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教案設計意圖1:
蒙臺梭利活動“垃圾分類”以主題活動“美麗的環境”為基礎,結合活動區教學,滲透多元智能教育理念,讓孩子在操作中得到多元智能的發展。在主題活動中,我們首先發出了“爭做環保小衛士”的倡議,呼籲孩子們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不亂扔垃圾,愛護自然。並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幼兒影響我們的父母,壹起愛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分類垃圾,如塑料、紙制品、玻璃制品等可以回收的,分類回收,減少資源浪費,造福社會。
活動目的:
1,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知道如何減少垃圾。
3.發展孩子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
4.學習垃圾的分類。
活動準備:
各種廢料,托盤,籃子,數字卡,數字卡(塑料,玻璃,紙制品),按摩球,工作毯,坐墊。
活動流程:
1,穿線:孩子聽著柔和的輕音樂,跟著老師穿線,壹邊走壹邊用按摩球壹個壹個地按摩手掌,集中孩子的註意力。
2,音樂越來越大,孩子和老師坐在壹起在線交談討論。
(1)老師為什麽讓孩子把家裏不要的舊的沒用的東西拿到幼兒園,放在門口的垃圾分類箱裏?
(2)如果我們不把這些廢料帶到幼兒園,我們會用它們做什麽?
(3)讓孩子談談自己將來要做什麽,如何保護身邊的環境,如何努力做壹個合格的小環保衛士。
3.聽歡快熱情的音樂,玩壹些音樂小遊戲,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
4.帶上壹條工作毯和壹個小墊子。
5.老師操作蒙特梭利教具。
(1)將裝有垃圾分類教具的托盤放在工作毯上,將物品逐壹取出放在工作毯上,托盤放在工作毯的壹側。
(2)老師先讀分類箱上的字卡,然後根據分類箱上的字把箱子裏的物品放進垃圾分類箱。
(3)統計每個垃圾分類箱中分類的物品,並與相應的數字卡進行匹配。
(4)整理後,將活性物質放回托盤中,將托盤放入蒙特梭利櫃中。
(5)兒童操作,老師個別指導,另壹位老師觀察記錄。
(6)聽音樂,為孩子收集教具和工作毯,完成蒙臺梭利的作品。
活動擴展:
請孩子在家和家長壹起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垃圾分類教案2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幫助孩子了解垃圾與人類的關系,知道我們可以變廢為寶。
2.學會垃圾分類,了解垃圾分類常識。
3.激發孩子保護環境的意識。
4.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樂觀,逐漸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5、兒童通過親身經歷,明確五官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電腦課件,四個不同顏色(紅綠藍白)的塑料桶或唐瓷桶,分類標簽(金屬、玻璃、塑料、有機物),壹袋要扔掉的垃圾(紙箱、玻璃瓶、塑料袋、果皮果殼、易拉罐等)。).書籍、照片等。
活動流程:
1,展示垃圾桶,引導小朋友討論:
這是什麽?什麽是垃圾?垃圾有用嗎?如果我們被垃圾包圍,生活會變成什麽樣?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垃圾分類很重要,可以回收有用的垃圾,減少垃圾場工人的勞動。壹舉兩得的好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壹下垃圾分類。
2.展示壹袋垃圾,通過提問引導孩子分類。
(1)請根據自己的想法將這袋垃圾中的物品進行分類,並說說分類的理由。老師根據他們的分類給予許可或建議。引導孩子找出哪些是易燃物。(紙、水果、貝殼、塑料)哪些是不可燃的?(玻璃瓶、罐)哪些易燃物對土地無害?(紙、果殼)哪些是有害的?(塑料),最後分為四種情況:有機物,金屬,玻璃,塑料。
(2)讓孩子將這些垃圾與分類標簽對齊。
(3)讓孩子討論哪些顏色的桶適合放什麽種類的東西。教師引導孩子發現以下對應關系:綠色——有機物;白色塑料;藍色玻璃;紅色金屬。然後把分揀標簽貼在桶上。
3.檢查孩子對分類知識的掌握程度。
老師提供壹些物品,讓孩子們說出扔在哪裏。讓我們做出判斷。
4、把垃圾分類桶放在固定的角度,提示孩子這樣做。
擴展活動
嘗試對生活中的垃圾進行分類。
教學反思:
“垃圾”是環保教育的首選教育資源。老師把握垃圾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幫助孩子體驗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培養孩子初步的環保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見,周圍生活中的資源,如果我們巧妙利用,是可以成為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的,生活是充滿教育的。
垃圾分類教案3壹、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在生活中學習垃圾分類,形成習慣。
2.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參與感。
二、教學過程:
1,引用:“垃圾為什麽是資源?”
2.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垃圾只有混在壹起才是垃圾。壹旦分類回收,都是寶。即使是已經成為迷妳殺手的廢電池,也可以轉虧為盈。垃圾中有豐富的可回收資源。市民丟棄的生活垃圾大部分是有機垃圾(廚余、果皮等。),而紙張、塑料、玻璃和金屬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據統計,目前生活垃圾中約70%為廚余垃圾、果皮等有機垃圾,20%為廢紙、塑料,約4%為玻璃,其余為金屬、布料等。所以大部分物質都有資源化利用的可能,合理開發利用可以變廢為寶。
3.學生分組討論:垃圾為什麽要分類?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扔很多垃圾。妳知道這些垃圾去哪裏了嗎?它們通常被送到垃圾場,然後被送到垃圾填埋場。填埋成本高,處理壹噸垃圾的成本約為200元至人民幣。
據統計,1979年我國城市垃圾清運量為2500多萬噸,1996年城市垃圾清運費為1.16元/噸,是1979的4倍。
4.各組討論後,全班開始交流,各組代表向全班介紹。
這個小組討論的結果。針對學生身邊的“白色汙染”、“亂扔垃圾”、“大量生活垃圾”、“亂丟垃圾”等環境破壞問題。
對於學生在學校參加垃圾分類、在家減少生活垃圾、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經歷和體會,教師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5.什麽是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是指根據垃圾的不同成分、屬性、利用價值和對環境的影響,並根據不同處置方式的要求,將垃圾分為若幹不同性質的類別。
垃圾分類收集是指將垃圾按照其壹次性性能或可使用價值分別收集的方式,其目的是為資源回收和後續處置帶來便利。
6.生活垃圾如何分類?
分類時,應分為四類:貯存和處置:
第壹類是可回收垃圾,包括紙張、織物、橡膠、塑料、金屬、玻璃等。
第二類是廚余垃圾:包括菜葉、菜根、果皮、骨頭、花草等。
第三類是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以及有毒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垃圾。
第四類是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過期藥品、化妝品等。
7、分類收集容器-顏色和標識
紅色:用於投擲有毒有害垃圾。
藍色:用於放置可回收垃圾。
綠色:用於放置廚房垃圾。
灰色:用於放其他垃圾。
8.中國有哪些城市在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為落實《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辦法》、《城市環境衛生條例》等法律法規,2000年,建設部專門選擇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等8個條件相對成熟的城市作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城市。其中,北京市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始於1996。
9.老師總結的時候。
垃圾分類教案4目標:
1,理解“垃圾分類”的含義,樹立環保意識。
2.培養觀察、分析、比較、歸類的能力。
3.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和動手能力。
4.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準備:
1.“江山”和“河村”用廢泡沫、塑料塊等材料裝飾,其中壹些垃圾散落在“河村”裏。
2.各種實物垃圾,如香蕉皮、廢紙盒、空罐、礦泉水瓶、酒瓶、碎燈泡和農藥、指甲油、摩絲瓶等。
3.五個垃圾分包裝桶貼有五種標誌。4.與垃圾處理相關的錄像機和錄像。
5.壹些磁性圖片和壹些壹次性塑料手套。
流程:
壹、“健康城市”評選
1,引導孩子觀察比較兩地環境,啟發孩子說:妳喜歡哪個城市?這是什麽?如果妳住在河村,妳有什麽感受?
2.讓孩子們通過貼五角星來選擇“健康城市”。
3.引導孩子討論:妳為什麽不選河村?如果妳住在河村,妳會有什麽感受?
4.老師總結:河村到處都是垃圾,又臟又臭,大家都不喜歡。山川整潔有序,受人歡迎。妳想知道這個城市的垃圾都到哪裏去了嗎?我們壹起看視頻吧。
二、了解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法1,帶解說的老師,讓孩子看關於垃圾分類回收過程的視頻片段,然後說說垃圾車把垃圾送到哪裏了,垃圾回收後可以做什麽新產品。
2、知道“回收”標誌。
(1)出示“回收”的標誌,讓孩子根據圖片猜這個標誌的意思,並告訴我在哪裏見過這個標誌。
②解釋“回收”標誌的含義,請幼兒說:垃圾中有哪些物品可以回收?為什麽?紙、玻璃瓶、易拉罐、礦泉水瓶都可以加工成新產品。(3)啟發幼兒設計“不可回收”的標誌圖,並談論:垃圾中有哪些物品是不可回收的?為什麽?垃圾應該怎麽處理?(焚燒或深埋。)
④把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圖片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老師會檢查小朋友的分類。
老師總結:如果能回收這些物品,就能凈化環境,保護資源。
3.遊戲:看誰做對了。老師說壹個垃圾的名字,如果可以回收,小朋友也會做類似的動作;如果不能回收,就做個類似“X”的東西。
第三,對可能回收的垃圾進壹步分類1。組織小朋友討論:怎樣才能讓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的處理這些可回收垃圾?
2.展示5件有標誌的垃圾並放入桶中,要求個別幼兒根據標誌對垃圾進行分類。
3.組織孩子們戴上手套清理河村的垃圾並分類。
教學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起初,我神秘地展示了未來孩子們生活中的垃圾袋,並展示了壹些來自它們的常見垃圾,將孩子們帶入了垃圾情境。我用遊戲的方法,讓孩子們試著根據u盤對垃圾進行分類,讓孩子們在遊戲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然後體驗垃圾分類。作為壹個介紹環節,從這壹課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比較好。