關註的焦點,其出發點是維護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因此,嚴復與自由主義的關系也應在此基礎上加以考慮。甲午戰爭失敗後,嚴復破門而入,發表了《論世界變革的迫切性》、《袁強》、《筆寒》、《論救國》等文章。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嚴復文章的歷史貢獻在於,在近代中國第壹次把自由作為中西文化根本差異和繁榮的關鍵。早在20世紀70年代,王韜、郭嵩燾等人就已經看出,當時大清帝國的所謂改革自強並沒有把握住,近代西方的基礎、體或道就是其政治經濟制度。嚴復優於他們,進壹步指出這些制度的建立都離不開人的自由。?
從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由嚴復提出、梁啟超等人大力推動的啟蒙綱領是:鼓舞民力、啟蒙民智、弘揚新民德。嚴復是按照怎樣的內在邏輯得出這個結論的??
他首先確認了壹個前提:要拯救中國,實現富強,就要向西方學習:“君子生於今日,不見西方富強之效者,無目也。”不談富強,中國才能安全;都說不需要西方的技能,繁榮可以自己造成;都說沒有壹個真正的人才能夠用西學的技巧理解時事,沒有壹個是瘋子,容易失去人心。”(嚴復:論世界變革的迫切性,《嚴復集》第壹冊,4頁,中華書局1986。那麽,“西方的藝術”的真正含義是什麽呢?”丈夫又受中西治療,常常苦於難以說實話。.....它的生命線是什麽?簡而言之,無非是為了學術崇尚真理,為了犯罪政治犧牲私人利益換取公共利益。兩者都和中國壹開始的理論沒什麽區別。那些總是很熟悉自己做的事情的人,和那些經常在我做的時候生病的人,是自由的,不是自由的。”(嚴復:《論世界變革的緊迫性》,《嚴復集》第壹卷,2頁。說到底,西方繁榮的真諦在於“自由”。?再進壹步,中國該怎麽辦?”夫則中國今日之宜,可見壹斑。所謂富強之雲,本質上無非是惠民,但要想惠民,就要從百姓自身利益出發;人可以利己,都會自由出發;妳要聽他們的,妳就自由了,特別是他們可以自治,但是會亂。關心人民自主和自由的人,他們的力量、智慧和道德都是優秀的。所以今天的重要政治統壹在三個末端:壹是鼓民力,二是開民智,三是揚民德。”(嚴復:《袁強修訂稿》,同上,第27頁。在這裏,自由的內涵得到了進壹步的闡釋。在嚴復看來,自由離不開自利和自主。他作品中的利己主義不是對楊朱的回歸,而是作為市場經濟和現代倫理主體的個人行為的出發點。自治是政治民主的基石之壹。他所說的自由是壹個綜合的概念,要求打破人在倫理、經濟、政治、思想、學術等領域的束縛,充分實現現代公民的基本權利。
在以朱成理學為神聖意識形態的大清帝國,它不僅在當時是壹個石破天驚的事件,而且深刻揭示了包括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內的啟蒙思潮的核心。?顯然,事情並不是肖教授所說的那樣。嚴復只是“贊揚了西方自由主義”。逐步擺脫宗法專制的束縛,實現人的自由,是這壹時期嚴復思考的中心。
作為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他深刻理解中國的現實,並不指望壹步到位地達到自由的境界,而是立足於對人的力量、智慧和道德的拯救。如何「鼓民力」?他認為應該從禁止鴉片和纏足開始,這是最有害的。而“欲開民智,必談西學。”西學主要有兩點:壹是要廢除舊的科舉制度,包括八股和謀略理論,把學校的建立和西學的傳授與士子的榮耀結合起來。第二,要確立自我的中心地位,像西方那樣,即“教子須竭其耳目而導其心誌,因人而自滿卑,喜疑而慎信其過去”(《嚴復:原強修訂稿》,《嚴復集》卷壹,第29頁)。至於新民德,首先要改變自秦以來的“普遍把我們的人民當奴隸對待”(同上,31頁)。)是不自由的,同時確立了國家私人化的治國方式。?他寫道:“顧()說:‘民不能無私,聖人之治也,公於天下矣。’而是讓每壹個私人中國無可奈何?嶽:眾議院設在首都,使天下各郡都可以為其屠戮辯護。正是道,人民的忠誠和愛將來自於道,教育的繁榮將來自於道,最好的土地將來自於道...人民將從中自強不息,向善奮進。喔!我說聖人復生不容易!”(同上,31-32頁。)以上情況表明,深知中國國力和“民力、民智、民德皆外”的嚴復在其早期思想中明確提出,議會制和各地民主自治是根治中國的必由之路,也是開啟民智、新民德的必由之路。這個命題的理論基礎是珍視個人價值,用西方的利己主義和自由取代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同時高喊“思敏也是人間之神”(嚴復:《畢韓》,同上,第36頁。)用主權在民的契約論否定宗法專制;中國將其視為正義的三項基本原則。總之,這壹時期的嚴復不愧為中國最早的自由主義者和個人主義者。他不僅由衷地推崇西方自由主義,還真心地用這壹理論來分析中國的痼疾,設計治療方案。
因此,史華慈教授肯定嚴復的自由主義是有根據的,而蕭功秦教授的反對則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論者肯定嚴復虞(斷章取義)是自由主義者,這是基於嚴的思想有前後期之分的前提。礁石是被迫的?以(亂碼)1906為界。史和蕭認為嚴的思想是壹致的。但史堅持認為嚴的“內在思想本質是壹致的”(史華茲:求榮:嚴復與西方,202頁。)
同時也承認“有理由說他在最後10年背離了西方,回歸了傳統”(同上,第207頁)“壹戰爆發後才看到嚴復明確否定西方的態度。”(同上,第223頁。)這其實是對嚴復前後思想不同的壹種肯定。?與師不同,教授斷言:“在嚴復本人的思想中,並不存在學界普遍認為的‘前期改革傾向’與‘後期保守傾向’的斷裂。他提倡的漸變思想,可以說是‘我道壹以貫之’的主線。”(《蕭功秦》,第20-21頁。任何壹個人或群體,從身體發育到思想文化,總有聯系,不存在“完全反傳統”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發展過程和現階段的巨大變化。眾所周知,嚴復壹生談進化論,向往漸進。但正如他在1909給著名思想家胡李淵的回信中所說,他的思想是分今昔的,這恰恰標誌著他對平等自由的態度:“教以平等自由為原則,各國必歸同處...顧仆說世人以斯為正,中間壹切塗鴉皆異。.....竊附私言,高者不足為諭,偏者更益而惑。.....先生喜慕,皆是為我,故我在?”(嚴復:與胡立元壹書,《嚴復集》第三冊,第594頁。)
顯然,晚年見道的嚴復已悔“故我”,主張“萬國歸壹處”的自由平等原則。蕭教授強調嚴的思想沒有前後期之分,其目的在於切斷嚴復與自由主義的聯系,使之成為權威政治的偶像。早期的嚴復是中國新威權主義的創始人和保護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此時的嚴復確實對光緒皇帝產生了壹種錯覺:“夫民不能為己之事,其事必有陛下之主張。”(嚴復:《皇帝之書》,《嚴復集》第壹卷,第68頁。問題是他想讓皇帝提倡什麽?縱觀他在1895-1905期間的所有言行,人們可以看到這樣壹個輪廓:1。中國必須向西方學習,而且應該堅持壹元論,從根本上向西方學習。這個身體就是政治上的西方民主制度,經濟上的自由競爭,人際關系上的個人主義。2.他全面地將西方的思想轉化為我使用的兩個主要思想支柱。壹種是以斯潘塞和赫胥黎思想為資源的進化哲學,堅持發展的全面性和漸進性。另壹個是亞當。斯密和密爾的古典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3.在行動上,他堅持兩個原則:壹是堅持全面學習西方理想,從實際出發,選擇壹些最迫切的事項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後者,尤其是廢除八股,提倡西學,最為重要。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世界上最明智、最必然的人,如今日中國,法不變則亡。但是首先會發生什麽變化呢?說:不要急於浪費八股。”(嚴復:《論救世》,同上,第40頁。)
在他看來,八股的廢除離不開西學的推廣:“可是有什麽辦法可以挽救呢?”話說:除了八股之外談西學,就有鴿子的耳朵了。東海能倒流,我的話壹定不容易。”(同上,第43頁。)在戊戌變法中,康梁也深受這壹觀點的影響。我認為嚴復在主張全面學習西方時是無所適從的,在單壹介紹和全面介紹之間存在所謂的“深度困境”或“嚴復悖論”,這與嚴復當時的認識大相徑庭。?第二,漸進式改革為主,多種手段並用。相信進化論,深知自由在社會正常運行中的價值的嚴復,自然贊同漸進式改革。他肯定了光緒皇帝等皇帝的作用,但這與擴大自由和實行議會民主聯系在壹起。換句話說,君主只是實現自由和民主的工具。這就是早期的嚴復和以自由民主拜倒在權威腳下的新威權主義者的區別。而當嚴復高喊“現在迫切的不是自由,而是每個人都在克減自由,以利國家、利人民為己任”(《嚴復:民之約而平議》,《嚴復集》第二冊,第337頁。),是1914,歷史潮流已經把他沖到了邊緣。過去的嬉鬧已成為歷史記憶。?還需要補充壹點,早期的嚴復不僅寄希望於皇帝,也拒絕使用其他手段。除了寫作、辦報和翻譯書籍,他還勇敢地參加了65438年至0900年在中國的議會活動。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庚子的中國議會及其政治行為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壹是民間性和民主性;第二,行動方式不不拘壹格;第三,組織兼收並蓄。其不拘壹格的行動方式表明“在拉攏和利用總督的同時,還試圖聯合革命黨,感動江湖人士。這是“以民權興民政”的開始。”(桑冰:論庚子中國的議會,《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7。)嚴復是這個民間自組國會的副會長。根據現有材料,嚴復對動武的準備工作了如指掌,包括聯絡黨和革命黨。
僅僅因為他曾寄希望於皇帝,就斷定他是君主主義者或新威權主義創始人,這顯然太勉強了;就像我們不能像他擔任中國的國民議會副主席壹樣,把他當成革命者。?以上情況說明嚴復與光緒皇帝的關系不足以否定他當時信奉自由主義。?施瓦茨教授提出了壹個更發人深省的問題:追求繁榮與自由主義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在現代世界,沒有國家權力,任何社會都無法生存。然而,事實仍然是,當價值觀被視為實現繁榮的手段時,這些價值觀很可能是不可靠的、無生氣的和被扭曲的。”(史華茲:《尋求繁榮:嚴復與西方》,235頁。)?對於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乃至中國的人民來說,百年中國夢無疑是豐富而強大的。但這真的是壹把雙刃劍。歷史壹次又壹次嚴峻地表明,當國家被欺淩被奴役的時候,中國大多數人也是奴隸。但是,當盲目的信仰可以為了國家的繁榮而犧牲個人自由和社會生活民主化的時候,大多數公民都是屈辱而痛苦的,所謂的繁榮必然是壹場代價驚人的噩夢。?但嚴復作為啟蒙思想家,開啟了中國自由主義的兩大傳統:壹是珍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嚴復在大清帝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時憤怒了。結束弱國貧民的苦難,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是嚴全部活動的重心。後來,胡適、褚安平、許、尹...都讀到這裏了。自由主義本來就有多種形式,被壓迫民族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驅使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這是他們區別於發達國家自由主義者的突出特征。二是珍視個人自由,謀求國家民主化。如果生活在壹個民主制度健全的國家裏的壹些自由主義者可以選擇壹種“獨立”的生活方式,那麽那些還在宗法專制或其他威脅下掙紮的人們,不爭取民主就不可能有個人的基本自由。這就是嚴復把自治與利己、自由並列,把民主選舉地方官和“在京師設宅”作為“推進民德”的關鍵的主要原因。而當他執著於“當今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脫離* * *和”(嚴復:《與熊春同書》三十八篇,《嚴復集》第三卷六百四十六頁。),他早已告別了自由主義,這與弘揚他早期思想的新文化運動格格不入。回顧20世紀的中國,追求自由總是和民主運動結合在壹起的,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都是民主主義者。這兩個傳統是中國自由主義的特色。
這些特點是由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不了解這些特點,必然會導致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各種誤解。壹些堅持自由主義的學者把追求富強和民主視為與自由主義本質的深刻內在矛盾。然而,壹些新權威主義者誇大了他們對國家命運的關註,忽視了自由主義的本質。
這兩種誤解都來源於對專制主義統治下被壓迫民族的歷史任務對自由主義思想家的影響缺乏足夠的重視。?
嚴復與民族主義?
蕭功秦教授曾多次斷言,嚴復“壹貫主張從儒家傳統中尋求凝聚國民性的資源”(《蕭功秦文集》第20頁……)“用嚴復的話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凝聚成國民性的基礎”。“在他看來,國民性是壹個民族的文化靈魂,壹個人失去了自己。所謂“國民性”,是以儒家的“群經”為載體的。(同上,第33頁。)
嚴復後期提倡尊孔讀經是不爭的事實。值得探討的是:嚴復是不是壹個始終尊孔的歷史人物,認為要從傳統主流文化中汲取民族凝聚力?他真的認為以儒家“群經”為載體的“國民性”是民族生存和繁榮不可或缺的條件嗎??這是壹個事實判斷問題。讓我們從嚴復自己的話中尋求答案。?用世界主義觀察中國是嚴復早期思想的壹個重要特征。“在過去的200年裏,人事的命運完全是由人事決定的,而不是由人事決定的。用渦輪電,大地堅實。.....而且說五大洲和中國壹樣好,妳可以拒絕保留它四千年的風俗。雖然妳是個傻子,但妳知道不是。”(嚴復:《嚴復集》第壹卷《將來會怎樣》註,第79頁。)他之所以能夠引領90年代的啟蒙思潮,與繼承和發揚魏源、王韜、郭嵩燾等勇於迎接世界壹體化歷史潮流的先行者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因此,這壹時期的嚴復與許多先行者和當代思想家壹樣,不僅從不拘泥於“國民性”——傳統文化和“群經”的封閉態度,而且要求用現代的普遍標準——“天下公理”來對待民族文化。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至於近三百年來,船和車天天相通,彼此相通,人民富裕;早期的交流,強大的國家。如果不是對方的能力,那是不可能的。通則之禮、俗,從壹面出發,非天下公理,非人之常情,岌岌可危。”“這種趨勢是值得歡迎的幸事,也是需要抵制的災難。禍福不同,不是人間公理,不是人之常情,去與不留者,只是壹家。”(嚴復:《易發筆記》,《嚴復集》第四卷,第990—989頁。繁榮的關鍵在於以開放的態度歡迎和堅持人性在世界上是壹樣的公理,同時摒棄各種與人性和公理相悖的文化因素。
在他看來,現代西方文化體現了這種人性公理。因此,他同時反復強調,要富強,就要向西方學習。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只是上述觀點的必然延伸。中國的問題是什麽?“今天請主持人公開發言好嗎?四千年文物,九萬裏中原,如此至於極,其教育非學術。”(嚴復:《論救世》,同上卷,第53頁。)“唉!用詩樂之教,獎勵溫良善畏之民,期望長治久安;最後壹個流的缺點是自己無法生存。”(嚴復:《易發筆記》,同上,第四卷,第864頁。)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弊端的揭露真是精辟。前期的嚴復,對傳統文化,包括“群經”的誤國害民感到痛心。此時嚴復堅決反對“護教”,認為儒家思想不需要保護,文化只能在開放的狀態下通過自由競爭淘汰劣等,保存優等。沒有壹個國家有固定的所謂“國籍”。同時,所謂的“國籍”也是壹個很難界定清楚的概念。如果定義為民族特色,首先取決於經濟政治制度,也取決於文化制度和主流思想文化制度。前期嚴復關註的是如何改變這些延緩民族生命力的腐朽現實,而沒有也不可能致力於保存這些所謂的“民族特色”。如果把“國民性”理解為國民性的話,嚴復北感到悲哀的是,中國的人民是弱小的?NEE0(亂碼?),人的智力低下,人的道德單薄,不適合激烈競爭的現代世界;而這是幾千年法律教育等因素的惡果。他仍然註重變化而不是保留這些所謂的“民族特性”,並將其視為國家繁榮不可或缺的基礎。?把嚴復描述成壹個總是主張維護所謂“國民性”的人,實質上是企圖把他裝扮成壹個短視的民族主義者。而這也正是嚴復前期堅決反對的。
石賢不就是以“國民性”或“民族文化”的名義尋找民族主義作為“凝聚力”的基礎嗎?看看嚴復是怎麽說的:“今天的政黨與舊政黨不同,至於民族主義,都不謀而合。今天的話是合群的,明天的話是排外的,甚至是滿嘴的話;至於軍國主義,將來自立的人少之又少。.....雖然,民族主義足以讓我們這個物種強大?有些傻瓜會決定他們不能決定的事情。”(嚴復:《嚴復集》卷四《社會通釋註》,第926頁。)時至今日,確實有壹個滿族家庭,也沒有人說什麽。“合群”壹詞翻譯成“凝聚力”,“排外”換成“說不”。不夠響亮的還是“每個人都要自立”的聲音!那麽民族主義的本質是什麽?嚴復說得好:“夫民族主義不是他的,而是男權社會的真實面目。”“中國不富強,舊宗法制也是梗。”“中國將與世界競爭,並有可能擺脫其宗法制度。.....死抱著民族主義不放的人,而大聲反對別人的人,絕對不足以救國。”(嚴復:《讀甄克思《社會通釋》新譯本》,同第壹冊,第148、151頁。)面對嚴復前期的睿智,世賢難道不應該有所警覺嗎?嚴復提倡尊孔讀經,這是事實,但他在當時思想文化界的地位和作用,卻是眾所周知的。不必要的重復似乎是對讀者的不尊重,這裏就省略了。?
為什麽有兩個嚴復?
嚴復走出水師學堂走上思想文化舞臺後,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以1906左右為分界線。這壹變化的標誌是兩個重要文件的出版,政治講座和黑格爾的唯心論。就壹些重要觀點而言,完全不同。1.在哲學上,他從機械唯物主義的倡導者轉變為唯心主義的信仰者。他的結論是:“TXTkant )TB是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宇宙的澄明是人心的德性。它在心中,五官以燥的形式,丈夫的空間和時間都在裏面,不在外面。那麽莫的環境是由心所創造的,他和儒家居於萬物中間的原因是清楚的,但很清楚的是它沒有發表出來。黑格本來就是這麽說的,所以只說心裏話。”(嚴復:《論黑格的心靈關懷理論》,《嚴復集》第壹卷,第217頁。)將東西方唯心主義匯聚成“無刊論”,是他哲學思想的重大轉變,也是理解他後期思想的重要鑰匙。2.從個人主義到國家至上。?對於嚴復來說,對國家命運的關註是始終不渝的。但前期他以個人主義為必由之路。1906之後,國家吞噬個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歷史上凡是奸淫男女,輕而易舉地偷取妻子,同情丈夫和人民,自立門戶的,其國未衰。”(同上,第212-213頁。值得註意的是,他在這裏否認獨立和隱私。壹個曾經視利己、自由、自主為生死之事的思想家這樣做了,其中的巨變耐人尋味。3.從追求自由到尋求幹預。?前期被嚴復低下的民智、民德、民力所深深折服,認定救國之道,唯有釋放枷鎖,將中國人推向自由競爭之路。他寫道:“顧的繁榮,必須用人民的智慧和勇氣來對待;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必須在競爭中得到鍛煉,然後在未來得到發展。這並不容易。”(嚴復:帝王之書,嚴復集第壹冊,65頁。)以歐洲為例,“蓋奇為之戰鬥的不僅僅是軍事戰場之間。從農工商開始,賈誌學了壹點文學,學了壹點詞。之所以這樣始於互相嫉妒,終於相輔相成,是因為那將是壹個月。至於近百年來,其富強之效,已非豫州所能及。”(同上,66頁。這是壹條以西方為模式,改革社會制度,促進人民智慧、道德和力量提高的道路。這時,他引進並提拔了斯潘塞、穆勒和亞當。
史密斯的理論也是這麽說的。在政府或社會權力(如宗教或明教)與個人的關系上,他極力主張限制前者對後者的幹預。?到了1905年夏天,他在上海做政治學講座時,語氣變了。這次演講的講稿《政治講義》成了他思想演變的重要記錄。他仍然肯定憲政和議會民主,認為它們是發泄民意、正常改變政府權力和保持王室忠誠的重要制度。?解讀胰腺?墳墓怎麽了?(亂碼)的變化:壹是人的智慧、人的道德、人的力量低下對自由的突出制約。“是明政府應該要求的,而且壹開始並沒有限制,人民的自由也是建立在智力、道德和力量的基礎上的。起初,這並不重要。”(嚴復:《政治講義》,《嚴復集》第五卷,第1294頁。提高人的智力、道德和力量的方法是以教育為重點,而不是過去被視為關鍵的社會制度改革。第二,關註的焦點從保護個人自由轉向強調政府幹預。他說:“妳應該知道,政府是壹個國家的主權者。讓主權和誠意完全完好無損,與壹國事務無關。而且問的都是壹個人,很多人和了解國家的人,不管怎麽樣。現代政治家...說句實在話,如果宗教皈依,如果社會言論,悠然幾十端,那就不適合政府過問,而是那些聽他們的人來幫助自己...但是,如果他們從我自己的技巧來講,他們會用它來適合壹個社會,壹個時代,他們會認為它對所有國家都是合理的。如果像序言壹樣,可以說是有用的。若如後義,則不可行。”(嚴復:《政治講義》,《嚴復集》第五卷,第1293頁。)前自由主義者嚴復寫這些話的時候,把特殊國情當成了極權主義。?如果說《政治講義》的觀點還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那麽在1906之後,權威主義、剝奪自由、開明專制等觀點是常見的。第四,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是從否定到贊美的。前期,嚴復通過對中西的深入考察和比較,對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學歷教育的弊端深惡痛絕,認為這是中國貧窮落後的重要根源。他並沒有完全否定傳統文化。他欣賞老子、莊子、王安石的智慧。他從中讀道:“老子,民主之治也。”(嚴復:《老子評點》,《嚴復集》第四冊,第1092頁。)”因此,今天的治理並不貴提倡自由。若得自由,萬物各得其所,物競天擇之用,太平盛世不期而至。”(同上,第1082頁。“治國要聽民之自由自強”,“治國要順乎自然,聽其自由,不受太多幹擾”。(同上,第1118、1119頁。)
與他當時的自由主義思想相壹致,他致力於從傳統非主流文化中尋求自由民主的資源。?但是到了後期,他的觀點發生了180的變化。請聽這樣壹句話:“從到唐,他確立了人民的極端,從孔子那裏,他集其大成。而義理人倫,以別人培養出來的人為國,與他們壹樣,就會統治,就會昌盛;與之相反,就會在混亂中毀滅。所以,這樣的神器,不瘋狂,容易失人心的人,是不敢破壞的。這是西學的興起,今天的青少年...是壹群蔑視祖先,變本加厲的人,所以和不可或缺的人融合了,也取之有道,棄之有道...遇到他們的也都是有背的人。”(嚴復:《論教育與國家的關系》,《嚴復集》第壹冊,第168頁。)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句與三村董冰先生無異的言論,居然出自嚴復之口;他所痛斥的,正是他在甲午戰爭後開啟的啟蒙大業。
這種巨大變化的原因在哪裏?偷思想要從社會因素、學術缺失、人格缺陷三個方面去找。
嚴復思想的分水嶺在於他對自由民主的態度。他曾多次陳述過壹個政治學的“公例”:“凡建國者,外侵深者,其內治之秘,外侵淺者,其內治之疏。若疏,其民則自由,若密,則為之。”(嚴復:《政治講義》,《嚴復集》第五卷,第1292頁。)
換句話說:“政治寬嚴相濟,自由程度可分為國家的風險和內憂外患的急迫性。”(嚴復:《政治講義》,《嚴復集》第五卷,第1298頁。嚴在《1905》中的話語,不僅帶有為“大變局”自圓其說的意味,而且還涉及到中國學術界長期討論的所謂救亡與啟蒙——自由與民主的關系問題。?如果把這些詞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解讀,含義會更清晰。
19與20世紀之交,啟蒙運動或自由民主運動的兩次高潮都出現在救亡圖存的關鍵時刻,這也是嚴復達到思想文化生涯兩個高峰的原因。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是比鴉片戰爭更嚴重的對外侵略。前者震撼了包括嚴在內的壹大批有識之士,迫使他們指出,要救國,必須向西方學習,建立自由、利己、自治、有議會的社會制度。後者讓更多的知識分子清醒地認識到,愛國主義會造成多麽大的災難,民主決策程序的缺失是這場災難的決定性因素。於是,體制內外迅速形成和擴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和開明官僚,掀起了輸入西學、建立新式教育體系的熱潮;建立新的司法制度,制定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現代法律制度的工作正在逐步展開;憲政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聖旨、皇帝頒布的法律和大臣的奏折中,“自由”、“平等”、“立憲”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